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在线据《中国烟草》报道 或多或少有些白发,面部的表情总是比较严肃,时常眉头紧锁,很容易就陷入某种思考,交谈中不经意就会对一些术语和问题进行讲解与探讨,忽视了他的谈话对象并不是一个“专业”的聆听者。
这些看似共同的特点,都能从郑州烟草研究院的行业学科带头人身上见到,这是时间的沉淀和工作磨砺的结果。2012年12月10日,国家局授予王兵等21人为烟草行业第二批学科带头人称号,其中郑州烟草研究院就有5人名列其中,他们分别是:“卷烟加工工艺学科带头人”王兵,“烟草化学学科带头人”刘惠民、胡清源,“烟用香精香料学科带头人”张建勋,“烟草栽培与营养学科带头人”尹启生。他们在各自涉猎的领域都承担着重要的科研任务,作出了突出成绩。
犹如一群高飞的“领头雁”,他们在彰显人生价值的同时,也影响和辐射着烟草科技的发展。让我们走近他们、认识他们——
张建勋:情牵中式“香”
人物简介:张建勋,男,汉族,研究员,硕士生导师。1990年从郑州烟草研究院毕业,主要从事烟草化学、香精香料和卷烟产品设计等工作,先后主持或承担了国家基金委、国家烟草专卖局、河南省科技厅、省级公司等科技项目20余项,获“河南省中青年科技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2年,被国家烟草专卖局授予“烟用香精香料学科带头人”称号。
51岁的张建勋是一位儒雅而睿智的烟草科技工作者,平实的面孔,宽厚的笑容,随和的语调,与人说话时,眼神会因为思考而变得专注,这些组合成了他独特的魅力。在烟用香精香料研究领域,他不是最早研究的人,但他的作用和影响却不可小视。
自1987年考取轻工业部科学院烟草研究所,张建勋的人生历程便与烟草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从河南省烟草公司到安阳卷烟厂、新郑卷烟厂,再到郑州烟草研究院,卷烟产品开发、工艺质量、烟草调香都凝结有他的心血、青春、智慧。
一份工作责任,一份职业道德,让张建勋一直牢牢记着:把研究工作做好。他已经做到了,但好永无止境,于是,他略显消瘦的身影,依旧在征程上忙碌跋涉。
烟“香”需合和
张建勋与烟用香精香料研究结缘,并非偶然。
上大学时,张建勋学习的专业是有机化学,尤其对有机合成化学、有机分析化学感兴趣,后来考取郑州烟草研究院的研究生后,毕业论文就是《酰基吡啶类香料的合成与应用研究》……深厚的专业背景为张建勋从事烟草化学、香精香料研究奠定了基础。
香精香料在改善烟草自身品质,塑造卷烟质量风格,满足个性化需要,提高安全性等诸多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张建勋清晰地记得,工作之初,很多品牌和企业大量地购买香精成品,然后进行复配,香精香料核心技术则游离于业外,“与国外那些有上百年积淀的企业相比,我们的香源缺乏,品种单调,调香技术落后,基础研究相当薄弱,调香技术人员的水平与国外香精香料人员相比不是一般的差距。”
当时行业香精香料研发能力落后是不争的事实,但作为卷烟研发生产中的核心技术,必须掌握在自己手中。为了掌握香精香料的核心技术,行业开始以技贸结合的方式提升香精香料的研究和应用水平,选派了一批技术人员出国学习,着力培养人才,张建勋就是其中的一员。
“1992年在瑞士Givaudan公司接受了一段时间的培训,对方愿意介绍一般的调香原理,常用香原料识别、品质控制和香精应用等技能知识,但对当代的主流产品、特征香原料、配方技术、生产工艺控制很紧。”尽管如此,张建勋仍感到很有收获,抓住难得的机会和宝贵的时光努力学习,“行业与国外开展相关的技术交流,重要的是使国内调香人员打开了眼界,增长了见识”。
在勤学多思中,张建勋的科研底子日渐深厚。作为土生土长的技术人才,他先后在《Electrophoresis》(《电泳》)、《Analytical and Bioanalytical Chem.》(《分析与生物分析化学》)、《JASMS》(《美国质谱协会会志》)等期刊发表论文35篇,在国际烟草学术会议(TSRC、CORESTA)上宣读论文5篇,出版专著4部,先后荣获了“全国烟草技术创新先进工作者”、“河南省优秀青年科技专家”等荣誉。
在创新中调“香”
2003年,“中式卷烟”概念在行业内部悄然生根,进而成为中国烟草科技发展方向,张建勋迎来了香精香料研究大展拳脚的契机。
“‘中式卷烟’不仅是一个概念,它的提出是对过去中国烟草科技发展的整理和凝练,更是对未来科技发展方向和路径的梳理,进一步指明了卷烟发展方向,明确了技术主攻方向。”大方向既定,张建勋在烟草香料、烟草化学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致力于对“中式卷烟”香味补偿、增香保润机理、应用的追逐,并始终不渝地挥洒着这份热情——
2003年以来,他先后参与了“中式卷烟香精香料核心技术”、“中式卷烟风格感官评价方法研究”、“烟草香味成分特征评价研究及应用”、“香料单体在卷烟中的作用评价方法研究”、香保润重大专项中“烟草制品感官舒适性评价技术研究”等多项科研课题的研究。这些课题或揭示了对烟气成分形成有一定影响的化学构成,为实现卷烟配方中烟叶替代或品质特征修饰提供了理论基础,或建立了香料单体在卷烟中作用的评价方法,或制定了一套适合“中式卷烟”的“卷烟感官舒适性评价方法”,为“中式卷烟”发展面临的技术性问题的解决起到了积极作用。
创新永无止境,永远不可能“一招鲜,吃遍天”。已担任郑州烟草研究院副院长的张建勋在为中式卷烟增“香”的道路上从未松懈,他以首席专家或项目负责人的角色,承担着行业增香保润重大专项中“新型香料开发及应用”、“保持烟草香气改善感官舒适性的关键技术研究”、“300种烟用香料增香、改善舒适性评价”、“基于改善卷烟感官舒适性的醋酸纤维丝束的研制”等科研项目。
此外,他的目光还紧盯感官组学等国际前沿学科,积极开展基于感官组学的烟草关键香味成分的分析与应用,设计承担了《基于感官组学的卷烟烟气关键成分分析研究》行业重点项目,丰富和促进“中式卷烟”发展。为了把握学科前沿,张建勋十分重视跟踪化学、香料国际研究新动向,坚持每周利用Scifinder、Leffingwell、SensoryNet、Chemfinder等平台搜索数十个方向的研究成果及动向,及时跟踪国际知名大学相近领域专家教授的研究新进展。为了促进香味化学和香料科学基础研究水平的提升,多年来,他积极倡导开放合作,一直坚持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食品科学系香味研究中心和感官中心专家教授的科研合作与交流。搭建了香味在线分析APCI-MS系统,建立了感官组学味觉和化学感觉分析方法,丰富发展了感官评价系统理论和知识,有效促进了香味研究水平的快速提升。
除了关注国际相关专业的研究动向外,张建勋也更加注重自身知识深化和科研能力的提升。2001年张建勋考取了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的博士研究生,师从李克安教授,专业是分析化学,方向是有机分析与生化试剂。为了继续深造,向科研纵深发展,张建勋博士毕业后,又选择北大化学院著名色谱专家刘虎威教授开展博士后科研合作工作并顺利出站,题目为烟草生物碱及其代谢分析研究。正是这种对科研和知识的孜孜追求和系统深化训练,开拓了他的科技思维,增强了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了高起点的科研水平,也使其在培养学生和指导青年科技人员时张弛有度。
“我们与国外相比,在香精香料理论研究和开发应用等方面还有不小差距,今后要在添加剂安全管理条件下,在实现精细化加工,获取靶向部位,深化感官组学和香味化学基础性研究及应用上狠下功夫,认真做好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的有机结合,实现有效支撑和科学掌控。” 正是凭着这样一股破釜沉舟的倔劲和开拓创新的冲劲,张建勋在香精香料研究上不断地前行,开辟着该领域科技研发的新天地。
胡清源:思者无域 行者无疆
人物简介:胡清源,男,汉族,生于1965年,博士研究生。1991年进入郑州烟草研究院,从事分析检测、标准研究方面工作,现任国家烟草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主任,一级研究员。郑州烟草研究院硕士生导师,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院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家实验室认可委员会主任评审员。2012年,被国家烟草专卖局授予“烟草化学学科带头人”称号。
1991年,即将从南京工业大学化学工程专业毕业的硕士研究生胡清源来到郑州,寻找工作机会。在跑了几家大学、研究机构后,“郑州烟草研究院”这个名字引起了他的注意。
“最初就是好奇吧,没想到还有专门研究烟草的科研单位。”胡清源回忆说,独特的研究对象和全新的研究领域大大激发了他的兴趣。
而通过进一步的了解,郑州烟草研究院浓厚的学术氛围更是紧紧抓住了这个“从小就喜欢钻研”的年轻人的心。正是从那时起,胡清源与烟草行业、郑州烟草研究院结下了不解之缘。
20多年的风雨历程,从国家烟草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工程师到烟草标准化研究中心副主任、高级工程师,再到国家烟草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主任、一级研究员,从对行业“一无所知”到今天的“烟草化学学科带头人”,胡清源长期致力于烟草化学研究,从事烟草及烟草制品的质量监督检测、标准研究方面的工作,因为在他看来,烟草制品与其他任何产品一样,“质量是生命线”。
要实现对烟草制品的有效质量监督,科学的监督方法和标准不可或缺。上世纪90年代,我国烟草行业质检工作刚刚起步,检测手段、检测水平都比较落后,只能做主要化学成分的分析。有感于此,胡清源和同事们进行了一系列化学测试方法的研究,并将其上升为行业质检标准,在更多先
重庆中烟,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