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户撒乡被一片云海笼罩,天气渐渐转凉,沉甸甸的稻谷已经被收进粮仓,收割后的稻茬以前所未有的姿态,直挺挺地站立在田野里,安静地守望在户撒河畔。
而在阿昌人家里,笑声盘旋户撒坝,稻谷正以米饭的形式改头换面出现在热气腾腾的灶台上,这浓郁的米香味儿是勤劳的阿昌人民尽情享受“幸福阿昌”建设的味道。
自2015年7月以来,云南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在脱贫攻坚中的支柱作用,全力以赴推进阿昌族聚居区各项帮扶工作,3年来,累计投入项目资金12.46亿元,经过共同努力,那个曾经基础设施滞后、人均受教育程度低、产业薄弱的阿昌族聚居区,如今基础设施得到全面提升,农村居民教育生活条件发生了巨大改变,产业助力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提高,“幸福阿昌”目标全面实现。
惠民工程暖人心
道路不通,种地收庄稼,只能人背肩扛;水渠不畅,地里的庄稼只能靠天等水——这是阿昌族人以前生产生活的真实写照。
云南德宏州陇川县户撒阿昌族乡潘乐村委会主任熊兴德介绍,以前不是不想发展,但是没有路、没有水,东西种得出来却卖不出去。自“幸福阿昌”工程实施以来,云南省烟草专卖局(公司)投入资金10442.3万元,建设环乡道路42.195公里,8条村通道路、27条村内道路,新建里程达到90多公里,极大方便了村民出行,村里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条件也大为改善。
机耕路平直铺开,沟渠建成通水,农民向往的“田成方、管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现代化田园在阿昌族村寨成为现实。
沿着干净平整的柏油路走进户早村来细村民小组,寨子里的水泥路阡陌纵横,一栋栋“三房一照壁、青砖灰瓦金腰带”的阿昌族特色民居拔地而起,一个个塑着白象青龙的文化广场平地而生,一面面生动的墙画描绘着阿昌群众的美好生活。
“得益于整族帮扶政策,户撒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户撒乡党委书记寸待柱介绍,全乡的阿昌族民居建设都保持原来的民族民居风格,统一建成阿昌族群众传统的木架结构青砖灰瓦民居。
在59岁的老党员曹保林看来,云南省烟草专卖局(公司)投资852万元建设25个文化活动室和刀型文化活动广场,解决群众党员文化活动场地问题。
户撒坝子雨季旱季分明,灌溉防洪设施很重要。阿昌族帮扶项目实施以来,项目组着力在基本农田设施完善上下功夫,着重突出农田设施建设润民心,全面改善人民的生产条件,重点开展以烟水工程、机耕路、土地整治、水源工程为重点的基础设施配套。
作为阿昌族年轻的一代,保平村党总支书记郭卫发清楚地记得,在“幸福阿昌”推进过程中,他毅然辞去医生的工作回到家乡参与项目建设,成为全乡最年轻的村党总支书记。仅在户撒乡,云南省烟草专卖局(公司)投入资金4886.51万元,建成农田水利项目1068件,解决农田灌溉面积4.62万亩。
“基础设施的提升,不仅对烟叶产业的发展起到了支撑作用,对帮扶区域整个大农业发展环境的改善也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郭卫发说。
与此同时,为改善阿昌族同胞居住环境,云南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和德宏州委、州政府因地制宜制定一系列扶持政策,对申请拆除重建、抗震加固、民居美容美化的农户分别给予6万元、4万元、2万元补助。
“以前就一直想着盖房子,但总是力不从心。现在赶上这么好的政策,住上了新房,心里别提多高兴。”来细村小组村民木三德一脸笑容。
“泥巴路、土基房,寒冬腊月吃粗粮。”这样的生活景象对于阿昌族群众来说已经一去不复返。如今,在党的关怀和挂钩单位的大力帮扶下,勤劳善良的阿昌族群众用双手铺就一条走向幸福的康庄大道。
户早幸福小学孩子们在教室里上课
助学兴教育英才
“努力让每一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不让一名孩子因贫失学,这是教育精准扶贫的基本目标。
“幸亏有了教育扶贫的好政策,我女儿上大学的学费才有了着落。”户早村来细村小组村民康团翁说。
前些年,康团翁靠着在外务工养活一家老小,当他的女儿考上普洱的大学时,他发愁了,二女儿还要上高中,钱从哪来?
正当康团翁为钱而愁时,挂钩单位及时给他提供了助学奖励,解了他的燃眉之急,他的女儿也实现了大学梦。
从2016年起,对考入大学的阿昌族学子,云南省烟草专卖局(公司)给予每人每年5000元的助学奖励,这极大地鼓舞了户撒学子的求学积极性。
据了解,户撒乡以前办学条件相对滞后,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基础设施和教学设备陈旧。在一些偏远村寨,送子女接受优质教育成为父母的一种奢望。
2015年,在各级党委政府、云南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及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户撒乡户早小学纳入滇西边境片区集中实施阿昌族整族推进规划重点项目之一来建设。项目总投资780万元,新建教学综合楼、教师宿舍、食堂、200米跑道运动场、篮球场、道路及其他附属设施。
“培养一个孩子,改变一个家庭;办好一所学校,造福一方百姓。”如今的户撒乡户早幸福小学,崭新的教学综合楼、干净整洁的学生食堂、标准化的运动场等设施一应俱全,成为一所校园环境优美、文化氛围浓郁、校舍建设标准的边疆乡村民族示范学校。
“我们学校变化实在是太大了,前些年,学校操场到处坑坑洼洼,连围墙都没有,根本不像一个学校,现在跟城里面的学校没什么不同了,附近其他学校很多老师都想着过来工作。”些许的寒意难掩户早幸福小学校长彭兴卓内心的喜悦。
在户撒乡,一同被援建的第五中学是一所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农村寄宿制初级中学。曾几何时,“下雨天漏雨,刮风天钻风;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土”是学校的常态,如今,崭新的教学楼、实验楼、图书楼、餐厅、学生宿舍楼、教师周转宿舍、标准足球场、篮球场、排球场应有尽有。办学条件的日益改善,管理的日趋科学、规范,促使学校教育教学成绩稳步提高。
“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既是守住‘保基本’民生底线、推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的有力措施,也是增强贫困地区发展后劲、缩小城乡和区域差距、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增进民族团结、维护边疆地区和谐稳定。”云南省烟草专卖局(公司)驻户撒乡工作队长杨涛说。
如今,随着越来越多的阿昌儿女走进学校的大门,教育观念实现了转变,从根子上斩断了代际之间的“穷根”。
猕猴桃种植户赵仁朝指导工人剪枝
特色产业筑富路
“以前我家靠种油菜、打零工维持生活,没有好的收入渠道,生活十分贫困。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和云南省烟草专卖局(公司)的帮扶下,我家种了20亩烤烟,养猪养牛,还开起了小卖部,买了小汽车。”户早村来细村小组建档立卡贫困户康弯保没有想到,自己的生活会在短时间内变得这么好。
产业精准帮扶阿昌族,是德宏州近年来一直努力的扶贫方向之一。云南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对口帮扶阿昌族以来,发挥行业优势,在完善基础设施的同时,布局产业规划和新村建设,调整烤烟计划指标,引导阿昌族发展特色农业生产,增强阿昌族群众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对来细村小组村民穆平贵来说,现在种烤烟要比外出打工还要划算,既有培训,又有技术人员手把手教,种上10来亩,仅烤烟一项就能抵过去一家人的收入,最近3年坚持种烤烟家里条件也逐步得到改善。“种烟有补贴、种植烘烤有指导,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呢?”
户撒烟站站长邹明波介绍,户撒乡2019年共种植烤烟2.34万亩,涉及11个村委会2418户农户,实现总产值8490.67万元,继续稳居全州烤烟种植最大乡镇,发展361户1430人建档立卡贫困户种植烤烟,占建档立卡贫困户总数的45.06%,实现了种植一亩烤烟脱贫一人的目标。
为进一步拓宽阿昌族群众的增收渠道,帮扶单位加大非烟产业帮扶力度,引导当地群众扩大猕猴桃、生猪、稻田生态鱼、荷兰豆等产业规模,帮助推动农产品输出,让特色农产品真正变成群众口袋里的财富。
明社村老混村小组村民赵仁朝是当地小有名气的猕猴桃种植大户,老赵现种有30亩红心猕猴桃,年收入至少有10万元。“以前外出务工东奔西跑,现在有了产业,家门口就挣到了钱,既照顾了孩子,又赡养了老人,多好啊。”赵仁朝谈起如今的生活,满足感油然而发。
一项项暖心的惠民工程、一点点暖心的实事、一份份致富的产业,好似一夜春风来,银铃般的笑声回荡在户撒河畔,仿佛是人们对幸福阿昌的欣喜和感激,更像是对幸福阿昌新生活的向往。
廉心清风 筑未来沐黔烟 贵州烟草商业廉洁文化建设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