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兴,百姓富。如何让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竹溪县贫困群众端上、端稳属于自己的产业饭碗,是国家烟草专卖局对口帮扶两县以来一直探索、着力实践的重中之重。
紧盯搞活产业,国家局一方面依托烟叶产业,一方面辐射带动贫困群众发展适宜的种植业、养殖业,致力于构建稳固的产业链条,生产经营高附加值产品,扶植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在山乡描绘出火热的产业发展画卷。
烟叶子,富民叶
从一辆三轮摩托车起家,来自河北的蔡华震在竹山县擂鼓镇当起职业烟农,如今他在竹山县、十堰市、武汉市各买了一套房。
“2008年开始种烟,这些年靠种烟收入不仅买了三套房,还买了汽车。”蔡华震说,“去年种了64亩烟叶,毛收入有29万多元。”
蔡华震不仅自己种烟赚了钱,还主动雇佣周边贫困户帮助自己种植、采收、分级烟叶,带动他们增收脱贫。
在离竹山县60公里的竹溪县,家住泉溪镇坝溪河村的烟农王美辉也收获颇丰。
“种烟十多年了,靠种烟盖了楼房,买了小汽车。”王美辉说,“我算过,这些年种烟累计收入有130多万元。”
家住丰溪镇戈边河村的李定才,今年51岁,外出打工时因事故落下残疾。家里上有70多岁的母亲,下有正在上大学的女儿,就在李定才为家庭生计、自身出路发愁时,竹溪县烟叶分公司烟技员建议他发展烟叶产业。
在烟技员的帮助下,2016年李定才开始种烟,当年净收入3.5万元。2018年,李定才种烟30亩,纯收入9.6万元,彻底圆了脱贫梦。
烟农在生产端种烟努力,烟草行业也在生产端、销售端助推、衔接方面持续发力。
2018年,国家局委托十堰市烟草专卖局(公司)先后组织培训竹山、竹溪两县烟草生产技术人员和烟农1000余人次,提升烟叶品质结构,提高烟叶单产,增加烟农收入。
2018年8月,国家局又在十堰组织召开竹山县、竹溪县“金神农”烟叶产销衔接会。湖北中烟、浙江中烟、江苏中烟等工业企业和烟草行业技术专家参加,助推十堰烟叶提升生产水平、提升工业可用性,确保十堰烟叶产业可持续发展。
在十堰,烟叶成为村民的致富叶、脱贫叶。2005年至2018年,十堰市累计收购烟叶245万担,增加烟农收入28.78亿元,近5万户烟农依靠种烟实现脱贫。
小蜜蜂,慢慢飞
在竹山县,中华小蜜蜂正飞入更多烟农、贫困户家中,成为他们增收脱贫的好帮手、新希望。
2018年以来,国家局驻竹山县扶贫干部在深入调研基础上,决定“从源头上扶植养蜂产业发展”。
竹山县山峦叠翠、生态环境良好,很多烟农、贫困户有养蜂传统,所产的土蜂蜜经济附加值高,产品供不应求。美中不足的是,“多数蜂农以传统养殖为主,靠天吃饭,并没有掌握科学养蜂的技术”。
国家局扶贫干部找到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专家,请他们为竹山县发展养蜂产业把脉支招。
蜜蜂研究所专家带领团队赶赴竹山县,对养蜂状况、蜜源情况、蜂农队伍等进行详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现有蜜源可支撑蜂群10万群,目前全县蜂群只有1万群”,在竹山县发展养蜂产业大有可为。
面对养蜂产业的大好前景,是大干快上,还是行稳致远,成为新的考验:若追求产业迅猛发展,引入意大利蜜蜂给贫困群众饲养是“最优选择”,缺点是意大利蜜蜂属于外来物种,会对本地中华小蜜蜂产生一定影响,产业基础不牢固;若追求产业稳妥、稳健发展,则需要“保种”,引导群众繁养中华小蜜蜂,逐步形成特色品牌,不足的是产业发展周期长,不可能迅速呈现井喷式发展。
国家局扶贫干部最终选择了中华小蜜蜂,选择了稳扎稳打,选择了“精雕细琢”。他们以蜜源情况、养蜂传统、服从安排和调度为条件,在22个烟叶种植村、17个乡镇的示范村建立了39个“国烟扶贫中蜂养殖示范基地”,采取“能人带动+烟草扶持”发展模式,向贫困户免费发放蜂箱,带动竹山县发展养蜂产业。
养蜂需要技术。国家局扶贫干部联系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与竹山县人民政府签订了中蜂养殖技术合作协议,把培植竹山中华小蜜蜂产业发展列为特色农产品扶贫重点项目之一;邀请蜜蜂养殖专家向养蜂大户讲授中华小蜜蜂养殖技术,提升科学养蜂水平。
产业发展需要政策支持、科学规划。国家局扶贫干部协助竹山县出台了养蜂产业发展政策并完善跟踪服务,邀请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为全县制定了产业发展规划。
目前,国家局扶贫干部正努力建设高质量的土蜂蜜生产技术体系和经营体系,打造产供销一体化的土蜂蜜产业,稳妥推进竹山县的“甜蜜事业”。
山中旺,一起旺
2017年,退伍军人王伟转业到竹溪县政府有关部门工作。去年,他又“转业”了,这次他转回家乡兵营镇登高村当起了“新型职业农民”。
2018年元月,王伟和几位村民在登高村联合成立“山中旺有机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着手生产、销售净菜、脱水蔬菜、山野菜、肉产品等绿色食品。
兴办合作社,不仅需要整合生产农户、拓展销售渠道,还需要在加工设备、技术改造等方面持续投入,提升加工水平和产品质量。王伟虽然对开办合作社的困难有所估计,却没想到“设备投入较大,一时间超出了我的预想”。
在王伟困顿之际,国家局驻竹溪县扶贫工作队拉了他一把,“投入资金入股合作社,帮扶山中旺渡过了难关”。
在山中旺合作社的带动下,山乡常见的土豆、黄花菜、竹笋、地耳等被加工成了精美的袋装食材,销往各地市场。
目前,山中旺合作社在兵营镇所辖16个村建立了千亩蔬菜基地,盘活了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
从去年7月开始正式生产,山中旺合作社带动贫困户254户,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吸纳周边村民100多人就近务工,其中有5人全年在合作社打工。
贫困户戴德运今年64岁,全年在合作社务工,月收入3000多元,顺利实现脱贫。村民朱凤琴在合作社实现就近务工,一年收入2万多元,既能打工赚钱又能照顾老人和孩子。
“成立山中旺合作社,就是想把乡亲们种的蔬菜加工好、卖出去,卖个好价钱,实现大家一起旺。”王伟说。
在竹溪县,国家局扶贫干部共帮扶了10个像山中旺一样的扶贫车间,助力它们提升生产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发挥带动贫困户脱贫的积极作用。
产业发展正红火,乡亲脱贫有指望。竹山县、竹溪县的山乡百姓腰包正在鼓起来,因为有了稳固的烟叶产业链条,有了适宜的高附加值产品,有了活跃的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有了真情无私的国烟扶贫……
重庆中烟,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