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在线据《东方烟草报》报道 “以工业需求为导向组织烟叶生产经营,靠质量求生存,靠特色谋发展。”2015年年初,陕西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局长、总经理张天峰对全省烟叶生产提出要求。
将计划安排、生产技术、收购质量、经营调拨与工业需求对接,陕西省局(公司)把工业需求引入烟叶生产的各个环节,通过工商研紧密合作,全面打造秦巴生态优质烟叶品牌,不断提升陕西烟叶的市场竞争力。
良好的生态环境成就了秦巴生态优质烟叶。
项目研究为桥梁
“2号样品香气质好、量足,柔和又细腻,回甜感较强。”在2014年1月8日陕西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召开的“双喜”品牌秦巴生态优质烟叶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推广项目总结会上,陕西省局(公司)和广东中烟有限责任公司、陕西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的各位烟叶评吸专家对2号评吸样品给出了最高分。广东中烟技术中心原料研究室主任金保锋总结道:“从成熟度等外观质量以及香气质、香气量等感官评吸质量来看,这样的烟叶完全符合‘双喜’优质原料需求,希望产区加强技术推广,保持和突出现在的风格特征。”
专家评吸的2号样品,正是陕西省局(公司)、广东中烟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三方合作开展的《“双喜”品牌秦巴生态优质烟叶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推广》项目中,陕西商洛烟区蚯蚓粪土壤改良试验田的样品。陕西秦巴生态烟区独特的自然条件和优良的烟叶香韵风格,使秦巴烟叶成为广东中烟“双喜”品牌稳定的原料基地。
商洛市洛南县庙坪乡茶房村的张选民有十几年种烟经验,他的82亩烟田全部集中在广东中烟洛南庙柏基地单元的坡塬地。前些年,张选民总觉得自己地里的烟越长越“奇怪”,“化肥施了不少,烟株长得高大,可就是烤不出好烟,卖不上好价”。
2014年,洛南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的技术员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张立新教授等人带着几袋肥料找到张选民,说想在他的地里做试验,帮他把烟叶卖出个好价钱。张选民将信将疑,勉强同意了。自此,他的那块烟田热闹起来了:既成为洛南技术推广站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试验田,又成为广东中烟技术中心烟叶生产现场指导办公区;地里的小蚯蚓逐渐多了起来,雨后纷纷钻出地面,俨然把烟田当成了运动场。
虽然去年张选民的烟田前期受旱、后期遭秋淋,但当他打开第一炉烟的烤房门时,一股浓郁的烤烟香扑鼻而来,他惊喜地喊道:“这是一炉好烟!”原来,2014年,张选民的项目试验田被按照工商研三方共同制定的试验方案通过蚯蚓粪完成了土壤改良。这不仅使他的烟田生产出的烟叶样品得到了评吸专家的好评,而且试验田在受灾情况下,亩产量达到157.4公斤,上等烟比例45.4%,公斤均价22.5元,分别高于全市平均水平35公斤、2.42%和3.5元/公斤。
为进一步提高陕西烟叶原料保障水平,深入推进工商研合作力度,2014年3月,陕西省局(公司)与广东中烟共同申报了重大科研项目,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技术依托单位,在陕西的商洛、安康、汉中三个地市,围绕“双喜”品牌原料需求,以提高成熟度为核心,立项开展“双喜”品牌秦巴生态优质烟叶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推广项目。商洛市烟草专卖局(公司)作为项目承担单位之一,依托广东中烟“双喜”品牌洛南县庙柏烟叶原料基地单元,以提高商洛烟叶成熟度为目标,全面落实项目涉及的特色品种筛选、壮苗培育、土壤改良、平衡施肥、合理密植、成熟度检测与采收、科学烘烤、GAP管理等八项研究专题。
这些课题的技术依托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和国家“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基于打造秦岭生态优质烟叶的共同目标,已与陕西省局(公司)形成常态化科研合作关系。围绕这个项目,该校组成了以张立新教授为首席专家的科研团队,该科研团队有4名教授和20余名研究生,学科较为完整、创新能力较强。
经过三方精心合作,项目筛选出了“云烟”系列特色品种;形成了蚯蚓粪生物肥、芽孢杆菌+腐殖酸有机肥两种土壤改良优化模式;实施了施肥枪根灌施肥和自重力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显著提高了水肥利用率;获得了宽行窄距栽培模式最佳参数,优化了群体结构;开发了移动式成熟度快速检测软件。
项目研究较好地解决了当前秦巴生态烟区烟叶存在的上部叶成熟度不足和烟叶僵硬等问题,确保了基地原料供应的稳定性。
在项目开展过程中,广东中烟技术中心在商洛烟叶生产的各个环节派人指导,“双喜”品牌洛南庙柏基地单元按照广东中烟原料需求和项目研究成果修订了基地单元的生产技术方案,并采用“核心区+示范区+带动区”模式进行示范推广,满足广东中烟对优质原料的需求。
在与广东中烟以基地单元为依托开展专题项目研究的同时,陕西省局(公司)还先后联合云南中烟红云红河烟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湖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陕西中烟等,依托基地单元开展了烟农专业合作社服务模式、废弃烟叶综合利用、“好猫”新品研发等多项研究。从工业原料需求到田间试验再到烟区推广,陕西省局(公司)和工业公司、科研单位共同组成的团队,为原料保障上水平打造了一座坚实的桥梁。
补齐短板求突破
8月,安康市旬阳县关口镇大庙村,烟叶长势喜人,烘烤工场一片忙碌。
“双喜”关口烟叶基地单元位于旬阳东部,地处汉江北岸,是汉江水源的重要涵养地,森林覆盖率达74.7%。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优质烟叶原料基地提供了独特优势,而山区薄弱的农业基础却成了一块最明显的短板。
两年来,粤陕工商双方围绕原料保障上水平这一目标,以发展现代烟草农业为统领、以夯实基础为保障、以质量特色为核心、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在优势上做文章、在短板上求突破,基地单元建设取得了良好成效。
“为了切实解决好基地单元的基础问题,我们把加强基本烟田设施配套建设作为重要举措之一,按照基地单元规划实际需要,集中大量资金投入到基地单元基础设施建设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旬阳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局长、经理荐春晖说。
正如荐春晖所说,近年来“双喜”关口基地单元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补贴资金5748.65万元,建成水利、机耕路、育苗设施、密集烤房项目3502件,购置烟草农机具326台(套)。这些项目的全面配套,不仅使基地单元生产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为烟叶提质增效提供了保障,而且为烟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及加快现代烟草农业进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旬阳县构元镇林相村,老烟农王日功高兴地说:“之前,我们村是有名的缺水村、无路村,烤烟用的是老式土炉子,生产靠的是牛耕人锄。看看现在,水相通,路相连,烤烟用‘电脑’,‘铁牛’进烟田。”
基础设施短板补齐后,粤陕工商双方又将注意力转到生产组织方式转变上。
加快烟叶生产组织形式转变是推动减工降本的重要举措之一。两年来,以“两头工厂化、中间专业化”为方向,结合山区实际,旬阳烟区大力发展以种植专业户为主的生产组织模式,在山区特有地理条件限制下,烟叶规模化种植程度得到突破性提高,基地单元户均烟叶种植面积较以前增加了50%,达到15亩以上。同时,本着“自觉自愿、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民主管理、自我发展”的原则,经引导和扶持,基地单元内成立了一家综合服务型烟农专业合作社,在烟叶重点环节开展专业化服务,解决一家一户解决不好、解决不了和不愿解决的问题,每亩烟田用工从38个减少到了20个以下,提高了工作效率,减轻了劳动强度,增加了种烟收益。
生产技术的保障对山地烟区来说尤为重要。按照“工业主导、商业主体、科研主力”的要求,广东中烟聘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作为技术依托单位,工业和科研单位分别派员进驻基地单元,全程参与基地单元烟叶生产技术指导。在狠抓烟叶标准化生产常规技术落实的同时,积极推广井窖式移栽、三段五步式八点精准烘烤新技术,推动了烟叶移栽技术革新,提升了烟叶烘烤质量。随着烟叶标准化常规技术规范落实和新技术的有效应用,生产中的技术瓶颈问题也逐项被破解,烟叶质量水平稳步提高。2014年,基地单元上等烟叶比例达到50%以上,桔黄烟比例达90%以上,安康“山地金”品牌山地生态优质烟叶特色更加彰显。
2014年,关口基地单元户年均毛收入5.1万元。旬阳县关口镇大庙村支书张隆鑫高兴地说:“烟叶基地单元建设不仅让烟叶产业链更稳固,而且让我们烟农得到了更多实惠。卷烟工业企业对口指导,专家教授免费上门提供技术服务,面对面解决生产技术问题,还有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和生产上的专业化服务,为村民铺就了一条宽阔的致富大道。”
“一座山,一块地,一片烟,片片都是生态烟。”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研究员孙福山这样评价秦巴烟叶。截至目前,陕西烟区共有原料供应基地单元13个,上海烟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广东中烟、湖南中烟、云南中烟、河南中烟、陕西中烟等多家工业企业均在其列。各基地单元之间实行差异化技术指导,基地单元特色与工业品牌对接,按工业品牌质量需求建设技术集成的核心示范区,打造以卷烟品牌为导向的升级版基地单元。
品牌定制深合作
烟叶售出就意味着结束吗?陕西省局(公司)给出的答案是“不”。
2015年,为使工商合作成为一个持续完善的闭环,陕西省局(公司)明确强调,要在“种好烟、管好烟、卖好烟”的基础上,强化对工业“用好烟”的关注,要求商业企业在与工业企业对接的过程中,跟进每一个环节,明确秦巴烟叶在卷烟配方中的作用和特点,不断提高秦巴生态优质烟叶品牌质量信誉度,提升秦巴生态烟叶品牌价值水平。
近年来,从烟叶收购
重庆中烟,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