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烟和鼻烟壶是地地道道的舶来品,但明末清初进入中国后,很快在关内外盛行,渐渐东方化,特别是鼻烟壶,曾有人评论清代制作的鼻烟壶:“小小的鼻烟壶,集历代文化艺术精华于一炉,没有一项中国艺术工艺中能集这么多工艺变化于一身”。
结缘内画壶
去年,在中国轻工精品展暨首届中国玻璃艺术大师作品展上,一只内画鼻烟壶吸引了我,壶的大小正好掌握,画面内容是《东坡词意·密州出猎》,壶面左上方是苏东坡《江城子·密州出猎》的全词:“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大画面是东坡先生及追随者潇洒的群像写真,骏马、猎犬、苍鹰、人物,描绘得错落有致,栩栩如生,好一幅太守出猎图。本来我就喜爱苏东坡的词,没想到这小小的内画壶,在方寸之间竟把苏东坡的词意表现得淋漓尽致,看后赞叹不已。但事物较多,无暇停留。此后,一直寻找机会,想获得这个宝物。
也是机缘奇巧,不意,在中国日用玻璃协会偶遇来自山东博山陶瓷琉璃办公室主任乔琳,因对琉璃的喜爱,相谈甚欢,并了解到《东坡词意·密州出猎》是鲁派内画壶制作大师李慧同的代表作。我当即表达了对李大师作品的喜爱之情,并有收购其作品之意。隔几日,乔琳来京办事,带来了李慧同作品,有《竹林七贤》、《杏坛传儒》、《赤壁夜游》……
《竹林七贤》是指魏晋时期的嵇康、阮籍、山涛、刘伶、阮咸、向秀和王戎。他们放旷不羁,常于竹林下,酣歌纵酒。竹林七贤的艺术表现形式可以说多种多样,但李大师的作品别具一格,人物紧凑且神态各异,是山林中的真隐士;《杏坛传儒》表现的是孔子聚众讲学之事。相传孔子带领弟子垒土筑坛,并移来一棵小银杏树栽在坛边。银杏多果,象征着弟子满天下。银杏树挺拔直立,象征弟子们正直的品格;《赤壁夜游》则描绘的是苏东坡与友人夜游赤壁,观山间明月,扣舷而歌,希冀侣鱼虾而友麋鹿的场景。
三个作品题材不同,我都喜欢,也看出李慧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偏好,但这次唯独没有《东坡词意·密州出猎》。原来,大师的作品是有讲究的,即同一题材的作品不能做多,要保持作品的严肃性,这也是大师与纯商业行为的不同。可是,人往往是这样,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
内画有鲁派
据说,李慧同是山东博山人,是鲁派内画壶第三代传人,是中国内画大师王孝诚、李克昌的弟子。
博山是我国琉璃之乡,内画技艺有很深的传承。鲁派创始人毕荣九(1874年-1925年)名宁清,出生在琉璃之乡博山。他在博山开设“奎山堂”,经营油漆、书画、装裱、塑像等业务。内画鼻烟壶的技艺从京城传到博山后,引起了他浓厚兴趣,即用当地出产的琉璃料制成鼻烟壶坯,并用铁砂、金刚砂将其内里涮成毛面,在壶内作画,一举成功。
毕荣九一生献身于艺术,成为一代宗师,是内画艺术鲁派的开山鼻祖,其入室弟子有王致福、张文堂、袁永谦、闫本立等,为鲁派内画壶艺术发展繁荣奠定了基础。第二代以王孝诚、李克昌为代表,到李慧同辈已是第三代。博山内画作为中国内画的主要流派,可谓人才济济,在这样的艺术环境中,难怪会产生内画艺术的上乘之作。
李慧同少时两耳失聪,但自强不息,经过多年的潜心修行,已经是鲁派内画壶的中坚力量。他的内画,品种繁多,造型新颖。小的不及一寸、大的高过二尺。其作品多次在国际和国内大赛中获奖,我见过的《杏坛传儒》,曾获2009年中国陶瓷琉璃艺术大奖赛评委会特别奖。
内画壶是很讲究的艺术品,有些人画了一生未必能出人头地。李惠同能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也是事出有因:他师出名门,虽然双耳失聪,但仍顽强与人交流,了解社会,追求艺术的至臻至美。他心诚心静,把内画壶看作自己的爱好,去掉了浮华的世俗气,虔诚地把每件作品当艺术品创作。
鼻烟壶因承载着丰富的内画艺术,收藏行情看涨,潜力巨大,已是收藏界的一大门类。早在19世纪末欧美艺术品收藏家,就开始注意中国鼻烟壶的集藏,东南亚地区在20世纪末出现收藏鼻烟壶热潮,至今方兴未艾。1992年,香港太古佳士得公司举办的一次中国艺术品拍卖会上,一件清代乾隆年制的金胎掐丝珐琅仙鹤纹鼻烟壶,以104.5万港元的高价被台湾一位收藏家购得;2005年,纽约佳士得推出的鼻烟壶专场上,88件拍品中仅一件流拍,其中清乾隆御制珐琅彩西洋人物图鼻烟壶以550万元成交,创下世界鼻烟壶拍卖纪录。但我不是为了收藏升值,只是因为喜欢,足矣。
关于内画壶
吸鼻烟的习俗,源自烟草发明者印第安人。意大利人大约在十四世纪选用上好的烟叶、掺入薄荷、冰片等药材碾成粉,密封入窖陈化,经数年而生产商业化的鼻烟。
明代,西方传教士带入鼻烟和盛装鼻烟的鼻烟壶,吸鼻烟渐成风尚。西方诸国相继进贡鼻烟和玻璃制的鼻烟瓶,先是葡萄牙,接着是英法等国。乾隆皇帝常以鼻烟赐赏王公大臣,如此上下沿袭,渐成社会时尚。清代著名学者王士祯在《香祖笔记》中说:“近京师又有制为鼻烟者……以玻璃瓶贮之。”可见此时鼻烟盛行。
最早出现的“鼻烟壶”名称,见于清宫内宫府档案的记载:“康熙五十九年十月初五日……上赐嘉乐鼻烟壶一个。”据清代著名书法家赵之谦的考证:“鼻烟来自大西洋意大利亚国,明万历九年,利玛窦泛海入广东,旋至京师献方物,始通中国。”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鼻烟是自明代中叶传入我国。
鼻烟壶是专门盛装鼻烟用的,为了便于携带,一般大小如一包香烟。从存世遗物中,顺治程荣章造的铜雕云龙鼻烟壶二十余件鼻烟壶,是最早的鼻烟壶。康熙对西方工艺品情有独钟,他吸纳了一批通晓玻璃烟壶制作和画珐琅的西方人,于紫禁城内制作鼻烟壶。
鼻烟壶艺术在乾隆一朝达到极盛,玩赏收藏鼻烟壶成风,盛入鼻烟的用途渐至其次。中国传统艺术的全部技艺绘画、书法、烧瓷、施釉、碾玉、冶犀、刻牙、雕竹、剔漆、套料、荡匏、镶金银、嵌螺钿、贴黄等等,都曾用于鼻烟壶上,内画技法则使鼻烟壶品种又开拓了新的境地。诞生于十九世纪初期,与其他种类的鼻烟壶相比,要晚一个多世纪。
内画壶是一种书法、绘画与制壶工艺相结合的艺术品,选用的是原材料透明或半透明的烟壶,以便壶内画面清晰展现,这些材料是玻璃、水晶或少量的玛瑙。
关于内画壶的起源,作家邓友梅在他的小说《烟壶》中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破落子弟嗅鼻烟成癖,在狱中吸食烟壶内所剩无几的鼻烟,最后只能用烟签去掏括粘在烟壶内壁上的烟垢,结果内壁上划出的道道痕迹,恰似一幅图画。
关于内画壶另一种说法与之有相似:乾隆末年,一位正直清廉的地方小吏进京办事,但朝廷官员办事效率低,小吏也没有行贿,所以等了很长时间事儿也办不了,无奈钱粮耗尽寄宿在京城一所寺庙里。小吏嗜好鼻烟,玻璃鼻烟壶中的鼻烟用尽时便用烟签去掏挖壶壁上粘有的鼻烟,内壁上形成的划痕让一个有心机的和尚受到启发,遂用竹签烤弯削出尖头,蘸上墨在透明的鼻烟壶的内壁上画上图画,这种奇特的画就诞生了。
不管怎么说,内画壶将中国画法与鼻烟壶结合,拓展了鼻烟壶的艺术风格,让鼻烟壶的艺术得到发扬光大。
廉心清风 筑未来沐黔烟 贵州烟草商业廉洁文化建设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