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在线专稿 去岳麓书院还是很多年前的事,第一印象就是清净、祥和,能让心沉下来,确是个读书的好去处。许多湖南师范的学生都喜欢跑到这儿温习功课,一是环境很好,二是想占些灵气。岳麓书院已存世一千多年,算是世界上最老的高等学府,出了很多教育家,如朱熹、王阳明等;也培养出很多人才,像魏源、左宗棠、曾国藩等。所以,岳麓书院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很高的社会知名度和号召力。
过去只粗浅了解岳麓书院的办学思想及历史沿革,却从没想过其办学的资金出处,翻看余秋雨的《山居笔记》,才知一二:书院的开支不会太小,在编制上,除山长外,还有副山长、助教、讲书、监院、首事、斋长、堂长、管干等教学行政管理人员,还要有相当数量的厨子、门夫、堂夫、斋夫、更夫、藏书楼看守、碑亭看守等勤杂工役,这些人都要发给薪金;每个学生的吃、住、助学金、笔墨费均由书院供给,每月数次考核中的优胜者还要发放奖金;以上还都是日常开支,如果想造点房、买点书、整修一下苑圃什么的,花费当然就更大了。书院的上述各项开支,主要是靠学田的收入。所谓学田,是指书院的田产。政府官员想表示对书院的重视,就拨些土地下来,有钱人家想资助书院,往往也这么做,而很少直接赠送银两。书院有了这些田,就有了比较稳定的经济收入,即便是改朝换代,货币贬值,也不太怕了。学田租给人家种,有田租可收,一时用不了的,可投入典商生息,让死钱变成活钱。从现存书院的账目看,书院的各项开支总的说来都比较节俭,管理十分严格,绝无奢靡倾向。
原来如此,这是很高明的帮扶办法。政府拨下来的土地也好,有钱人资助的土地也好,你是不能卖的,那样会寒了心,绝了后路,所以只能细水长流。当然,岳麓书院也绝非破落户,人家是“唯楚有材、于斯为盛”的地方,培养出理财大师陶澍的地方,当然会很好打理这些资助的田产,这就是知识文化和素质的力量。
不是每个受资助者都能同岳麓书院一样的,因此资助者就要考虑帮扶的方式。一次参加会议,与西北地区某烟草企业政工人员住在一室,并闲聊起扶贫工作。那位政工人员有些无奈,据他讲:当地很多偏远地区的百姓很穷,企业也想给这些百姓一些帮扶,且花了一些心思进行调研。西北地区土地广袤,饮食上也有偏好牛羊的习惯,所以养羊是个不错的脱贫方式。于是,企业挑选了一些贫困人家,给他们资助了羔羊。可谁能想到,这些人不仅贫困,最重要的是慵懒,每天只知道裹个棉袄,找个阳光充足的地方睡懒觉。资助不长时间,这位政工人员进行资助回访,到地方一看气得够呛。这些懒汉们居然把资助的羊宰杀掉吃了肉,还厚着脸皮再次要资助。这位政工人员一跺脚,转身走了,哀叹着“真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呀”。
前些日子在营口卷烟厂进行“两优一先”考核时,对一位总支书记的帮扶方式颇为钦佩。这位总支书记经过深入调研,确定一名帮扶对象。该帮扶对象家里拮据,老少三代挤在一间不足40平米的低矮棚户房中,妻子靠打短工贴补家用,家中还有多病的父亲和上学的孩子。这位总支书记认为,要帮扶就要在根本上解决问题,号召员工捐助些钱物,只能解决燃眉之急,那不是长久之计。这位总支书记了解到该帮扶对象有会理发之长,便帮助该帮扶对象成立了理发店,并号召员工到那里理发。该帮扶对象借此,生活也逐渐好了起来。从这点上看,这位总支书记是很用心的,他不是简单的捐助,而是给了该帮扶对象一个脱贫的渠道,这才是帮扶的最终目的。
重庆中烟,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