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含有烟草内容,未成年人谢绝访问

烟业智汇

零售户在线

微薰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频道 > 正文

奋斗谋发展 实干谱新篇

——云南普洱市局(公司)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2020年07月17日 来源:《东方烟草报》 作者:袁长波
A+ A

  云南普洱,一座以茶命名、因茶闻名的城市。这里山川秀美、峰峦叠翠,哀牢山、无量山连绵起伏,澜沧江、红河穿境而过。

  根植于这片沃土,普洱市烟草专卖局(公司)认真贯彻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努力推动烟叶生产提质增效、促进烟农持续增收;持续推进卷烟零售终端转型升级、提升客户盈利水平;加大对口帮扶力度、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让广大群众有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本文聚焦普洱市局(公司)在烟叶生产、终端建设、扶贫攻坚等方面的积极作为,展现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普洱市局(公司)坚持把实用管用的技术运用于生产,提升烟叶生产整体水平。图为宁洱县烤烟样板田。

  普洱市墨江县毕库村村民在自家田地里管理芭蕉芋。

  普洱市思茅区局(分公司)客户经理苏沙艳(左)指导现代终端客户刘金芳使用云POS系统。

  普洱市局(公司)指导烟农熟练掌握烟叶生产技术,夯实烟叶生产基础。图为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威远烟站技术员罗成东(左)对威远镇南景村烟农进行技术指导。

  云南普洱市局(公司)以烟草产业为依托,带动种植业、养殖业多元发展,令毕库村——

  山村五年换新颜

  满山的茶树层层叠叠、错落有致,绿油油的烟叶随风摇曳,成片的芭蕉芋青翠欲滴……7月,云南省普洱市墨江哈尼族自治县通关镇毕库村,处处涌动着勃勃生机。

  今年4月成功脱贫出列的毕库村,几年前还是另一番景象:道路崎岖狭窄、坑洼不平,土地贫瘠、产业单一,村民思想保守、安于现状。

  2015年9月,普洱市烟草专卖局(公司)驻村工作队进村后,毕库村开始发生变化。

  摸清“穷根”,才能开对“药方”。

  毕库村位于通关镇东南部,虽交通不便、偏远闭塞,但生态优良、气候温润,非常适合烤烟种植。

  驻村工作队走访发现,过去,由于村里缺乏系统规划,烟叶生产分散、产值效益低,机耕路、烤房等基础设施落后,村民种烟收益不高。

  驻村工作队认真细致调研后,在与通关镇政府、毕库村村民委员会充分沟通并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针对毕库村缺乏产业支撑的“穷根”,开出了发展烤烟产业的“药方”。

  发展烤烟,基础设施先行。驻村工作队先后筹集资金200多万元,为村里修建了机耕路,建起了烤房,解决了村民种烟的后顾之忧。

  种烟是个技术活儿,村民要想脱贫致富,关键要提升技术。

  作为烟叶生产的“行家里手”,驻村工作队队员在每个生产节点都会与烟叶生产技术部门召开联席会议,为烟农做好培训,协调解决难题。

  “测土配方施肥、高标准起垄、最佳节令移栽、绿色生态防控、上六片烟叶一次性采烤……”如今,对这些烤烟种植的“专业术语”,毕库村烟农周光元说起来头头是道。

  “以前种烟哪有这么多讲究,全凭个人的经验和习惯,种出来的烟时好时坏。”周光元说。在驻村工作队队员的指导下,当地烟农认识到了技术的重要性,抓起技术落实来都不含糊。

  也正是通过种植烤烟,周光元一家人摘掉了贫困的帽子,在镇上建起了新房,一家人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近年来,毕库村种烟规模稳定,单种烟一项每年就能为村民带来500万元的收入。

  聚焦主业,做实多元产业。

  在带领大家种好烟的基础上,驻村工作队还帮助贫困群众大力发展其他种植业,为脱贫攻坚注入活力。

  “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我购进了一整套芭蕉芋加工设备,建起了这家芭蕉芋加工厂,主要生产芭蕉芋粉。”村民赵联善说。村民以往种植芭蕉芋只是用于养殖或手工加工成淀粉,规模小、效益低。

  结合毕库村实际,以市场为导向,驻村工作队帮助毕库村建起芭蕉芋加工厂,培育了赵善联等致富带头人,带领村民共同致富。如今,全村年种植芭蕉芋1200亩左右,预期年产值450万元。

  作为普洱茶的故乡,毕库村村民一直有种植茶树的传统,但种植、管护、制茶工艺比较原始和传统,茶叶资源浪费较大。驻村工作队进驻的第一年,全村有茶园面积1849亩,年产值86万元左右。

  针对这种情况,普洱市局(公司)帮助村民引进好的茶叶品种,组织专业制茶师从种植、管护、采茶、晒青等环节,手把手培训茶农,切实解决了毕库村制茶水平不高、茶叶品质难以提升的实际问题。在茶园面积不变的情况下,毕库村茶叶年产值增加到如今的120.5万元。

  在发展种植业的同时,普洱市局(公司)还帮助毕库村村民发展养殖业。在驻村工作队的具体指导下,毕库村大平掌村民小组成立养牛合作社,采取集中喂养和放养相结合的模式进行集中管理,彻底改变了过去一家一户搞养殖的方式,走上了规模化、专业化养殖之路。

  在养殖品种上,普洱市局(公司)提供帮扶资金20万元,引进53头“云岭牛”,扶持当地养殖大户罗连华担任养牛合作社负责人,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

  由“输血”到“造血”,从“等靠要”到“实干闯”,毕库村群众把脱贫摘帽作为奔向美好生活的新起点,再接再厉让日子更红火。

  云南普洱市局(公司)始终把保障烟农增收作为重要使命,聚焦核心烟区规划、绿色生态种植、烟叶品质提升等工作,用片片“金叶”——

  铺就烟农增收路

  7月的云南省普洱市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宁洱镇般海村绿意盎然、茶香扑鼻,普洱市的300亩烟叶生产技术标准化示范田就在这里,微风吹来,烟田泛起绿色波浪。

  烟农李亚坤的20亩烟田,就在这片标准化示范田中。与前些年七零八落的散落地块相比,成方连片的标准化种植不仅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也明显增加了他的收入。

  这种变化,源自普洱市烟草专卖局(公司)对“好田好地种好烟”理念始终如一地坚持和实践。

  作为北回归线上的一片绿洲,普洱被誉为“世界的天堂,天堂的世界”。这里群山环抱、气候多样,为烟叶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从另一个方面看,山高路险、海拔高低差别大也增加了烟农种烟的难度和成本。

  对此,普洱市局(公司)组织编写普洱烟叶种植区域规划报告,结合核心区、优质区规划情况,重点发展千亩村、万担乡,加大集中连片规划种植力度,充分挖掘规模种植潜力。

  在此基础上,他们今年又开展了烟叶生产技术标准化示范田建设,每个种烟县(区)规划2片以上县级烟叶生产技术标准化示范田,每个烟站至少规划一片乡级烟叶生产技术标准化示范田,以此带动技术落实和生产水平提升。

  “集中连片种植有力推动了技术标准执行到位,一方面技术员在每个生产环节前可以集中对烟农进行培训,使烟农及时掌握生产技术,另一方面,机械化设备在翻耕、起垄、施肥等环节的使用,确保了标准统一、技术落地。”普洱市局(公司)烟叶生产科科长龚一虎告诉记者。不仅如此,在降低成本、提升效率的同时,集中连片种植也促进了烟田有序轮作、用养结合。

  在李亚坤看来,连片种植烟叶不仅是生产方式发生了变化,更重要的是烟农的思想意识有了根本改变。

  “比如在移栽方面,以前我们认为早一天晚一天移栽都没什么关系,但现在我们意识到,科学移栽是优质烟叶标准化生产的需要。只有把移栽质量搞好,后期烟叶质量才有保障,才能卖出好价钱。”李亚坤说,“正是在烟草公司的带领下,我们的种烟收入稳步增加。”

  今年春天,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正常的生产经营节奏。

  “我们既要保障职工群众身体健康,又要稳步推进生产经营,确保烟农收入稳中有增。”普洱市局(公司)主要负责人廖文程说。

  从2月3日起,一场遍及全市各烟区的大规模春耕生产战役打响。

  各烟区工作人员主动上门对种植申请者信息进行审核、建立档案,做到人、烟、地、房四对应,帮助烟农合作社和育苗业主配备防护用品、消毒用品等物资,做好育苗场地消毒、工位分散布置。

  同时,普洱市局(公司)调整完善技术培训指导方案,通过制作视频、拍摄图片等形式,利用微信群、短信,指导广大烟农开展好农家肥堆沤、预整地、水池水窖蓄水等工作,确保不误农时。

  值得一提的是,普洱市局(公司)每年都会在11月前后完成下一年度烟用物资的招标,以便供应商提早准备生产、发货。正是遵循这一惯例,普洱市局(公司)今年烟叶生产所需物资受疫情防控因素影响较小,保障了烟农备耕备栽所需。

  “多亏烟草公司早准备、早部署,我们一开春就

热文榜

更多

视频

更多

专题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