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在线据中国网四川频道报道 “来来来,抽支烟。你们辛苦了哈,莫得你们帮忙,我这8亩烟也不得三天就移栽完哈。”5月4日,在剑阁县姚家乡元宝村7组,种烟大户何国文热情的向前来帮忙的烤烟种植协会会员们分发香烟以表感激之情。
2014年7月,元宝村因种植“剑门关烤烟”,被农业部授予“第四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成为了剑阁县首个“一村一品示范村”。
从一个烟叶发展后进村转变为“一村一品示范村”,这中间发生的嬗变却是由一个小小的烤烟协会带来的。
破解困局,成立协会种烤烟
该村种植烤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98年,当时的11个村组干部种烟20亩,只种不烤,应付任务,没有半点经济效益。这样的“应付烟”一直持续了近10年。
为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发展特色产业,促农致富。剑阁县姚家乡党委政府根据该乡实际情况,结合县委政府农业发展规划,提出了以发展剑门关烤烟也主导的农业产业发展方向。面对缺技术、缺资金、缺劳力的现状,如何破解难题成为一大难题。
2014年3月,该村召开了7个村民小组的“坝坝会”,共商如何发展“生态烟叶”大计,明确了“干部以烟为责、群众以烟为业”的发展目标,并提出了“建立元宝村烤烟种植协会”的建议和具体操作方案,得到了大家的积极响应和参与。
3月28日,姚家乡元宝村烤烟种植协会正式成立。村民民主选举出了以党员干部和种养能手为主体的会长、理事、财务监督员以及专业服务组织。制定了章程,成立了分工明确的理事会、监事会,成立了机耕队组、技术服务组、烘烤组、分选指导组、信息咨询组、后勤服务组,制度健全,财务规范,有办公场所,有财务公示栏,有技术培训中心,形成了“支部+协会+基地”的运作模式。
当年,在协会的指导下全村发展烤烟480亩,产量1675担,总收入184万元,全村人均单项增收1100元,种烟户人均收入达到了6000多元,极大地激发了干部群众的种烟激情。
流转土地,连片种植生态烟
“发展生态烟叶,就要打破过去随性而为的模式,科学规划,统一发展。”姚家乡元宝村党支部书记、烟叶生产合作社社长姚仕玉介绍说。
过去,该村种烟是零星分布在全村的各个角落,明显不适应生态烟的种植要求。为实现统一规划、统一发展的要求,合作社提出了“土地轮作与储备并举”的科学发展模式。在村支部、村委会的大力支持下,协会优中选优,划定了9个基本烟田保护片区,规划区面积1100亩,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发展。
统一规划,土地流转是难题。2014年4月上旬,该村组干部和协会成员一道召开了“土地流转动员会”,随后入户发动,签约流转土地110户600亩。根据田地块的路程远近、土壤状况、交通条件等情况,每年每亩分别补偿流转费150元到300元,共计补偿农户14万余元,实现了流转户和种烟户的“双利双赢”,为连片发展生态烟叶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优质服务,协会助推增效益
协会成立后,在村党支部和烟叶协会的组织下,该村采取“党员干部带贫困户、老户带新户、大户带小户”的方式,敲定了职业烟农52户,户户加入了协会,其中,党员干部有19户,老户20户,新户7户,贫困户6户。
元宝村烤烟种植协会是烟叶产业发展的“总管家”,根据“严格遵守章程,真心服务,使每一位种烟户满意”的服务宗旨,会长等5个核心成员实行轮流值周和天天值班制度,具体按照“九统一、三贴心”模式运行。种烟涉及到的各项事务,都由协会出面协调解决和包干办理,种烟户只管埋头种烟多赚钱,使产业的长远发展有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4社贫困户唐怀聪是新烟农,2014年他种了7亩烟。由于技术底子差,从烟叶移栽开始,他就没有省心过。做厢、覆膜、除草、除虫,各种问题烦的他焦头烂额,好几次都想放任不管,懒得种了。在得知他的情况后,该村烟叶协会组织专人给他做技术指导,手把手的教他种烟,并免费给他配送各种防虫病药物。几个月后,他交售烟叶21担,获纯利润3.5万元。数着手里的钞票,乐的他逢人便讲:“协会的人真是好,明年我继续种。”
该村支部书记姚仕玉姚家乡乡长彭建军给笔者算了一笔账:2015年因为政策“双控”因素和收购价格上调,全村种烟450亩,可望产烟1600担,收入将首次突破200万元,烤烟一项可使全村人均收入增加1292元。
“烤烟的发展,带动全村经济水平不断提升,元宝村也将有望成为全县第一批小康村。”姚家乡乡长彭建军信心满满的说。
廉心清风 筑未来沐黔烟 贵州烟草商业廉洁文化建设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