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在线七星关消息 他虽没有惊天动地的丰功伟绩,但他却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业绩。田间地头有他忙碌的身影,点上培训有他精湛的讲解。凭着满腔热情,在农村烟叶技术服务的天地里,默默奉献着一名普通技术人员的青春热血。他就是贵州七星关区燕清烟叶站亮岩技术员王方顺。
图中身着蓝色制服者是王方顺
王方顺,从事基层点烟叶生产技术工作已近20年。2008年3月,烟站领导为了加强亮岩烟区的生产技术力量,从站上选调他到亮岩点,肩负亮岩、合光2个村10个村民组近100户烟农的生产发展及技术指导工作。近年来,由于烟叶种植成本攀升,经济效益下降,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种烟劳动力相对减少,加之连续不断的多种自然灾害影响,烟农种烟积极性不高,烟叶生产发展难度增大。王方顺到亮岩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开展调查研究,找准工作切入点,尽快进入角色。他走访了片区近100户人家,深入种烟大户调查走访,召集农户座谈研究,从农民兄弟最盼什么这个简单问题入手,寻找解决种烟效益偏低,农民增收缓慢的突破口。在掌握第一手材料基础上,制订片区工作规划。
烟草行业“235”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使他提高了认识,增强了信念,升华了思想境界。他把“让烟农致富”当作自己的工作求目标,依托自己的技术优势,积极开展科普宣传和实用技术培训。争取争取乡村干部的支持,采取讲课、发放科技资料深入田间地块手把手帮扶等有效形式,以及发挥种植专业户和科技示范户的“二传手”作用,辐射带动更多的农户推行科技务农,有效提高了片区优质烟生产水平,为烟农节省成本,增加效益夯实了基础。多少个寒来暑往,他那满头黑发,已被寒月骄阳、厉风苦雨染成缕缕银丝;曾经朝气勃勃的面庞,平添了许多乡居农耕的沧桑。
为了种好烟,白天,他在烟田里仔细察看烟株长势,与烟农交流经验,在实践中汲取真知;晚上,他熬更守夜,研习了大量关于烟叶栽培、病虫害防治、水肥运作等方面书籍,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他将书本知识运用到实际生产中,不断总结成败经验,将其上升到理论高度并予以普及推广,把技术毫不保留地传授给烟农。为了让广大烟农更容易理解接受先进技术,用方言把烟叶生产技术要领通过现场培训,实地指导传授给烟农,不仅推广普及了种植技术,还拉近与烟农之间的距离,烟农亲切地叫他“王师”,把他视为定心丸,当成好朋友、亲兄弟。
为确保烤烟生产各项技术措施落实到位,2个村700多亩烟地留下了他的足迹。无论烈日当空还是寒风凛冽,无论是近还是远,只要烟农需要,再苦再累他都会上门帮助指导。每次到烟田、到农家,他总是为烟农排忧解难,帮助烟农解决生产中的困难。由于烟叶生产季节性要求强,他大部分的节假日都是在烟田里度过的,甚至在除夕春节,他还要到村里查看苗情。他潜心于事业心无旁鹜。他甘于清贫,领着微薄的工资,干着繁重的工作,无怨无悔!去年4月下旬,在贵师大读书的儿子生病住院,想多日不见的父亲来贵阳看看自己,多次打电话、发短信,可眼下正是烤烟大田移栽的关键时刻,他放心不下那2个村700多亩烟地……当看到儿子发来的责怪、牢骚短信时,他默默地蹲在地埂边,双手捂住脸,半晌说不出一句话,只感觉到心在抽搐。
辛勤浇灌出丰收的烟田。通过三年的努力,片区烟农亩产从2008年的220斤上升至2010年的350斤,人们服了他。
2013年,王方顺自我加压,认定片区发展目标是1100――1200亩,比较去年差不多翻了一翻。我们问他:“去年灾情那么重,今年发展生产多困难哪!你有什么高招吗?”他谦虚地说:“没有高招,就靠讲责任,讲诚信,多跑路,多做事。”这话似乎说得太过于简单了。然而,又有多少人知道:简单恰恰是智慧者最能切中事物命脉的终极选择。人生如旅,轻装简行,反而能享受到更多的美景,走过更远的路程。
重庆中烟,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