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在线专稿
旧民谣——“大芦山头高又高,黄泡刺树当柴烧,吃水要到二道田,烧柴要到山脚挑。”
新民谣——“大芦山头高又高,水冬瓜树长得标,吃水全靠小水窖,种地也有水来浇。”
云南省云仙彝族乡距思茅城区约60公里,居住彝、傣、佤等10多种世居民族,大芦山是云仙彝族乡的俗称,海拔2154米,因为这里的环境和气候独特,出产的蔬菜不施化肥不打农药,靠肥沃的土壤和天然的露水生长,是最具特色的生态蔬菜。云仙乡按照“稳粮保烟促茶建支柱、畜牧林果蔬菜同时抓、治水改土修路打基础、招商引资建乡兴企业”的发展思路,积极发展烤烟、畜禽、林业、小米辣、咖啡、茶叶六大优势农产业。现在,芦山生态鸡、无公害蔬菜、优质烤烟享誉区内外。
深山晨雾
素有“小石林”之美称,云仙乡境内82%村、组属于典型喀斯特地貌特征,水源季节性变化较大,水利基础设施相对滞后,水利化程度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薄弱,加之近年持续干旱,严重影响了当地群众的生活生产用水。
为了解决当地群众的生活生产用水困难,思茅区烟草专卖局(分公司)积极与云仙乡党委、政府共商当地烤烟产业发展,建设新农村,产业扶贫。因地制宜,建群众最需要、最管用的工程,积极引导和广泛动员群众在房前屋后、田间地头修建水窖,小水窖建设正以星火燎原之势开展。2014年决定在腰带路沿线5个村,新建容积15m³彩虹水窖1300口以逐步完善水利基础设施,解决群众的生活和生产用水困难问题。
“节约用水”已经成为芦山村民们的不得已习惯:一盆水洗完菜后给牲畜煮食用,洗脸水也要留着给牲畜喝。2005年前的漫长历史中,村民们都是干天到远在几里外的山下箐沟挑水喝,雨天用盆用桶接雨水喝。在洗衣服、洗被子等方面,更是累坏了妇女们,她们要用竹篓背到山下的河边去洗洒。
石头与人对话
芦山村,是云仙乡的一个彝族山村,全村有9个村民小组,种植面积3276.5亩、农户240户,全村种烟在坡度70多度的山坡上。“这里烤烟是栽在石头缝里的。”“以前挑水喝的时候,一个上午就只挑两担水。大家大部分时间都围着吃水问题转,大量的劳动力都用在挑水喝上,哪有时间发展生产。”芦山村烟农李闪告诉笔者,直到2005年,村民们的人均纯收入还不到1000元。
自从有了小水窖,不但解决了人畜饮水的问题,现在还大量用于烤烟灌溉等农业生产,老百姓发展产业用水也得到了有效解决。现在芦山村群众除了烤烟产业外,还增加了大棚蔬菜、冬早碗豆、核桃等需要浇灌的作物和经济林果种植。很多人家还建起了太阳能洗澡室,盖新房的也多起来了。
“有了水,可用时间多了,产业发展空间也大了,我们村的人均纯收入到5000多了。以后大规模种植烤烟,大家的生活水平还会提高。”李闪充满信心地说。
“我们从前也搞过土水窖,就是挖个地洞,三敲三磨,用粘土夯实表层,不让其漏水。但毕竟只是粘土,不牢靠,储水不长久。”李闪说,现在这种暖瓶状的混泥土小水窑很牢靠。
蓝天碧绿 烟苗出芙蓉
除了分布在田间地头的15个小水窖外,李闪家屋子里还有两个水池,两个小水窖,一个水池建在大阳能洗浴室上头,一个水池建在厨房墙外,两个小水窖都在侧房的加工间地下。
“人饮的、洗澡洗衣被的、牲畜用的水都分别储备,现在我们虽然也不浪费水,但也用不着刻意节约了。”李闪的妻子陈连英指着自家的水池水窖说道,每年的大约5月份雨季到来时,把所有的水池水窖储满水,10月后的半年人畜饮水和生产浇灌都够用了。如果哪家水窖的水用完了,组上还有一个2100立方米储水量的公用大水池。
“这是我家的第14口小水窖了,现在村里的水窖从家里到房前屋后,到田间地头都有小水窖,像电影《地道战》里挖地道那样的多。”正在建烤烟地头水窑的村民李成芝风趣地告诉记者,现在大芦山人富不富,就看家里的水窖多不多。时下村上传唱着一首民谣:“大芦山头高又高,黄泡刺树当柴烧,吃水要到二道田,烧柴要到山脚挑。”、“大芦山头高又高,水冬瓜树长得标,吃水全靠小水窖,种地也有水来浇。”
一棵芦山青菜腌一坛酸菜
她解释说,以前没有水窖,地不保水,山上不长树,柴火都要到山脚去砍,后来建水窖,修水池,山上也种上了保水的水冬瓜树,加上用电用沼气,用不着到山下砍柴了。
“要是退回到10年前,外面的女子哪个敢嫁给大芦山人啊,你看现在我们村有从孟连、景谷、镇沅,还有版纳景洪这些地州嫁来的小媳妇呢。”李成芝说。
现在,云仙乡小水窖“到处开花”,多的人家有20口,最少的也有10来口。
小水窖工程,甜了他们山里人的心。
时下,大芦山土地正在谱写着小水窖的传奇,缔造不屈不挠的“芦山精神”。
重庆中烟,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