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1月国务院做出决定,成立中国烟草总公司,对全国烟草行业实行集中统一的管理制度,随后不久,国务院发布了《烟草专卖条例》。从那时至今,中国烟草总公司的成立和国家烟草专卖制度的建立,已经整整经历了30年的历史。
与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历史相比,国家烟草专卖制度的建立发展仅相差三年多的时间。这一事实证明:中烟总公司的成立是国家改革开放初期的产物,是全党全国的工作重心转入经济建设的一个体现,也是借鉴国外成功模式,改革国内经济运行体制的一项典型成果。三十年来,中国烟草充分享用改革开放赋予的强大动力,赢得了更快的发展进度,与以前相比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中国卷烟及烟叶产量已占全球第一位,我国卷烟工业的装备技术水平已进入发达国家的行列,现已成为世界第一烟草大国。在国内,烟草行业的经济增长速度和年度利税总额,长期位居全国各行业前列,持续超出国民经济平均增长幅度,为国力增强和财政收入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同时,烟草企业投入与产出比例和人均年产总值等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也位列全国先进水平。
三十年中,在中国烟草四届领导班子连续贯穿,各有侧重的正确领导下,中国烟草行业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分散到集中,由困境到创新,由陈旧到现代,由紊乱到规范,由封闭到开放的从未停止,步步深入的改革发展过程。如果采用高度概括和注重亲身经历的方式,回顾中国烟草30年来的艰苦工作实践,则主要可以列举以下七个方面的内容:
(一)依照烟草专卖条例和烟草专卖法及其实施条例的规定,建立全面完整的国家烟草专卖制度。首先关停计划外烟厂,禁止卷烟产品的无证经营和非法流通及无证运输,并将卷烟生产的机械设备和主要原辅材料纳入专卖管理。其次在全国卷烟产销量接近平衡的情况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开始,对全行业卷烟产量以省为单位实行严格的指令性计划,对擅自超产现象给予严肃的行政和经济处理,各省直辖自治区卷烟生产进入长期稳定、部分转让调节的常态,由此形成全国烟草产销平衡,良性循环的大好局面。
(二)在将烟叶产销纳入专卖管理后不久,将全国各地的烟叶种植全面实行计划管理,并得到烟草行业的投入扶持。一些主要省区的烟草企业直接将当地的烟叶种植列为“第一车间”,大大调动了烟农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种植水平。由此开始,根本扭转了过去烟草工业与农业完全分离的状况,形成了两者协同发展的新机制,确保了卷烟工业以农产品加工业的原料来源。国内烟叶品质由以住的金黄色大量转变为暗红色的高档品种,从本世纪初期开始,以云南烟叶为样板,先后形成云南、贵州、湖南、广西、四川等多方优质烟叶主导生产基地,大大提升了卷烟产品质量,为中国烟草产业的稳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装备,大力推进全行业烟草技术改革,分阶段有步骤地不断提升烟草技术水平,并同步提高卷烟产品质量。中烟总公司成立之初,各卷烟厂的生产线却处于机械化和半机械化的低水平,大多为“新中国”牌号的国产设备,各道工序全靠手工连接,产品合格率约90%多,且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短短几年内,云南、上海等大型烟厂开始引进国外关键设备,国内烟机厂也动手学习和仿制国外先进设备。随后其它烟厂陆续更新国产新型设备,提高机械化生产水平。从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起,在中烟总公司的规划和支持下,行业内各个骨干烟厂先后展开从土建到生产线的大规模技改项目。几年后,使得我国卷烟工业登上一个高水平的技术装备平台,大大缩短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进入本世纪后,随着国内烟机生产技术的大幅提高,全行业大中型卷烟企业又开展了新一轮的技改行动。 这次技改以全面参照国外先进的自动化生产线为重点,购进国外先进的关键设备,配套国产设备,提升整体技术水平,形成高度自动化的现代卷烟生产线。这一轮技改完成后,中国烟草从产量到科技进入世界强国的行列。
(四)在全面提高卷烟技术设备的基础上,加快提升产品内在质量,降低吸食危害。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发达国家的卷烟产品已经普遍采用过滤嘴技术,从而降低危害。刚刚成立的中烟总公司立即将这项技术推广列入工作议程,创新建立滤嘴原料生产基地,首先用于高档卷烟,紧接着扩大到所有卷烟产品。在短短的几年之内完成了过滤嘴技术的全面推广任务,并很快得到消费者的欢迎接受,与国际新品接轨。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随着全行业技术改造的完成,各地卷烟企业先后以最大的努力投入新品牌产品的研发。此时中烟总公司对生产工艺和内在质量提出新的统一标准,其中对烟气中的主要危害成份焦油的含量,制定了严格的限量,超限量的不准许生产,并开始在所有卷烟包装上标明焦油含量。不少品牌产品的焦油标准低于规定限量。这表明国产卷烟内在质量的提高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五)集中品牌数量,扩大品牌规模,建立国产卷烟名牌系列。早在烟草专卖制度实施初期,不同规格档次的卷烟都采用不同的品牌,加之烟厂数量众多,全部注册登记的卷烟品牌多达近3000种,很不利于跨区域销售和大品牌的形成。进入新世纪后,按照逐步扩大产业规模和品牌规模的国标要求,也出于借鉴国外各卷烟品牌的成功经验,中国烟总公司制定出少品牌多规格和集中扩大品牌规模的实施方案,坚定不移的予以推行。随着烟厂兼并联合后数量的减少,卷烟品牌问题一同减少。近两年,根据总公司的品牌确认计划,品牌总量空前大幅减少,每个烟厂或工业集团仅保留一至三个品牌,品牌最小规模年产达50万箱以上,最大品牌规模如红塔山等年产已达300万箱。全行业现有卷烟品牌124个,已经适应目前的发展需要。
(六)牢牢坚持举国一体,做大做强,适应国际竞争的总体战略目标,面对国情,顽强解难,从未停顿地稳步推进全行业的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烟草专卖体制形成后,中烟总公司领导始终将全行业的经济体制改革列为中心工作任务,各届主要领导同志亲自参与调研指导和改革方案制定工作,并与地方党政领导沟通联系,取得支持。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烟草改革进入关键突破阶段,从上到下都成立了体改与政策法规专职部门。全行业每年都召开一次体改研讨会和一次体改经验交流会,大大加快了体改进度。各有关省市区的烟草机构,努力克服涉及地方经济利益的困难和地方性专卖管理的局限,先后实现了卷烟企业的改革目标,这是难度最大的一项任务。甘肃烟草较早地做到了对两个烟厂的破产,对另两家烟厂先托管后合并,使原有的四个烟厂变为兰州烟厂一家,方才使其获得了今天的发展。甘肃的这一经验受到总公司的充分肯定,并促进了一些省区的卷烟企业改革任务。截止新世纪最初几年,全行业工业企业的体改任务基本完成。通过破产、兼并、联合等途径,使小厂变成大厂,大厂变成集团,全国烟厂从最初的300多家,减少到目前的独立法人卷烟企业30家,产业规模有了根本性的巨变。其中宁夏、青海、新疆等几个卷烟产量较少的省区,还接受了跨省区兼并,为大局做出了奉献。这是第一方面。
第二,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卷烟生产受地方保护,限制大品牌发展的问题,经上报国务院批准,从2004年起,全国烟草行业推行了工商分离的新型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了适合国情的烟草专卖体制。具体做法是:以100万箱产量为界限,在大的省市区新建卷烟工业公司,小的卷烟企业则直接由总公司二级机构管理,各省市区烟草公司脱离了对卷烟工业企业的管理。从此开始,各个卷烟企业处于平等的市场竞争地位,优质卷烟品牌得到更大的市场空间,有利于国产大品牌的形成发展。目前这项改革的预期成果已经充分显现。
第三,在烟草商业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方面,将原有的省市区内三级管理,改制为二级管理,取消县级公司的法人地位,提高了管理集中度和经营效益。同时,通过借用现代电子网络技术,建立起从上到下直接贯通的网络营销系统,该系统上有总公司主管部门,中有省、市公司各营销单位,下直通各个卷烟零售商户。省、市两级批发单位并在网上与各个卷烟公司或集团直接定货。这一系统不但便捷高效,还可不定期进行公开监督,确保了各个环节的规范运行。借助网上销售的便利条件,全国各地的二级公司都已开展了对所有零售客户的直接送货服务,既提高服务质量又扼制了非法流通。
以上三项主要的体制改革,应当属于中国烟草走进世界大国的关键举措。
(七)领导带头,严以自律,不断强化行业内部管理,始终坚持国家专卖为国家的行业准则。多年以来,在国家烟草专卖局的教育引导下,全行业的各级领导干部、各类技术骨干和广大职工,面对中国烟草的巨大变化和突出贡献,总是将取得成就的根源首先归功于国家烟草专卖制度,然后才涉及自身的努力。这不是特定的谦虚态度,而是对三十年来中国烟草发展的历史事实的认识和体会。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和烟草专卖制度前后,烟草行业的基本状况无可比拟,相差两重天,制度转换的作用位居第一,行业自身的努力并非过去没有,而是任用的确有限。基于这样的事实和认识,中烟总公司各届领导同志历来都强调国家专卖制度的威力,客观总结评价行业自身的工作,并将不断为国家多做贡献作为烟草行业改革发展的最终归宿。“国家利益至上,消费者利益至上”即是当前国家局提出的全行业指导原则。在烟草行业利税长年增长10%以上位居前列的情况下,国家烟草专卖局局长中国烟总经理姜成康同志强调指出,烟草利税首先是靠国家专卖制度取得的,因此行业得到的利润首先应归国家所有,我们不能随意支配。为此,行业内已推行资金集中管理办法多年,对各级烟草企业的费用支出都采取预算和审批监督规定,严控经营成本,杜绝随意开支。行业内的收入分配也同样采取集中统一的管理办法,与其它系统管理的国企相比,烟草系统的收入分配一直处于中等水平,且贫富差距并不过分悬殊,一般不超过10倍。也有利于全行业的稳定和谐。严以自律的传统习惯,也使得全行业的廉政建设一直呈现较好的状况,受
廉心清风 筑未来沐黔烟 贵州烟草商业廉洁文化建设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