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在线专稿 刘芝松,是贵州黔东南州岑巩县天马镇天马村人。几年前在上海、浙江等城市做水电工,起早贪黑也存不了几个钱,难以照顾到家里的妻儿老小。自2007年县里大力发展烤烟产业以来,他毅然选择回到家乡种起了烤烟。8年来,他脚踏实地、吃苦耐劳,通过勤学种烟技术,成了远近闻名的种烟能手。从刚开始的5亩发展到现在的80亩,纯收入也从1万多增长到了20多万。烟叶收购结束后,现已开始着手修建自己的新房,真正实现了小康梦。
“以前种过包谷、稻米、西瓜,但是收入不高,风险也大。像我们这样年轻一点的很多都外出打工了,如果不种烟的话,会有很多田被荒废啊。这几年,全镇烤烟快速发展,让家乡面貌焕然一新。原来的泥巴路变成现在的水泥路、柏油路,给生活提供了便利。”他说道。
对于种烟的条件的变化吗,刘芝松表示,“变化很大。烟水工程的建设,种烟天旱不怕没水浇烟,下雨不怕烟被淹。以前的毛胚土砖小烤房也变成现在的密集式大烤房,不仅降低生产成本,也提高烟叶质量。以前耕地是用牛犁、锄头挖,又苦又累,现在基本实现了机械化作业,这一切的变化是以前不敢想的。”刘芝松一边笑着一边回答道。“2015年我种了80亩,亩均收入达到4200元左右,比往年收入翻了一番。对于我来说,种烟最大的保障就是不愁销路,价格稳定。”他自豪地说。“隔壁王二家种包谷卖9毛钱一斤,而我种烟折合下来每斤可以卖到14块左右。别人都说书中自有黄金屋,换到我这可以说成烟地里自有黄金屋。打算多流转20亩地,农忙时就请镇里闲着的妇女帮忙,也正好给她们带来额外的收入。”
烟农种烟背后不仅有客户经理的帮助,还有政府和烟草部门的支持。近些年,烟农购买肥料、地膜和农药等物资都有补助政策,大大减少了生产成本。通过加大对烟区经济投入,完善基础实施配套建设,减低了烟农劳动强度。以烟农专业合作社为平台组建育苗、机耕、植保、烘烤、分级等多支专业化服务队伍,为烟农提供全方位综合化服务,助推烟农轻松种烟。
此外,还建立了专项风险保障基金,健全“烟草部门+政府+烟农”三方联动保险机制,帮助解除大家的后顾之忧。2016年,行业又新增50元/亩地膜回收和25元/担专业化烘烤专项补贴,提高了中部上等烟叶收购价格。这几片叶子就能成为金灿灿的“黄金叶”,为我们脱贫致富铺设康庄大道。
重庆中烟,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