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烟草行业的发展形势很好,种烟科技日新月异,烟区生产条件更日益改善,与我们那时的生产工作条件相比,真是翻天覆地的变化”。2012年6月25日,一位年近七旬的“老烟草”在重庆市武隆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举办的“忆往昔、谈今朝、话未来”座谈会上,讲述自己走过的30年金叶旅程。
这位“老烟草”,就是武隆县局(分公司)退休烟叶科技工作者李守金。李守金于1944年出生在四川省资阳县响峒乡的一个穷苦家庭里;1963年,他应征入伍,在长春服役;1966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1970年,转业分配到资阳县响峒乡任农技员。
1982年,李守金从四川省资阳县来到武隆县,负责烟叶生产的技术推广工作。由此,他走上了这条“金叶之旅”,30年来,李守金在武隆县扎下根来,与烟叶工作结下了难以割舍的情缘。
艰苦奋斗 汗水谱写创业歌
“其实武隆种烟历史悠久,早在1976年,当地农民为开辟增收门路,就自发从贵州省道真县引进烤烟进行试种。但在那‘刀耕火种’的年代里,由于科技落后,技术缺乏,收效甚微。”李守金回忆起武隆种烟发展史时说。
1982年,武隆县为推进农业经济,再次开始发展烤烟种植,就把李守金从四川省资阳县农业局“挖”了过来,负责烟叶生产的技术推广工作。
那时的烟叶生产方式极为落后,烟叶育苗靠人工播撒裸种,很难把握好均匀密度;从苗床上取出原苗进行直接栽种,成活率较低;烤烟品种也较为杂乱,烟农种什么品种就自己留什么种子;烤房更耗能耗时,稍有不慎就出现蒸片现象。“烟农就更辛苦了,一到开春,不是赶牛耕地,就是进城运肥装煤,什么都是靠人力背运,那个辛苦真是今天难以想象的。”回忆起过去种烟的生产环境和条件,李守金更是连声感慨。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通过李守金等烟草人的加倍努力,当年武隆县推广种植4817亩烤烟,收购烟叶6065担,烟农实现收入36.9万元,户均收入120元,为地方财政上缴税金30万元。
初尝种烟甜头的武隆烟农,开始扩张烤烟种植规模。1983年11月15日,武隆县局(公司)正式从原供销社系统中分离出来。创业伊始,武隆烟草真可谓一穷二白,企业无办公用房,无资金,无技术,无生产用车,包括李守金在内的24个工作人员,挤在从新建旅社租用的办公房里,以2000元为开办费,开始走上烟叶生产这条脱贫之路。
1988年,李守金(右)进行烟叶良种繁育技术试验
当时李守金和另外15个烟叶工作者,发扬“不计千辛万苦,走遍千家万户,踏遍千山万水,想尽千方百计,说尽千言万语”这“五千精神”,使当地烤烟种植面积由最初的几千亩发展到8万亩左右,创造了1994年至1996年连续三年荣获“全国烟叶生产收购先进单位”的辉煌成绩。
植根黄土 科技兴烟结硕果
李守金初到武隆县时,武隆县地处贫穷落后的山区,仅有一条319国道与外面的世界相通,其境内7个片区36个乡镇无水、无路、无电,加之当时烟叶生产又是初种期,烟农没有任何生产经验,开展烟叶工作的艰辛程度可想而知。
当时,李守金就立志,要通过科技知识来改变山区烟叶生产的落后面貌。首先,针对当时烟叶品种杂乱低劣的状况,他将资阳种植的“红花大金元”与当时武隆主推的“G28”进行良繁杂交,培育出了叶片多、产量高的“82-85”、“资武交杂”等烟叶新品种,为武隆推广烟叶良种种植奠定了基础。
1993年,李守金(右)指导烟农建设平走式烤房
在指导烟农进行烟叶烘烤时,李守金根据高山地区气温差异大的实际情况,探索出了“低温开窗慢变黄,边排湿边变黄”等一些特定时期的烘烤技术经验,并将烤房的火笼管材料由原来的泥土胚改为水泥板,发明了升温快又节能的平走式烤房;之后,他与科技人员一道又研制出“WY-1型”和“WY-2型”烤房,使当地杂色烤烟的比例从20%下降到10%以下。
1994年,武隆县公司组织李守金等科技人员赴云南楚雄烟区学习“取经”,回来以后,他因地制宜地以当地的白沙泥作为丸粒材料,研制出烟叶包衣种,极大提高了育苗播种质量。仅此一项,累计降低育苗成本50万元。
在生产技术落后的年代,烟田里全是烟花,“打顶抑芽”就靠人工用镰刀来进行,且烟芽易生易发,烟农则费工费时。为此,李守金又一次埋头研究,攻克打顶抑芽技术难题,采用桐油、卤水等原料进行抑芽,有效地把烟农从繁重的打顶抑芽劳作中解脱出来。
在这30年的金叶之旅中,李守金与其他烟叶科技人员一起,大胆地进行技术改革与创新,有力地推动了烟叶科技向生产力的转化。李守金自主创新了良种培育、节能烤房、包衣种、半株式烘烤等多项科研成果,曾先后3次被四川省烟草公司授予“科技创新奖”;1994年,他被四川省农业厅评为“中级农艺师”。
退而不休 多给烟农办点事
霞披夕阳情无限,霜染秋枫叶正红。2005年,李守金正式从烟叶生产战线上退下来。这时恰逢行业大力开展反哺农业的一系列重要活动,投入大量资金在各烟区实施烟水、烟路、烟房为主的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与烟叶结下难解之情的他再也坐不住了,不顾年老体迈,主动请缨,再次征战在烟水工程建设的工地上。
“我长期搞烟叶生产工作,对烟叶生产经验丰富,但对水利专业知识却是一知半解。”李守金说,当初主动请战烟水工程建设,他也曾犹豫过,怕好心办坏事,对不起行业和烟农。但是,他通过不到一年的学中干、干中学,很快就进入角色。
2008年,李守金退而不休,积极参加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
在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期间,李守金每天带着GPS、拿着卷尺,奔走在山乡。无论项目规划设计,还是施工验收,他都亲临工程现场,奋战在建设一线,监督工程项目建设质量。
李守金这种“退而不休,真情为民”的敬业精神感动了烟农,2009年,李守金的先进事迹在武隆全县得到通报表扬。同年,他被武隆县政府评为“烟叶生产先进个人”。
当初李守金退休后主动请战烟水工程,很多人都不甚理解,问他这么大年纪如此卖命为了啥?他回答道:“烟农长年深受干旱缺水的煎熬,现在遇上这么好的政策机遇,说啥也该努力给烟农做点事情吧。”这简单的话语中体现着烟草人、烟草行业对烟农的责任。
2010年,武隆县的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告一段落,李守金这才“解甲归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虽然李守金离开了工作岗位,但他仍然用长期积累的丰富知识和宝贵经验,通过各种方式继续支持行业的改革与发展。这就是30年来李守金誓言为“金叶”增光添彩的情缘。
廉心清风 筑未来沐黔烟 贵州烟草商业廉洁文化建设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