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将馆藏的近2000枚民国时期的烟画进行梳理,举办“方寸间的大千世界——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藏民国香烟画片”展览,其中三级文物27件(套),展示的藏品数量之多、质量之高近年罕见。
烟画,附在香烟内赠送给客人的赠品,上个世纪初随着美国卷烟进入中国,曾风靡中国近半世纪。烟画的题材涉及天文地理、经典名著、风景名胜、时事政治等,因内容丰富、包罗万象,被称为“小中简答的百科全书”。
在大元帅府展出的众多烟画中,有一套民国时期英美烟公司出品的“三百六十行”烟画(馆藏三级文物)格外引人注目。烟画刚刚进入中国市场时多以高鼻碧眼的西洋仕女形象为主,广大中国烟民对此并不喜好,舶来品烟画显得水土不服。经过市场观察和调查后,外国烟商开始调整烟画内容。最早选用360行这一题材的是日本村井兄弟商会社的孔雀商标,1903年设计绘制,1904年问世,共40枚,描绘了清朝末年的市井百业。由于所表达的内容都是市民日日目睹、朝朝相见的事物,每幅画面都极富生活气息,非常的“接地气”,所以一经推出就受到烟民的热捧。这套烟画的成功发行深深触动了当时在华的烟草巨头——英美烟公司,该公司随后对这一题材的烟画进行了系统的开发,设计出品了一整套《三百六十行》,总计315枚烟画,规模之大、出品之多、发行时间之久都是当时中国烟画界极为罕见的。
英美烟公司出品的这套《三百六十行》烟画,描述了中国清代300多个行业的劳动、交易、生活情况,为今天研究当时的社会、民俗、工艺、广告等方面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史料。尤为可贵的是记录了许多现在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的行当。
1、随着文明开化、新公德建立,难见夫妻搭档兜售春宫画
烟画中有3人,其中1男和1女背着包袱,男的左手拿着画卷,正向1位带着眼镜的铺老板殷殷兜售,这幅图表现的是明清时期的一种特殊行当——卖春图,也叫卖春宫、卖避火图。
中国最早的春宫画可以追溯到先秦墓葬,汉砖也有着大量表现。春宫画是描绘男女性爱生活的图画,由于它最初产生于帝王的宫室,描写春宵宫闱之事,所以称为春宫。夫子曰:“食色,性也。”性行为是人类种族繁衍、不可规避的行为。但千百年封建社会礼教的禁锢,使人的自然行为遭到压抑限制.春宫图被列为“非礼勿听,非礼勿视”的物品。尽管如此,春宫画还是在产生和传播。首先,春宫画是古人进行性教育的启蒙书。唐朝风气开放,性文化没有诸多禁忌,但到了南宋,朱熹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性禁锢越来越多。女孩十五六岁出嫁前不懂周公之礼,母亲或嫂嫂授以春宫画压在箱底,并嘱咐其阅读画册,希望开启情窦。
因为古人多认为性是一种龌蹉、污秽之事,鬼神避之,所以也具有“压邪避灾”的作用。人们将春画贴在后门上以求安家镇宅。自明代下半时期以后,春宫画贴门墙特别流行。
由于崇尚“男女和合,多子多孙,平安祈福,诸事顺利”,春宫画又在一些人眼里成了象征吉利之物。如果家里有1本春画,是件大吉大利的事情,甚至有人将它作为护身符。
绘制精良的春卷、春册,是过去官场中常见的行贿载体。比如说,二人交恶,一方妥协欲和好,则向另一方呈送春宫画一册,内夹银票若干。受方一看便知其意,如果接受了,则如夫妇般和好如初;如果拒绝了,则如夫妻反目,交恶离异,难以再续旧情了。
许多商家喜欢在柜台、账房、栈库的秘密处放置春宫画避火。春宫画可避火的说法,有人说最早源于日本。传说,火神本是闺阁淑女,因为犯过天规,被玉帝降为灶下婢,专门掌管人间火事。平时她身着黄衣,发怒的时候,则身着红衣,这就表明火灾快要发生了。此时的灶下婢所过之处,一切都会烧得干干净净。因为火神是位未婚的老姑娘,所以,她视男女房事最为龌龊,一旦有察觉,就避到远远的地方去了。因此,凡放置春宫画的地方,也就起到了避除火灾的作用。旧日商家最怕着火,于是都要购买“避火图”,也就是春宫画,将它放在账房柜后和仓库梁冀之上,如同张贴“小心烛火”的告示一样,以求禳灾避祸。《红楼梦》中就有一段文字叙述春宫画是作为防火之用。民初大藏书家叶德辉,在其藏书楼的书柜前后,以及元明善本画书之中,都要夹入春宫画,就是图个吉利,避免火灾。
卖春宫画这行生意在中国渊源已久,可是广泛流行却在明代,它也是在严重的性禁锢与性压迫的条件下发生逆变的一种产物。在晚明时期,中国大地进行了一场至少是口头和笔间的“性革命”。出现了大量用及其通俗的白话文写的性小说和大量的春宫画、性秘籍等,唐伯虎就是明朝第一春宫画家,一册春宫画一般售卖十几两银子。这时期的春宫画不仅在内宫、官僚豪绅之家流行,而且在民间坊肆中也十分流行,这是与前朝不一样的地方。自明清以来,贩卖春宫的行街小贩都是夫妻同行。勤勉经营的妻子背着“货物”。丈夫负责推销荐售,言语规矩,神色肃穆,非淫非盗,行不苟且,做的是正正当当的生意。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开化,旧风俗被改造,公德被建立。康熙五十三年(公元1714年),国家颁布法令,纠正社会风气,春宫画随之走向衰微。解放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363条明确规定“以牟利为目的,制作、复制、出版、贩卖、传播淫秽物品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所以现在,我们只能在烟画上一睹夫妻背着春宫画挨家逐户兜售的情景了。
2、随着新生事物的出现,再也享受不到的慈禧般的待遇——敬水烟
水烟是一种采用专用工具“水烟袋”,用水(或其它液体)过滤后吸食的一种烟草制品。此法最早是古阿拉伯人发明,明朝传入我国,后形成兰州水烟、陕西水烟等品种。其中,水烟的烟丝以兰州产的品质为好。传说,三国时隐士孟节献烟草给诸葛亮,用以治疗瘴气患者。后来诸葛亮六出祁山时,此烟草辗转传入甘肃,并广泛种植于兰州、榆中、皋兰、靖远、永登、永靖、临挑等地。
敬水烟是一种礼仪,非常的讲究。民俗学者金易先生在《宫女谈往录》中,记录了宫女荣儿在储秀宫为慈禧老太后侍候水烟的情节。慈禧随便坐着,左手边的宫女是敬水烟的,右手边的宫女是敬茶的,两人站在离慈禧后两块方砖的位置。如果慈禧轻轻地用眼看看左边的宫女,就是要用烟了。于是宫女拿出火镰、火石、蒲绒,转过脸背着身子将火石用火镰轻轻一划,钢和火石之间就爆发出火星来,火石是拿在左手拇指和食指之间的,同时在拇指和火石的间隙里,按好了一小撮蒲绒,这片蒲绒借着火星就燃着了。再把蒲绒贴在纸眉子上.用嘴一吹.纸眉子突然燃起火来.就用火去点烟。然后转回身,单手捧起烟袋(烟管特别长,叫鹤腿烟袋),送到慈禧嘴边前边约一寸的地方,等候慈禧伸嘴来含,慈禧根本不会用手拿。如果慈禧坐在炕上,敬烟的宫女必须跪下。慈禧含上烟筒后,就要把纸眉子放在左手下垂,用左手拢着。慈禧吸完一袋烟后,把烟锅拿下来,换上另一个。因为慈禧最讨厌人在前面挡着她的眼,所以敬烟、敬茶一定要在侧面递上去。宫女荣儿记得在刚刚学习敬烟时,宫里的姑姑教训她“敬烟比什么差事都难当,敬烟是跟火神爷打交道的事,你掉老太后身上一点火星儿,砍你的脑袋,你洒在老太后屋里一点火星儿,你们祖宗三代都玩完”。所以当时虽然已经有取灯儿(火柴),但是宫女不敢用,怕火柴放炮。每天用手捏蒲绒,拇指烧焦了都要坚持,因为烫死都不能掉火星。
宫中如此敬烟,民间下人或小一辈的为主子、长辈敬水烟也是如此。水烟的缺点是外出携带不方便。因之,清代的茶馆酒肆以及戏院书场,就有专以敬奉水烟为职业的小贩出入。这一行的搭链里背着几支水烟袋,还有烟丝、纸眉等,遇有要抽口烟的,当时背过身子燃好纸眉,把烟点着,而后再侧着身子把水烟袋恭恭敬敬地送到顾客口中。他们把顾客侍候得舒坦了,从而挣些小赏钱。
据齐如山先生说.早年间的戏园子里.卖水烟的更特别,其烟袋嘴有一米多长,点着之后,从老远冷不丁地柞到看戏人的嘴前,还喊着说:“您来两口?”十分招人讨厌。
1644年满人入关,大清取代明朝,以满清贵族为主的上流社会人士嗜好水烟。清康雍乾时期,社会逐步安定,人民安居乐业,水烟乘时而起,把民间习俗提升为上流社会的风尚,光绪至民国初期达到极盛,使烟酒茶齐名,成为我国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初时,由于烟丝加工完全依赖于手工,效率低,而且运输成本居高不下,所以消费群体主要是社会上层人士,如达官显贵、商家富豪等。清末的慈禧太后、民国初的曹锟总统就是那个时期水烟嗜好者的代表人物。后乡绅地主、殷实商贩也加入消费主流。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运输成本的下降,市民百姓也逐步成为水烟的消费对象。茶馆酒肆、书场戏园中手捧水烟袋者定是休闲贵客;登门探亲,入宅访友时若奉上水烟袋,必是敬上宾之礼。
由于产量偏低、运输始终不是特别便利、经营落后等原因,19世纪30年代水烟开始走下坡路,特别是受到卷烟的冲击,萎缩更为明显。19世纪初外国卷烟进入中国市场,由于携带吸用方便,产品种类繁多,囊括高、中、低不同层次的人群,成为城市居民的消费首选。山东试种烤烟成功后,卷烟市场更是从东南城市扩展到河南、安徽、辽宁、吉林,30年代在贵州、云南、四川大面积推广种植,各地卷烟厂越建越多,香烟广为流行,水烟的市场重心转向乡间,渔民、牧民、农民成为主要消费群体。80年代以后,人们的消费观念更加时尚化。农村青壮年大批涌入城市打工,吸烟者也逐步转向香烟。因此,城市
重庆中烟,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