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蒙磅礴走泥丸”。横跨云贵高原的乌蒙山,绵延250公里,平均海拔逾2000米,多喀斯特地形,难以稼穑,水贵如油。面对脱贫攻坚的挑战,贵州省烟草专卖局(公司)提高政治站位、扛牢政治责任,集中优势兵力、突出产业带动,结对水城,决战脱贫。
从曾经“苦甲天下”到如今“金叶飘香”。2016年以来,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贵州烟草人和广大山区群众一起,书写了战天斗地决战贫困、绝处求生筑梦小康的宏伟篇章。
用好产业扶贫这把“金钥匙”
贫困问题,一直牵动着烟草人的心。如何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确保焦点不散、靶心不变?2017年以来,贵州烟草把结对帮扶水城县脱贫致富作为头等大事,由省局(公司)局长、总经理高体仁任帮扶领导小组组长,形成省、市、县三级烟草部门联动的帮扶机制,先后选派35名优秀干部定点帮扶。他们采取各项有效措施,用好产业扶贫这把“金钥匙”,发挥烟草产业规模、设施、需求、带动和组织优势,变“输血”为“造血”,增强山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累计投入资金4.18亿元,最大限度地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让贫困人口彻底脱贫。实打实硬碰硬,一场胜仗接着一场胜仗打下来。
敢为人先的贵州烟草人坚持以烟为主的产业扶贫思路,全力支持水城县“做稳做精做强”烤烟产业,依靠土地流转、以土地整理为突破口,发挥土地作为生产资料的最大价值,为生产方式现代化提供土地条件基础,通过统筹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让烤烟种植向自然条件适宜、烟农生产积极性高、配套设施相对齐全的15个乡(镇)、61个村倾斜。从此,分散的小农生产方式华丽变身为规模化的现代农业。
在一台台大型施工机械的轰鸣声中,水城这个偏远山区变得生机勃勃,小田并大田,坡地变平地,又窄又弯的小田转眼变成四方田……地平了、连片了,全县10.189万亩烟田彻底变了模样。2020年,全县依靠农户间流转、种植主体流转、服务组织托管流转3种流转模式,对14个乡(镇)、3780户农户(其中贫困户245户)进行土地流转,仅土地流转这一项收入就达1052.4万元,户均收入2869元,亩均收入512元。
金叶飘香,产业花开幸福来。烟草产业扶贫唤醒了千年沉寂的土地,富裕起来的山区农民奔小康的路子更加宽广。徐天怀,58岁,阿戛镇盐井村店子组人,职业烟农,建档立卡贫困户,2020年烤烟种植合同面积20亩,预计种烟、育苗收入达70000元。苏庆才,50岁,阿戛镇盐井村田坝组人,职业烟农,建档立卡贫困户,2020年烤烟种植合同面积20亩,预计种烟与参与合作社分级收入达70000元。谢邵富,23岁,阿戛镇群福村大坪组人,职业烟农,建档立卡贫困户,2020年烤烟种植合同面积20亩,预计种烟收入达8万元。如今,全县10万多亩烟田已成为贫困农民增收的“聚宝盆”。
实现烟叶生产方式现代化,不仅仅是要改变以往的落后生产方式,更重要的是同时解决“劳动力转移、土地流转、先进生产方式”三个环节的关联问题。所有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一个字——人。勇于探索的贵州烟草人找到了解开这“三个环节”的金钥匙:组建烤烟专业服务队伍。2019年,全县烤烟季节性用工3000余人,提供务工10.65万个,收入达1100万元。今年复工复产以来,完成烟叶生产技术培训2轮次,培训烟农及专业化服务队员5000余人次,在育苗、机耕、生产等环节落实务工31426人次,实现务工增收377.21万元。
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只有通过增强产业实力,扶持贫困农民脱贫,打赢脱贫攻坚战才有可靠的保障。目前,水城县烤烟种植覆盖深度贫困村29个、贫困户2751户、10493人,烟农收入由2016年的1.6亿元增加到了2019年的2.5亿元。
贵州烟草人站在高起点上,在水城烟区持续开展公路、烟叶生产基础设施、人畜饮水工程、坝区、农贸市场等配套设施建设。2016年至2019年,新建及改造新能源密集烤房1095座、配置育苗农机具18台套,支持新建烤房140座、新增烟用农机20台套、新建育苗设施4处。此举,进一步打牢了烤烟生产基础,保持了烟叶生产的稳定发展,助力广大烟农脱贫致富。
创新扶贫模式共画“同心圆”
如果细读贵州烟草结对帮扶水城县脱贫致富行动计划的具体部署,便会发现,创新基因从一开始就注入其中,这里注定是一方创新的热土,“创新性”的鲜明标志符号不断诞生、层出不穷。他们先行先试、敢为人先,不断探索创新扶贫模式,共画扶贫攻坚同心圆。
齐心生物防治中心推出的“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是其中的一个鲜明标志符号。该中心每年解决40多人务工,实现务工收入50余万元。蠋蝽、蚜茧蜂无偿提供给烟农开展生物防治,目前务工人员9人。2020年共释放蠋蝽100余万头,覆盖面积3万亩,主要防控斜纹夜蛾、烟青虫、蚜虫等田间害虫,每年减少烟草农药投入46吨、成本30万元,降低烟叶田间病虫害、增加烟叶产值50万元以上,减少烟农用工6000个以上、增加农民收入60万元。
齐心食用菌扶贫种植园推出的“公司+合作社+农户”种植模式,也是其中的一个鲜明标志符号。该种植园集种植、加工于一体的标准化出菇棚,满足不同食用菌品种一年四季不间断的种植需求。种植园占地5467㎡,建有6座1440㎡标准化出菇棚、1座240㎡集库房、收货区、预冷区、包装及冷库区等设施于一体的加工车间,按照7:2:1的比例进行利益联结。2020年种植菌包48万包,可实现产值240万元,实现利润48万元,带动当地农户27户41人参与务工,实现收入55.2万元。饶永兰,26岁,阿戛镇群福村清塘组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她在居家邻近的食用菌示范园务工,月收入3000元,全家实现脱贫。
教育培训中心积极构建一套“课堂+现场”的教学形式,又是其中的一个鲜明标志符号。该中心教学办公设施、设备齐全,培训教室可容纳100余人集中教学,相关制度完善。围绕“智力扶贫”,邀请各行业专家,为当地农户开展教育培训,包括烤烟、食用菌、蔬菜等经济作物种植及养殖技术方面的培训。力求让当地农户“掌握一门技术、致富一个家庭”,增强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当前已开展培训40余期,受益农户达到10000余人次。2020年将计划开展培训20余期,培训8000余人次。“创新性”的鲜明标志符号示范作用和影响力不容小觑。今年,贵州烟草人又积极探索推进阿戛镇中坝村“烟+菌”和果布戛乡兴隆村“烟+菜”等创新扶贫模式。目前,前者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后者已完成场地平整、挡土墙和围墙砌筑工程,正在开展主体建设,预计很快将竣工。
新产业新业态让农民抱出“金娃娃”
在全力攻坚产业扶贫的同时,贵州烟草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大力发展水城县烟区特色现代农业和多种经营,开启新时代乡村振兴新征程。他们发挥当地烟区生态和人力资源优势,发展起了以有机肥生产、服装加工、火棘种植、林下养鸡、食用菌种植、蛋鸡饲养、魔芋种植、中蜂养殖、汽车保养等为代表的多种经营和特色农业产业,帮扶项目涉及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从深山里抱出一个个“金娃娃”,有效促进了山区农民的持续增收,也为从脱贫攻坚迈向乡村振兴,探索出一种新的模式。
深山里抱出的“金娃娃”之一:乌蒙凤鸡。米箩镇铜厂村利用贵州烟草帮扶的200万元资金,根据本村的产业布局、生态条件等实际情况,选择林下生态养殖本地土鸡(乌蒙凤鸡)。其中基础设施建设40万元,鸡苗、饲料等物资采购60万元。每年养殖两季,共计可养殖乌蒙凤鸡14000羽,经营收入达150万元,年利润42万元以上。野钟乡归贵坪村完成乌蒙凤鸡养殖、订单、分红等协议签订。目前,养殖乌蒙凤鸡1.5万羽,已产蛋225万枚。
深山里抱出的“金娃娃”之二:菌包。2017年,在阿戛镇群福村引进食用菌产业园,2018年下半年,群福食用菌产业园项目投产后,运行效率大为提高,年生产菌包达1000万棒以上,常年提供务工80人。2年来,该项目实现产值1660万元,解决务工236户、400人,务工收入216万元,其中解决贫困户36户、45人务工,实现务工收入43万元。
深山里抱出的“金娃娃”之三:服装加工厂。电光村位于水城县阿戛镇中部,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517户2528人,居住着汉、苗、布依、彝、白、仡佬、水、穿青族等8个民族。今年,贵州烟草投资150万元对原服装厂进行扩建,并采购高速绣花机、印花机、打版机等设备。该项目建成后,可年生产服装3万套,年利润可达137.5元,扣除公司管理股,村集体每年至少分红70%。本项目覆盖电光村31户158人,每户每年保低分红1200元。同时,每天平均生产服装100套,需要固定工人20人,最低工资按2000元/人/月,可长期解决20名劳动力务工。“这个厂对我来说最好的就是在家也能挣一份工资,家里边的活不耽误,也可以照顾老人生活,照顾孩子读书,反正挺可以的,各种方面都很便利!”熊必英,电光村村民,她已到服装厂工作半年,每个月能拿到2000元。
深山里抱出的“金娃娃”之四:汽车美容。蟠龙镇高仲村利用省烟草局帮扶的资金,实施汽车美容综合服务项目,计划投资160万元,项目在蟠龙镇黄金湾,占地面积约425平方米,门面9个,占地面积约为225平米,门面前方空地改建约为200平米。设置有机动车洗车场、汽车美容中心、汽车维修中心、汽车精品销售中心、露天停车场、生活及工作等配套设施。项目建成后,可解决5到10人就业,按每天洗车数量为100台、10台车美容护理、10台车主购买车内用精品或进行装饰装潢服务计算,则全年营业额195~210万元,年纯利润为10-25万元。
贵州烟草积极在水城县烟区推行多种经营和特色现代农业,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烟草与多个产业深度融合,壮大贫困山区农民多元经营增收的新产业新业态,从深山里抱出一个个“金娃娃”,走出了一条扶贫致富新路。
重庆中烟,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