张文收藏的明代德化窑的“兽面含圈”白瓷鼻烟壶。
清代京派内画鼻烟壶大师叶仲三作品。
张文藏品
古色古香的红木案几、半人高的清代汉白玉观音、大红的天然珊瑚珠、玲珑剔透的各色鼻烟壶、古代一品官员的古代公文包…… 在东莞桥头镇张文自家的陈列馆里,时光仿佛已经停止,每件物品都在静静地诉说着属于自己的前尘往事。
鼻烟壶里的历史钩沉
作为一名曾经的传媒人,张文最喜欢收集各种不同年代、不同质地的鼻烟壶。别看是小小的鼻烟壶,这里不仅能看到中国最精巧、最顶级的传统手工技艺,而且还是明清到民国上层社会西学东渐的一个缩影。
由于获得皇室的青睐,从清代开始,鼻烟壶便被赋予了浓厚的历史文化意味,鼻烟壶的制造也就从纯粹的西方工艺转变成融会中西、带有浓厚东方审美色彩的艺术精品。康熙皇帝吸纳了一批通晓玻璃烟壶制作和画珐琅的西方人,于紫禁城内制作鼻烟壶,历经雍正、嘉庆两朝后,鼻烟壶艺术在乾隆一朝达到极盛。中国传统艺术的全部技艺:绘画、书法、烧瓷、施釉、碾玉、刻牙、雕竹、剔漆、套料、镶金银等等都用在了鼻烟壶上;金、铜、银、瓷、玉石、珊瑚、玛瑙、琥珀、翡翠、漆器都成了制造鼻烟壶的材料,人们可以根据喜好广泛选择。鼻烟壶的造型也呈现多样化,除了扁瓶式外,还有象、狮、荷花、钟、人物、鱼、灵芝、蜡烛等形状;纹饰有山水草木、花鸟虫鱼、喜鹊报春、鲤鱼龙门、猫蝶连年等。由于体积微小便于携带,这一方寸之间的精致唯美就成了清末乃至民国不少文人墨客、风流雅士争相逗趣的心爱小物。
名家作品千金难求
张文给记者展示了自己收藏的一枚清代年间京派内画鼻烟壶大师叶仲三的作品。这枚鼻烟壶瓶身浅黄色琉璃质地,帽顶是大红琥珀,上面是叶仲山手绘的梅、兰、竹、菊“四君子图”,红黑浓淡之间相映成趣。张文表示,这枚鼻烟壶是自己从上海一户早年从事丝绸生意的家族后代里购得,按年代推算应该是叶仲山在光绪末年的作品。由于当时叶正值创作高峰的中年时期,作为名家作品当年就价值不菲,如今市面上叫价18万-20万都难寻踪影。此外他还存有一枚明代德化窑的“兽面含圈”白瓷鼻烟壶,也是千金难求的孤品。张文告诉记者,鼻烟壶原本是西方传教士带入中国的舶来品, 14世纪时意大利人用上等烟叶磨粉制成鼻烟,装入小巧的玻璃瓶中随身携带以提神醒脑。康熙年间,西方传教士携带各种描画精美的鼻烟玻璃瓶来到中国;乾隆皇帝常以鼻烟赐赏王公大臣,如此上下沿袭,渐渐成为清代上层社会的一种时尚。
“痴心”寻宝广交天下
作为这些古物的主人,张文自然少不了几分喜欢古物的“痴心”。张文表示,自己以前做过很多行业,但最后发现自己最爱的还是这种与古物、字画、山水打交道的悠闲日子。
作为古玩藏家,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去各地淘宝贝。除了北京潘家园、上海城隍庙、广州、成都、西安各地的古玩市场,去乡下老宅“找货”也是张文最难忘的经历。有时候为了一件慕名已久的宝贝,不远千里下了飞机坐汽车,然后再转摩托三轮一路辗转找过去的经历早已是家常便饭。接下来,就是在陌生的乡村里与几代相传守着宝贝的旧主人拉家常、套近乎、侃价钱。凭着早年做媒体不服输的念头,张文每趟出门总会带着几件稀世宝贝心满意足地回家。
作为一名“藏宝人”,无事的日子里,张文很喜欢和镇上往来的客人喝茶聊天,有时候也会把自己新购入的宝贝拍好照片拿到网上“秀”一下;各地懂行的朋友也会在这里与张文坐而论道一番。如果大家聊得高兴,不少人还会不远万里从海外飞来他这里拿货。张文说,在古玩这一行里,进出之间不仅为了买卖交易,更多的乐趣在于把玩之间那种阅尽古今、品味人生的生活态度,尤其是遇到识货人那份知音难求的感动。如果遇到这几种机缘巧合,那么即使是自己再喜爱、再贵重的宝贝他也愿意倾心与之交换。
笃行致远 2024中国烟草行业发展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