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在线据《海峡都市报》报道 据说,在福建省漳州市长泰县后坊村,曾有台湾烟草的发源地。为了证实这一信息,闽南网记者前往当地探秘。
村里的老人家对长泰烟草流传至台湾一事,并不清楚,这一说法还有待考证。不过,记者发现,长泰烟叶在明清时期确实盛极一时,品牌烟丝还远销海内外。在40年代到70年代,全县种植晒烟、烤烟面积广,产量大。
寻访:村里老阿伯对烤烟晒烟记忆深刻
在后坊村村委林先生的指引下,记者来到后坊村马厝自然村。该自然村有20多户人家,共120人左右。村民郑建发是该自然村的组长,年近50岁。他说,在孩提时,村里就种植了很多烟草,有很多烟草房,常有烟草需要晒干。
为了解更多相关的历史故事,郑建发带记者到其家中拜见他82岁的父亲郑龙兴。在郑阿伯十多岁时,他就听父母讲过,这些烟叶曾流传到台湾,但都没有相关记载。
住在隔壁的另一位阿伯,今年73岁。他回忆到,几十年前,在他家种植烤烟两三亩。当时一亩可收成晒干后的烟叶70至100斤。这里的人们经常挑米、木炭、烟叶等,翻山越岭到厦门灌口去卖。阿伯自家人也有人抽烟,用不完的就担去卖,换回食用的油和盐。
郑龙兴阿伯也经常肩挑自家的烟叶到灌口。他回忆,40年代时,一斤价格一毛多。当时,村里人也有挑到长泰县城统一收购的。
“我们这里的土壤是红色的,非常好。”在一旁的郑先生介绍,后坊村红土壤生产出的烟叶呈偏黄色,经烤烟房烘烤后,好看、不厚、非常香、味不浓。这里的烟叶虽然产量不高,但是品质好。这位先生还讲到,六七十年代的烤烟房里,大家都会将串好的烟叶成排放置,烧大锅水,用水蒸气熏烤。
据两位老人家回忆,村里没种烟叶已有四五十年了。按这个时间推算,结束大规模种植,大概在70年代末。而关于烟叶的一些事情,现在的年轻人基本都不知道了。
记载:长泰烟叶驰名海内外 曾大面积种植
关于烟叶的历史,《长泰县志》倒记载了不少。当中讲到:明清时,长泰盛产烟叶,品质优良。康熙《漳州府志》载:“漳烟称最,声价甲天下,漳又长泰最胜,人多种之,利甚多。”
而在明万历三年(1575年)长泰就开始种植烟叶,早为晒烟,主要产地在天柱山、善化里、石铭里一带。后坊村就在天柱山脚下。
据记载,长泰烟叶以色、香、味俱佳驰名海内外,径仑的虎田墘和枋洋的龙潭坑两地尤佳。邑人把这两处所产烟叶加工成烟丝,称“龙虎烟丝”,远销海外。名牌烟丝还有“鹿牌”,也远销海外。清末,日本“三井洋行”在岩溪设点开业,大量收购长泰烟叶。
记者也从烟草部门获悉,在清朝嘉庆年间,长泰县枋洋乡烟商蔡长安创办银山烟行,产品畅销南洋群岛,以烟致富,建有“泰芳”楼一幢,竣工于嘉庆五年(1800年)。
长泰县林墩村村民林天定五兄弟,继承祖传烟叶生意,分别经营5家烟行。林天定经营的奇兰烟行生产鹿牌烟丝远销台湾、南洋各地。嘉庆年间,兴建“奎壁齐辉”楼,至今保存基本完好。
同时,《长泰县志》中对民国及之后的种植生产面积也做了记载。这些信息也从另一方面印证了郑龙兴老人和邻居郑阿伯的回忆。
据了解,民国34年(1945年),全县生产烟叶425吨,其中外销30吨。1949年,晒烟种植面积4695亩,产量256吨,亩产55公斤。1962年以后,年种2000多亩。
1965年,长泰县开始引种烤烟,种植350亩。从此,烤烟面积逐年增多,而晒烟面积逐年减少,几近绝迹。1977年种植烤烟4452亩,总产302.7吨,亩产68公斤,面积、总产、亩产量皆为历史最高纪录。
1978年后,因种烟经济效益比其他经济作物差,种植面积减少。至1990年,烟叶(烤烟为住)种植面积537亩,总产38.2吨,亩产71公斤。
廉心清风 筑未来沐黔烟 贵州烟草商业廉洁文化建设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