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智锦不但喜欢收集烟盒,还爱好画画和书法。
老烟盒。
你知道,50年前,香烟多少钱一包?
你知道,50年前,烟盒长啥样?
在道滘,有这么一位70岁的老人,虽然他不好烟,但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他便收藏了各式各样的烟盒,至今,他已收藏了近千种烟盒,对他而言,小小烟盒,却反映了中国的社会状况。
这位老人名叫吕智锦,虽然不是东莞人,但在东莞已经生活了近10年。
不抽烟的人爱上了收藏烟盒
你说怪不怪,一个不爱抽烟的人怎么就喜欢收藏烟盒呢?
吕智锦回忆自己收集烟盒的缘由非常巧合,“我素来沒有吸烟的习惯,但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当时我在轻工业局工作,负责局内所属各地轻工业工厂,如糖、烟、酒、陶瓷、木噐等各厂产品的包装、商标、造型设计”。
为了工作方便,当时就收集了隨手可得的糖纸、烟合、酒标等实物。后来虽然工作改变了,但是习惯却没有变。
现在无论谁来拜访或者串门,他都会问人家要烟盒。如果正好碰上自己没有的烟盒,吕智锦会如获至宝,赶紧收藏并做上备注。
一个烟盒见证一个国家的回忆
吕智锦的烟盒收藏横跨半个世纪,如今,他会在闲暇时间仔细回味欣赏。在他看来,一个烟盒的历史就是一个国家历经岁月后的回忆录。
现如今,一盒平常的香烟最起码也要10元左右,更贵的,一盒数百上千元都有。但吕老回忆,50年前,一盒20支装的香烟也只是1~2角,他记得,那时“水电”、“大众”、“劳动”这些品牌的烟是最畅销的,因为价格不高,都只在1角左右。
他举例,1958年的一包“名花”牌香烟零售价为0.17元,而1970年一包勤俭牌香烟零售价为0.14元。可以看出十年间香烟的销售价大体上相差并不大,观察包装,也都是用普通的新闻纸单色印制。
如今的香烟,一根大约10厘米长,大多都是白纸卷着烟丝,顶上却是各式各样的过滤嘴,而吕老回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香烟却全是平头平尾,尚没有过滤嘴,也没人知道过滤嘴是什么。
“我记得那时很多人都买烟丝回来,用烟纸来临时卷成尖嘴喇叭状,有些有心人,就自制一个小形卷烟噐,有空就自卷一些平头烟。”吕老对当时人们抽烟的场景还记忆犹新,一团烟丝,在卷烟人手里摆弄几下,便成了吞云吐雾的“利器”。
单调的烟盒倾注了设计者的“心血”
现在的香烟从里到外都包装精美,商标全是电脑设计,样式十分精美。可在吕老看来,现在的烟盒虽然精美,但缺少了设计者的“心”。“从前的烟盒,设计虽然简陋,但却融合了设计人的心思。”吕智锦说,“可以说,当时的烟盒是灌注了作者的精神还有对社会的理解的。”
吕智锦回想起当时的烟盒,一开始是全黑白的石版印刷,印刷的材料也只是新闻纸,而后才慢慢衍变成胶版纸,直至如今的铜版纸。“那时候,一般的烟盒都是单色印刷,能达到4色的已经很了不起了。”
在设计方面,让吕老印象最深的是当时的1958年上海产的“大前门”牌香烟,一盒3角,那几乎是全国最早使用4色印刷的烟盒,烟盒中间用红底黑字标有“大前门”三字,“大前门”上下,便是北京大前门的正背面两图片。
“大前门”是英美烟草公司在1916年推出的,曾和“老刀”、“大英”、“哈德门”、“三炮台”等品牌一起,在上海风靡一时,至今该品牌已奇迹般地走过了80多年的历程。从烟标的历史看,一种商标能经历50年者已属少见,“大前门”至今仍在生产销售。
之所以说“大前门”的设计经典,除了它首用了4色印刷外,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当时全国对北京的向往。吕老说,“这就是设计者的"心血"。
可惜自己设计的烟盒搬了几次家后不见了
吕老在工业局工作的时候,接到上级要求去武鸣县烟厂设计3款香烟的烟标。当时特意在武鸣待了3个月,与当地群众同吃同住。在他看来,设计的灵感来自当地群众。当时设计了壮锦、灵水、红棉3款香烟盒,这3款烟分别是高中低不同定位,壮锦是最高级的,每盒5角左右,灵水是中级,每盒2角多,而红棉,则是普通大众的,每盒1角多。
其中红棉香烟的烟盒尤其好看,红棉是两广人民熟悉的树,出生在广西的吕老从小对木棉花就有别样的感情,所以设计的烟盒融入了设计者自己的乡土情谊和心境。
可惜的是,搬了几次家后难寻烟盒的踪影。“这些烟盒跟着他多年,经过大火,也泡过洪水,像人的一生经历了各种挫折。”对于遗失的烟盒吕老表现出豁然的个性,“收藏品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没有了就算了。”
笃行致远 2024中国烟草行业发展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