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在线专稿 背景:傈僳族是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县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有30400人,占全县少数民族的57%。华坪县和其它许多山区县一样,县域经济区域发展极不平衡,河谷区相对较发达,而山区和半山区的发展都比较落后。华坪县的傈僳族群众95%以上都居住在海拔1500米以上的山区和半山区,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艰苦,长期处于相对贫困状态。
多年来,如何改变华坪傈僳族贫困山区的贫穷落后面貌,带领三万多傈僳族群众致富奔小康,让广大傈僳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一直是华坪历届县委、县政府深切关注并千方百计努力破解的难题。近年来,华坪县紧紧抓住全国、全省烟草行业改革发展战略机遇和丽江市建设“丽江金沙江区域特色优质烟叶基地”的发展机遇,在山区和半山区大力发展烤烟产业,有效破解了贫困山区群众的增收难题,带领全县傈僳族群众阔步迈上致富小康路。
“请问,是唐老鸭吗?”
这是华坪通达乡、新庄乡的很多傈僳族烟农打烟站站长唐元祥电话的第一句话,每当这时,唐元祥不恼不怒,而是乐哈哈地回答:“嗯,我是唐老鸭,有啥事?”谈正事中带有玩笑,调侃中在谈正事,很多烤烟工作上的棘手的问题唐元祥就是这样化解了的。
对唐元祥的称呼,可谓五花八门,有叫“唐站长”的,有叫“鸭哥”的,有叫“鸭爷”的,还有叫“老鸭子”,最搞笑的还是叫“唐老鸭”的。当然,上面的称呼中带有“鸭”字的都是“唐老鸭”的称呼中引申出来的。唐老鸭的称呼来源于多年前那个风靡儿童世界里的那个卡通片,依据是他说话的沙嗓声很接近唐老鸭的配音演员发出的声音,开始是同事开玩笑叫他“唐老鸭”,时间一长,唐元祥都亲切地称自己为“唐老鸭”了,自己打电话,第一句就是“我是唐老鸭”。嗨,他自己都融入画情景模式了。
唐元祥唐站长,也就是传说中的“老鸭子”,今年四十多岁,按照现在有关人士对年龄的划分标准,还在属于青年的行列。但是如果你看到唐元祥,你肯定无法相信他只是一个刚四十出头的人,他的头发在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下已所剩无几,同事开玩笑说他的头顶是“四周铁丝网,中间足球场”。
对于新庄乡、通达乡的两千多户烟农,唐元祥已经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特别是对烟农,知道哪家的孩子那年要大学毕业,哪家的大门朝哪个方向开,熟悉到能基本听得懂傈僳族话苗族话了。有傈僳族苗族烟农在旁边说民族话,他就开玩笑提醒,“不要说我的背话哦,我听得懂的给是”,当然,这些烟农对他感情至深,不会说他的背话。
这两个乡的烟农群众,说到“老鸭子”没有不认识他的,都知道他是烟站的站长。村子里农用车坏在窄路上动弹不得,看见烟站的工作车驶来,不用去找村民想办法,村民自动会把农用车移走,有次烟站的工作车大半夜陷进村子中间的泥泞里,黑暗中钻出十几个村民硬是把车用手抬了出来,之后又一声不响地消失在黑暗中。
这就是感情,烟草人和烟农的感情,“老鸭子”和傈僳族群众的感情。
用真诚和朴实赢得烟农信任
唐元祥对烤烟对烟农的这份感情不是一朝一日培养出来的,在二十二各个漫长的岁月里,靠的是一份对事业的执着,一份对烟农群众的真挚之情,他将自己的整个身心融入了烤烟事业,融入了烟农群众。
在多年前的一九九一年,唐元祥从丽江地区农校烟草栽培班毕业,分配到华坪县烟草公司永兴烟站工作。从那时开始到现在,他已经在基层烟站干了二十二个年头,二十二年里他干过点长也干过站长,是一位少有的资深烟站站长。他的足迹遍及华坪县种烟乡镇的每一个村组,凭着一份执着,他说服只种玉米不种烟的乡亲,他手把手的教烟农育苗、移栽、烤烟。他攻克一个个“烟技难关”,用智慧和汗水浇灌着华坪的烟田,用赤诚传播现代烟草农业信息,在辛勤耕耘中用心血播撒科技兴烟星火,让生态特色优质烟叶之火燎原。
二十世纪世纪九十年代年代初的华坪县傈僳族山区,是典型的“交通基本靠走,通信基本靠吼,取暖基本靠抖,治安基本靠狗”的时代。刚刚参加工作的唐元祥走在那些傈僳族村寨,作为坝区长大的他,这些地方的贫困程度远远超出他的想象,有些家庭全部家产可能还不足一百元,家庭贫困孩子读不起书,没有文化的下一代继续繁衍着贫困,恶性循环的场景深深地刺痛着他的神经,从那时起,他就下定决心要靠烤烟事业来让乡亲们脱贫致富。
当时环境条件下,烤烟种植并没有现在这么好的政策和技术支持,在传统农业心态的影响下,傈僳族群众一开始都不愿意尝试种烟。唐元祥并没有因为眼前的困难而退缩,反而更加激发了他的热情和决心,他挨家挨户苦口婆心的劝说烟农,经常一离开烟站的门就是几个星期的时间,当年的交通条件差,他安步当车每天都要走几十公里的山路,风餐露宿,完全让自己融入到了大山的傈僳村子里。
华坪的种烟群众百分之八十是山区傈僳族,二十年前,华坪山区的傈僳族群众经济落后、文化程度低,耕作落后,有些地方还在刀耕火种,生人一进村子,一声“赫帕啦过(汉人来了)”的吆喝,大人孩子全都跑得没影了,有些地方的傈僳族群众,别说什么种烟技术,能听懂你的汉话就不错了。当时发动种植烤烟的困难可想而知。翻山越岭下到村子里,好不容易找到组长呢,一碗自产的包谷酒放在你面前,说,“一口喝了再说别的事”。不喝说你看不起少数民族,还谈什么工作,还谈什么烤烟。这些“烤烟故事”,多少年后,“唐老鸭”还历历在目。
在龙洞烟站当站长时,有一次唐元祥永兴下乡去农户家中,没有交通工具,全靠两条腿走路,从思木村赶到马鹿村的时候,已经是晚上一点多了,那时候是一月份。时值寒冬,山风刺骨,山高坡陡,一个人形影孑孓,他到的时候已经很累了,可他怕打扰傈僳族群众的休息,于是就在一户农户家门前的谷草堆上睡了一晚,第二天农户起来发现了他,赶忙询问,他却对受自己受冻毫不在意,关心的却是烤烟的发展的话题。
就这样,他用自己的真诚和朴实赢得了傈僳族群众们的信任,渐渐的驱散了他们心中对种烟的疑云,从此,永兴傈僳族山区的烤烟种植也渐渐的发展起来。
辛勤耕耘默默奉献
前几年,烤烟的技术还没有现在这么成熟,收购流程也不怎么规范,在经济利益的趋势下,矛盾冲突在所难免,每当在收购和烟农发生矛盾时,唐元祥都心平气和地做烟农的思想工作,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在不违反政策纪律的前提下,尽量保证烟农的利益,避免了矛盾的升级。因此,只要有他在的地方,公司领导放心地方政府放心。
这几年,山上的傈僳族群众种烟富裕了,家庭生活质量提高了,孩子读大学也不用发愁了。群众首先想到的就是如何好好感谢他们的“老鸭哥” 于是,唐元祥一下乡到他们村,就争相拉他去吃顿饭喝二两自产的包谷酒,但他深知群众的艰辛和烟草干部的工作纪律,走了时候都记住付给主人生活费用,碰到实在推脱不收的,到人家孩子考取学校或孩子结婚时,用另一种方式帮助群众,实之做到既不伤傈僳族群众的感情又不违反单位的纪律,烟农到华坪办事,时间允许他都请到家里吃顿便饭拉拉家常,和烟农群众拉进距离真心交朋友。
在烤烟抗旱移栽时节,由于连续几年的干旱,导致池塘干涸,河水断流,部分烟区人畜饮水困难,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抢抓节令抗旱移栽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尤为突出。在这段时间里,唐元祥带领着烟站的员工和烟科辅导员,天天往返于各村之间,亲自去做加水、运水和拉水的协调工作,同时又想尽办法挤出时间去做农民的思想工作,尽力改变农民等雨才移栽的传统意识。
他在新庄烟站就任的几年里,为了让烟农群众掌握技术,种出好烟,烤出好烟,唐元祥带着10多名从烤烟种植中培养出的农民辅导员,每年都要为烟农上十多次技术课,从育苗、移栽、田间管理到采摘烘烤、分级扎把,烟叶生产的大事小事,他都言教身传,详细地讲解。二00三年,新庄八德村烟农烘烤出了问题,烤出的烤烟都是烂烟,他就住在村里十多天,白天指导种烟农户烤烟,晚上守在烤房旁烤烟,经过他的精心指导和耐心传授经验,使整个村烘烤技术达到了标准,烟农得到了收益。
在烤烟收购的两个月时间里,唐元祥起早贪黑,白天他要抓好烟叶等级质量管理,晚上还得抓治安安全管理,每天只有三四个小时的睡眠时间,更别谈顾家了。由于工作的原因,他和自己的儿子见面机会不多。儿子在昆明度高中,有次,许久不曾见面的儿子从昆明回华坪去烟站看他,可是恰巧遇上烟站收购最忙碌、紧张的时候,当时烟站交售烟叶量太大,导致打包压力明显增加,散烟仓库爆满,如果当天不多打包一些散烟,第二天收进来的烟就没有堆放的地方了。就这样,他吃完晚饭,还没顾得上和儿子说上几句话,就亲自带领员工去仓库打包了。出人意料的是,他儿子也帮着打起了包,两父子一个缝包,一个扛包,明明已经满头大汗,脸上却笑意盈盈,有说有笑,在场的员工无不为这对父子所动容。
烤烟收购结束,把烟款发完,唐元祥又带领技术员走村串田,规划下一年的新烟田。育苗期间他要时时关注生长情况;移载烟苗需要水,他和群众通宵去放水;烟叶发病,他及时把农药送到烟农手中;缺劳力的人家,他背上喷雾器帮助喷药;烟农烘烤技术不熟悉,他时常熬夜帮助烘烤。他就像不知疲倦的老黄牛,辛勤耕耘默默奉献。
成绩是最好的证明
2012年,唐元祥已经辗转两次到新庄烟站当站长了,他第一次到新庄烟站时收购量只有8000担,在他的带领和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现在已经达到了4.27万担,占全县收购量的90%以上,成为了华坪县公司烤烟收购的第一大站。
新庄乡边凹村营地村民小组的傈僳族村民谷万孟说,“没有当年“鸭哥”苦口婆心的动员和指导,我到现在可能还是一个挖煤工”。2012年谷万孟种植烤烟25亩,收入13万元,加上核桃、花椒、豌豆等产
重庆中烟,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