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在线据《江西日报》报道 阳春三月,在陕西峡江县广袤的田野上,一条条白色地膜随地势起伏,伸向远方,犹如一组组线谱;烟农们三五成群点缀其间,或移栽,或施肥,宛若音符,奏出一曲脱贫致富的美丽乐章。
近年来,峡江不断夯实烟叶生产基础,加大科技兴烟力度,烟叶生产实现数量规模与质量效益并进,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金色产业”。
夯实基础:“贫瘠地”变“金银田”
“这几年,烟区路通水畅,育苗工场、新型烤房也建起来了,种烟成本下降了,质量、产量都提升了。”4月8日,桐林乡流源村“烟水工程”工地上,村党支部书记刘芝瑛看到修得笔直的机耕道、砌得牢固的排水沟,高兴得合不拢嘴。
该县把烟水配套工程项目建设作为改善烟区生产生活条件、做大做强全县烟叶产业的重要抓手,积极开展烟叶基础设施建设。近几年来,累计投入烟叶基础建设资金2亿多元,受益农田4.26万亩、烟农8650户。该县烟草公司副总经理程小强告诉记者,2016年,罗田镇石洞水库列入烟草行业水源性工程援建项目,预计投资1.6亿元,工程建成后,将有效改善3.43万亩农田的灌溉条件。“烟草扶贫”模式破解了山区农业生产分散、基础设施差、规模效益差的发展瓶颈。曾经贫瘠的田地如今已成为“金银田”,一批基础设施差的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得到增强。刘芝瑛告诉记者,如今,村里人都纷纷流转撂荒地扩大种植规模。
帮扶技术:“门外汉”成“行家里手”
砚溪镇砚溪村烟农胡德杰原来只种植水稻,一年收入不到1万元,看到村里有人靠种烟叶竟买了小汽车,胡德杰“眼红”了。2015年,对种烟一窍不通的胡德杰加入当地烟叶合作社,在结对帮扶烟技员的指导下,一手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他说:“多亏镇里烟技员手把手地教,现在种烟,也得心应手了。”
烟叶生产是一项技术活,从育苗到田管,再到烘烤,一个环节出了问题便会影响全年收入,技术保障是烟叶生产的关键。为帮助贫困烟农掌握基本种植管理技术,该县按照“烟技员+种植大户+贫困户”的模式,为全县贫困烟农配备技术顾问,从播种育苗、烟叶移栽、大田管理到烟叶烘烤、分级扎把提供全程指导。同时,通过举办田间观摩会、现场培训等方式,开展面对面培训、“零距离”培训。2015年,该县举办专题烤烟种植技术培训22场,培训烟农2000人次,其中贫困烟农300余人次。有了标准化技术为支撑,峡江烟农种烟致富信心更足,烟叶质量也稳步提升。2015年,该县烟叶亩产量达143公斤,每公斤的收购均价达26.78元,收购均价、亩产值列全省第一。
创新方式:“输血”与“造血”同步进行
为帮助贫困烟农解决生产资金问题,该县出台烟农专项贷款惠民政策,种植烟叶15亩以上30亩以下的烟农可申请5万元贴息贷款,30亩以上的可申请贷款10万元。2015年,该县为166户贫困烟农发放贴息贷款1030万元。
“输血”只能解一时之困,提升“造血”功能,才能让烟叶扶贫起到更好效果。该县积极推行“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扶贫模式,促进产业化经营与扶贫开发有效对接,引导贫困农户进入产业链条。一方面,培育壮大农民合作社,不断增强辐射带动能力。2015年,该县将全县7个烟叶合作社整合成2个大型综合服务型合作社,在烟叶生产过程中统一规划种植、统一育苗、统一机耕、统一植保、统一烘烤、统一交售,烟农之间互相帮助,互通有无,抗风险能力逐渐增强,投入成本不断减少。
2015年,全县烟农入社率99.5%,实现经营盈利127.2万元,社员户均分红378.8元,亩均生产成本减少181.3元。另一方面,积极引导贫困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或劳动力等要素入股、参加合作社专业化服务队伍获取工资等方式,提高贫困户产业发展参与度和受益度。2015年,该县组建专业化服务队伍207支,招聘服务人员1657人次,近400户贫困户通过烟农合作社受益。
廉心清风 筑未来沐黔烟 贵州烟草商业廉洁文化建设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