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钢(右一)与福建农林大学老师一起讨论烟叶病虫害防治技术。图片由本人提供
人物简介
顾钢,福建省烟草专卖局(公司)烟草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高级农艺师,福建省植物病理学会理事,在绿色防控重大专项、烟草植保、烟叶霉烂病防治等方面取得一系列科研成果,先后完成国家局和福建省局(公司)科研项目十余项,参加编制国家标准1项、行业标准3项。
“勤于钻研,善于创新,勇于追求真理,敢于向权威观点说不。在艰苦的科研之路上,他有着一颗坚毅执著的心。”熟悉顾钢的领导和同事这样评价他。
作为福建省烟草专卖局(公司)烟草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高级农艺师,顾钢身上还有研究生导师、学会理事、学报编委等很多个头衔,但他却说,自己只是一名普通科研工作者,甘愿做一名科技兴烟的“苦行僧”。
27年漫漫求索路,顾钢用责任、毅力与担当,在烟叶病虫害防治领域攻克一道道难题、创造一项项成果,为烟叶生产与烟农增收作出了积极贡献。
烟田作伴勤耕耘
1993年,在云南农业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后,学有所成的顾钢进入烟草行业,先后在三明市局(公司)、福建省烟科所工作。
从那以后,烟田就如同第二个“家”,让顾钢难舍难弃。“到烟草工作以来,我的理想和追求始终与绿色的烟田、金黄的烟叶紧紧联系在一起,从未改变。”顾钢说。
病虫害预测预报是顾钢几十年如一日坚持的一项工作,测报的目的是通过田间调查编制病虫害防治信息,为大田生产提供技术保障。
这是一项需要亲力亲为的工作,要想有收获,就必须静下心、沉下去。看似简单的一则信息,背后是一步一步脚踏实地的丈量。“五天一次的丈量需要频繁地眼观手动,每次结束后都手脚麻木,不想动弹。”顾钢告诉记者,“尽管如此,我还是坚持第一时间整理分析数据,找出规律,预测趋势,编写好信息发往各个烟区。”
20多年过去,顾钢自己也数不清丈量过多少亩土地、编制过多少期信息,但每次看到这些自己亲自跑出来、亲手写下来的成果让烟叶免于遭灾,一股自豪感便油然而生。
不仅如此,勤学好学、乐于钻研的顾钢在日复一日的测报中不断探索总结规律,力求推进福建烟区烟草有害生物种类研究,将植保科技水平推上一个新台阶。
为此,顾钢组建科研团队开展普查,走遍了福建烟区的山山水水,终于查明福建烟区烟草有害生物的种类、分布与规律,更正了黑胫病是福建烟叶常发病害的“误诊”,并提出消除不必要的统防统治而采取“挑治”防治技术的观点,在节约成本的同时避免了农药残留风险。
躬耕实践,硕果累累。近年来,他参与的“烟草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及监测预警技术”项目荣获2018~2019年度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科学研究类成果二等奖,编著出版的《烟草病虫害诊治图鉴》成为福建烟草植保领域颇具权威性、指导性的科研专著。
从青春韶华到眉宇沧桑,如今,年过半百的顾钢每年有一多半时间待在烟田里,这样的奔波虽免不了辛苦,却让他感到充实而满足。
攻坚克难勇创新
在同事们眼中,顾钢是个不盲从、不屈服,勇敢追求真理的人。
由真菌引起的烘烤期烟叶霉烂病长期困扰福建烟区,被误认为是烘烤工艺不当所致。爱较真儿的顾钢认为,这种观点并不一定正确。
为攻克这一顽疾,他组织科研攻关,下烟田、进烤房、入农户,经过大量样品采集分离鉴定,首次确认了烟叶霉烂病致病菌,并确定湿热是发病最适宜条件,纠正了此前的错误观点。
找到病菌固然难,更难的是如何“对症下药”。经过一次次失败、总结、提升,顾钢大胆引进三氯异氰脲酸熏蒸技术,成功遏制霉烂病蔓延,填补了国内烤房烟叶霉烂病防控技术空白,此项技术还上升为行业标准项目。
截至目前,该技术已在福建烟区累计推广烤房9600座次,挽回经济损失1441万元。同时,顾钢还将技术延伸至育苗棚灭菌环节,消除了过去消毒过程繁琐、灭菌不彻底等弊端,累计节约成本138万元。
此外,作为武夷生态区烟草绿色防控重大专项负责人,早在2011年,顾钢便开始研究烟蚜茧蜂防治蚜虫技术,在武夷山创建了全省第一个繁蜂基地,点燃了“第一把火”。
为让烟农打消顾虑、尽快接受烟蚜茧蜂技术,顾钢整理出各种宣传资料,向烟农和烟技员反复讲解技术要点、展示防治效果,同时积极攻克技术推进中繁蜂效率低等难题。如今,这把火早已成燎原之势——全省建成12个繁蜂基地,在实现烤烟全覆盖之后,逐步向大农业扩展,为打造美丽烟区、美丽乡村提供了坚实技术支撑。
一辈子从事科研工作,顾钢最希望的是能把自己的经验留存下来。参编的《中国烟草病害图谱》《中国烟草虫害图谱》、合著的《烟草病虫害诊治图鉴》《福建省烟草主要病虫害防治手册》《烤房烟叶霉烂病诊治技术》、发表的科研论文40余篇……这些,都是他留给“后浪”们宝贵的财富。
廉心清风 筑未来沐黔烟 贵州烟草商业廉洁文化建设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