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在线据《农民日报》报道 长州苑里开花坞,阊阖门前种柳烟。作为烟草农业大省,湖北省自2005年开展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以来,蓬勃向上的现代烟草产业通过不断转型升级,正成为湖北烟区经济发展和现代农业建设的一面旗帜。
这十年,湖北省烟草商业系统投入40多亿元,建设烟区基础设施项目26万余个,烟区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这十年,烟农累计现金收入144.9亿元,户均收入由不足1万元上升到3.38万元,烟叶生产已成为烟区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
这十年,烟草产业累计缴纳工商利税500亿元,有力支撑了地方经济建设。
随着禁烟控烟力度加大、卷烟消费增量放缓、库存积压过剩,要计划、扩规模的传统发展路子一去不返,“控量、提质、增效”成为湖北烟草农业更上一层楼的必由之路。
连续7年参加全省现代烟草农业暨烟区新农村建设工作会议,湖北省委副书记张昌尔对此深有体会:“湖北烟草行业已经到了转型发展的新阶段,要由数量扩张型转向质量提高型,进一步打造山区特色优质烟叶,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税。”
调减控量转型升级,既是发展拐点也是亮点
专卖计划经济是烟草行业的典型特征,2014年国家烟草专卖局提出了“调减计划、优化结构、提高品质”的发展方向,烟叶产业发展已进入拐点。
这既是市场需求的拐点,也是产能调整的拐点。据统计,2014年上半年全国有14个省市卷烟销量同比下降,烟叶的需求量不断减少,而上等烟需求比例却同比增加近10个百分点,产品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与此同时,长期连作、过度使用化肥导致部分烟田土壤退化,贪多求大遇到严峻的资源瓶颈。
面对烟叶产销的新态势,改思路、调结构、转方式成为破解难题的重要法宝。湖北省也顺势而为、迎难而上,坚决控制规模,力争实现稳步转型。湖北省副省长梁惠玲在全省现代烟草农业暨烟区新农村建设工作会议上指出:“控制规模是在当前形势下保证烟叶生产理性发展、可持续发展,切实保障烟区烟农利益的重要举措。”
2014年,湖北省烟叶计划同比调减27.1%,完成这个任务,守住“红线”绝非易事。恩施州宣恩县椒园镇锣圈岩村党支部书记唐家胜说,烟草是村里的支柱产业,全村几乎家家户户种烟,为了完成计划任务,自己家就要先带头调减面积。
既要保证达成预期,又要不损害烟农的种烟积极性,湖北各地纷纷“亮剑”。2014年恩施州计划调减17.8万担,绝对量最大,州委州政府迅速重新分解计划、调整政策,各级干部主动到烟农家里做工作,去两次、三次是常有的事情。宜昌市秭归县为烟区投保、给烟农贷款贴息,还按每担40元的标准,拿出530余万元补贴烟农。襄阳枣阳市从22%的烟叶税中拿出8个百分点,直接补贴给烟农……
“拐不好就有危险,拐好了就是亮点。”湖北省烟草专卖局局长赵全意认为,“要在产量上做减法,在质量上做加法。湖北烟草一定要抓住今后2~3年的关键节点,利用近10年来打下的良好基础,以严控规模、消化库存为核心,以打造烟叶免检产品为抓手,努力实现产业转型升级,闯出一片新天地。”
尊重市场提升品质,做优做强烟草全产业链
烟叶是大宗农副产品,国家有严格的质量标准,免检是对烟叶品质的最高肯定。“力争三年实现全面免检!”赵全意说,追求免检,就是以质量倒逼生产标准化、管理规范化和工业参与全程化,推动烟叶转型发展。为此,湖北制定了3年规划,2014年全省在13个县(市)开展了试点,试点规模67万担,占全省烤烟总量的45%。
“烟草工、商企业和产区三位一体,形成命运共同体是湖北烟叶品质、烟草品牌成长的秘诀。”湖北中烟工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彭明权说,一套方案、一个标准、一套班子,三管齐下,湖北中烟与湖北省烟草专卖局合作,积极参与烟区管理建设,常年派驻管理人员驻点烟站,建立质量控制体系,对烟叶全等级调拨,满足工业企业对烟叶质量的需要。
恩施州鹤峰县连续8年实现烟叶零库存,就是农企对接的成果。工业企业对鹤峰烟叶全等级调拨,并且鹤峰烟叶在产区验收交接后企业不再复检。通过农工商三方合作,湖北实现了烟叶生产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
品质提升还有赖于科技支撑。十堰市烟草专卖局局长赵建成介绍说,十堰市充分发挥工业主导、产区主体、科研主力作用,连续6年持续开展“神农架植烟新区特色优质烟叶开发”重大项目研究,修订完善“金神农”烟叶标准化生产和GAP管理标准体系96个,整合现有的烟叶收购信息系统,增加生产、收购、调拨质量监管功能,实现烟叶生产全过程动态管理,让标准与考核贯穿于生产经营管理全过程,确保实现烟叶免检的目标。
沟渠田林路桥涵等烟叶生产配套设施的不断完善也为提升品质打下了基础。湖北省已获批的6个援建水源工程总投资6.45亿元;新增烟叶基地单元5个,累计达到31个;先进农机具广泛适用,全程机械化耕作推广……这些措施增强了烟田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烟叶标准化生产水平和关键技术到位率,有效提升了烟叶品质,为湖北成功打造“清江源”和“金神农”两大特色烟叶品牌,不断提升行业影响力作出了贡献。
职业烟农规模增效,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提质是增效的根本,规模是增效的保障。近年来,湖北各级烟草部门不断创新烟叶生产组织模式,探索出“种植在户、服务在社、宜统则统、宜分则分”的双层经营管理模式,在每个基地单元建设一个综合服务型烟农专业合作社,设立育苗、机耕、植保、烘烤、分级等服务队,为烟叶生产的各个环节提供专业化服务,培育职业烟农,确保规模生产,初步实现了“两头工厂化、中间专业化、全程机械化”,为全省现代农业树立了样本。
位于恩施市龙凤镇的青堡烟农专业合作社,烟草种植面积1300亩,共有烟农26户。
恩施市太阳河乡村民刘志英已经是种了十多年烟叶的老烟农了,以前在老家种10亩烟,东一块西一块地方小,无法机械操作,用工量大,成本也高。现在他也加入青堡烟农专业合作社,承包了85亩烟田,用上了先进的农机具,规模化生产让每亩地降本增效200元左右。
为确保合作社的专业化服务质量,恩施州还将部分技术员按照全程和季节性两种方式转岗到烟农合作社,实行绩效工资与收购任务、烟叶质量、烟农收入挂钩考核,着力培养管理能人、理财能人、技术能人,为农民提供了实实在在的服务,也稳定了一批基层烟草技术人员队伍。
目前,湖北省烟农户均种植面积达到12亩,其中烤烟户均种植面积达16.8亩,成立综合服务型烟农专业社41个,在有合作社的地方烟农入社率达90%以上,综合服务型烟农专业合作社体系较为完善。
依托园区改善生活,新农村建设有模有样
现代烟草农业与烟区新农村建设结合,是湖北省现代农业发展的最大亮点之一。
金叶飘香时节,驱车驶进恩施市西北郊的望城村,恩施州烟草专卖局的“清江源”科技园区就坐落于此,一栋栋楼房排列规整,一片片烟田丰收在望,一户户村民笑脸相迎,一派喜人的新农村景象。
72岁的方培尚是望城村的村民,烟地流转后就在园区当了工人。住了几十年的旧房子一分钱没花,就换了210平方米的二层新楼房,老方异常欢喜。科技园区不仅围绕烟田实现了土地整理、烟水配套,更统一规划建设了村民的住房,集中供暖供气,村民们喜上眉梢。
现代烟草农业的循环经济模式也在科技园区里应运而生。烟杆粉碎发酵处理后就变成了生物有机肥,清洁了烟田,减少了病虫害污染,还可以改良土壤增加肥力,同时能有效提高烟叶、大豆、魔芋等农作物收益,按照每吨烟杆500元的收购价格计算,科技园区4000亩烟田生产的800吨烟杆,可为园区烟农提供年现金收入40余万元。
山区喀斯特地貌不保水,涝时洪水泛滥,旱时水贵如油,吃水难一直是山区人民头痛的问题,而全省31个烟叶基地单元的配套设施建设破解了这一难题。烟水、烟路、烟机、育苗设施、基本烟田、标准化收购站点等基本实现了全覆盖,这一系列惠民工程不仅极大提高了烟区综合生产能力,更有效改善了烟区生产生活条件,给烟农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在湖北,烟草产业为民族地区、贫困山区脱贫致富奔小康带去了希望。近年来,仅国家烟草专卖局就对恩施州一次性投入10亿元综合扶贫开发专项资金,按照一个产业、一座水库、一所学校、一所医院、一条道路、一个生态村庄的“六个一”工程目标,使当地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区面貌发生了可喜变化,为烟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探出了一条新路!
重庆中烟,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