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永平在翻看他整理成册的烟标。
季永平今年52岁,是河南洛阳涧西区某工厂的工人,20世纪80年代初,他参加工作后,便迷上了收集烟标。30多年来,他已经收集了1000多种烟标,他的家就像一个烟标博物馆。
变废为宝,收集烟标30多年
“烟标就是烟盒,它是比较常见的民间收藏品之一。”季永平说,他参加工作后,看别人抽完烟都把烟盒扔了,觉得挺可惜,于是开始收集烟标。
时间久了,季永平积攒的烟标多了起来。“那时,我想像集邮一样集烟标。”季永平说,1981年到现在,他已经收集了1000多种烟标。
季永平说,烟标虽小,但是多了就占地方,由于家里经济条件一般,买不起专门放置烟标的镜框、盒子等工具,他便把烟盒拆开、压平,然后粘贴在本子上,并标上号码。
刚开始,家人和朋友都反对他收集烟标:“既占地方,又没啥用。”面对各种不解,季永平用自己的坚持赢得了他们的理解。
如今,30多年过去了,季永平的亲戚朋友都养成了一种习惯,只要看到稀奇少见的烟盒总会想办法捎给他。
朋友都笑他是捡烟标的“破烂王”
说起自己的收集烟标之路,季永平说,开始觉得挺辛苦,现在想起来,感觉那些辛苦特别值得。
“我自己也抽烟,但种类比较单一,同种类的烟标收集再多也没有意义。”季永平说,为了收集更多种类的烟标,他一下班就骑着自行车去火车站、大酒店等人流量大的地方捡烟盒。
1982年至1983年,捡烟盒是季永平工作之外的全部生活。“车站和酒店附近的人来自五湖四海,所以那段时间我收集了许多外地烟标。”季永平说,时间久了,朋友们都知道了他这个爱好,凡有外地的烟盒都会留下来给他。每次出差,“淘”烟标也是季永平必做的一件事。
那时,为了一张烟标,季永平常常急得睡不着觉。“看到喜欢的烟标,我会每天想着它,捡烟标时,满脑子都是它的样子。”季永平说,有时,在火车站一连“淘”几天,就是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烟标。没捡到之前,会急得睡不着,捡到之后,他又会高兴得睡不着。
经过30多年的收集,季永平已收集1000多种不同的烟标,朋友们都笑称他是专捡烟标的“破烂王”。
现在已经罕见的一组烟标。
小小烟标见证社会发展
季永平说,20多年前,各地香烟的种类都比较少,能收集的烟标,他差不多都收集了。这几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香烟的种类多了起来,他的收藏之路变得更长了。
“我收集的烟标上不仅有祖国各地的地理风光、风土人情,还有反映祖国发展历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季永平说,能反映历史,这是他至今迷恋收集烟标的重要原因。
季永平的烟标册子里,烟标的种类五花八门,不仅有常见的烟标,还有“远方”牌、“燕舞”牌、“合作”牌等比较少见的烟标。
“这个‘宝成’牌香烟是20世纪50年代末,宝成铁路通车时生产的,烟标以红色为背景,一列绿底白顶的火车穿过山峦、跨过河流疾驰而来;‘卫星’牌香烟是人造卫星发射成功时生产的,烟标以蓝色为背景,印有中国地图的卫星图片。”季永平介绍,虽说这些烟标用纸一般、图案简单,但是都反映了我国经济建设的成就,还有“大生产”、“宇宙”等牌子的香烟,都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
刚收集烟标时,季永平20岁出头,如今他已经52岁了,而他收集的烟标,价格也从几毛钱涨到了现在的十几元、几十元甚至上百元。季永平说,这其实也说明祖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季永平说,他会将收集烟标这项“事业”进行到底。
廉心清风 筑未来沐黔烟 贵州烟草商业廉洁文化建设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