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是人为创造的产物,而新兴烟草产业就如同一场雪球的滚动,需要产业主在前行中巧妙引导和教育,让消费者成为主动推动的力量。”
编者按:本文聚焦于新兴烟草产业的发展,强调其面临的不确定性和相对于成熟产业更艰难的发展道路。通过对“需要”和“需求”的讨论,突出新兴产业在商品化过程中主动型和被动型消费者的作用。通过雪球滚动的比喻,生动描述了产业发展的过程,强调了产业主在引导、教育、推广中的关键作用。
天地浑沌如鸡子……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
——东汉末·徐整著《三五历纪》
其一 新兴的新型烟草制品产业
新型烟草制品兴起不过二十年。
不过,二十年,这个数字也比较说明问题,貌似一代人的时间,实则弹指一挥——
产业尚未成熟,无论是产品还是消费。
或者说“供给”与“需求”两侧。
所以还得冠以“新兴”之名。
相对而言,成熟产业难做,因为基本没有红利;新兴产业尤其率先进入者,所为也是在此。
反过来看,成熟产业好做,因为有路可循,技术指标、设备工艺、标准、门槛,包括消费者,都明晃晃地摆着;新兴产业则要自己找自己的路。
产业“新兴”还是“成熟”各有优弊,需要弄明白的是,两者间的分际如何把握、如何看待。毕竟从一个坑爬进另一个坑,总要看明白坑和坑的不同。
才好找路。
新兴产业的特征大致包括技术、战略、成本不确定性,萌芽企业纷起,购买者的观望,等等。大部分是供给侧的角度。唯一提到消费者的,也像站在供给的海岸线上眺望远方风暴的味道,心中充满愤懑:来,还是不来,犹豫个甚?
是啊,犹豫个甚?
需求驱动供给,什么在驱动需求?
一定时间内,一定价格下,消费者愿意买而且能够买的某种商品数量,就是需求。
消费者怎么来的,或者说,是什么让经济人转化成为消费者产生需求。标准答案:社会分工。
社会分工创造了消费者的个体身份,同时也产生了个体的消费需求——“消费者”是进行“消费”的经济人,“消费”的原因就是“需求”。
需求是人为创造的产物。所以也有“创造需求”的营销命题。
干个产业怎么就到了社会分工了?经济学问题掉进了社会学范畴?十九世纪的问题都是哲学问题,二十世纪都是经济学问题,二十一世纪轮到社会学了?
干脆换个角度,从两侧之间的纽带——商品看。商品是能够满足人的某种需要,且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需要”和“需求”看着很像,从词义而言,“需求”是达成“需要”的手段,“需要”是“需求”达成的目的。
“需要”通过“需求”落到了商品上,可以说,“需求”就是对“需要”的商品化过程。
曾有讨论说当代人的消费异化。其实是“需要”的异化。
这个商品化的过程,就其状态而言,可以将消费者分成两大类——
主动的,和被动的。
即消费者在消费时的主观态度表达。
内在就是经济人把自身“需要”进行商品化时是否会自主推进。
具体到单个产业、商品,便指向了具体的单一“需要”。
那么,把供给侧“人为”的部分放一边,新型烟草制品产业“新兴”与“成熟”的状态转化,是否可以从经济人自主推动,将自身对烟草类制品的嗜好需要,通过商品化转为对新型烟草制品的需求来判断?
这样会不会更有效?
其二 需要与需求的博弈
商品化之前,经济人的“需要”还不是“需求”,还停留在混沌不清的状态,并不指向具体的、明确的商品。
你饿了,你需要吃,但并不明确要吃×××的火锅、××××的烧烤。如果觉得火锅、烧烤古已有之不够明显,那×××的汉堡、×××的咖啡、××××的可乐,就明显纯是商品化的结果。
你累了困了需要的是去睡一觉,而不是红牛之后继续996。
尤其现代社会,在资本、社会以及个人利益的博弈下,混沌的“需要”被不断引导、教育着,走入商品化的过程,被具象、分割,细成颗粒,变成了一个个具体商品的“需求”。
假如短期内的大部分甚至全部的,具有该“需要”的经济人,已经完成了商品化的转化过程,那么该产业也就不再有继续开拓的空间,对该产业的需求整体已经进入稳定。表现在销量曲线上,就应该是平直。
增加的供给不再产生利润,只会造成亏损,这样的产业,已彻底达到了“成熟”。
就像烧烤的牛排,产业的“成熟”或者也可以用“度”来衡量。三成还有血,十成就开始焦了。
如果能完整统计具有该需要的经济人总量的话,那么人群转化的比例就是这个产业的“成熟度”。
当然,这个“成熟度”的进度条并不会像经济学曲线画的那样,它永远也不会走到100%。因为人群的规模本就是动态的,而且,商品化总会有剩下的——总有不认同的人,他们要么放弃、拒绝该“需要”,要么就坚决抗拒该“需要”被商品化。
从来不请客,这种人也还是有的。
依这个进度条来说,一端是“成熟”,另一端就是“新兴”了。当然“新兴”也不会在0%的端点处,毕竟一个产业要形成,至少要有一部分的群众基础。
好在我们更惯常于把握中间的混沌,正如“阴阳”“晨昏”。
我们更在意如何实现对这转化的推动。
就像前面说的,有的人无需“教育”便主动完成了这个过程,他们是主动型消费者;被动型的消费者则需要被反复地“引导”“教育”。
产业萌芽时,会出现第一批消费先驱,他们主动拥抱了这个新兴的事物/商品,但他们少得根本无法支撑一个产业的发展。
直到他们与产业主开始共同发力,去向身边的人推荐,把好处示范给其他人,引导、教育更多的被动型消费者加入,让产业得到了足够的先期利润,商业的齿轮才被滋润着开始了转动。
这就是个滚雪球的过程。
产业主站在大大的雪场的山坡上,尽可能用力扔出了原本的小小雪球,主动型消费者立刻裹上了上去,增大了它的势能,增加了它的附着力,让更多的被动型消费者也被裹了上来。
在下一周的滚动中,之前的被动型消费者开始取代原来的主动型消费者,成为新的附着力。他们变成了主动型消费者,去粘附更多的被动型消费者。
周而复始。
产业“新兴”,或者说,一个“新兴”产业由之诞生。
雪球继续沿着山坡滚动。
在最快速的顶部坡段,雪球中间被压紧压实的主动型消费者必然是少数,外围仍然被松散粘附的被动型消费者才是大多数。
过了中段之后,随着雪球自身的势能愈发庞然,紧实的内核越来越大,松散的部分会越来越薄。
直到尾端,雪球从内到外几乎变成了一个紧密的整体。
看上去站在供给侧的产业主似乎只需要给个“第一推动力”,让雪球开始滚动就足够了——当然不是。
这不是滑雪场精心打理过的完美雪道。野外看似平整的雪地下,无数岩石、暗坑、小山包,都会要了雪球的命。嗯,还有莫名其妙的树。
产业主会发现,如果他站在雪球后面试图去推,根本就起不到作用——既看不见,又使不上力。
他必须花费更加巨大的精力跑在雪球前面,牵引着带着雪球跑,绕过那些坑,躲过那些坟,让雪球滚得更快、更平稳,让它尽可能快速粘附更多的新雪——也就是被动型消费者。
这个过程,就是商品化的“引导、教育”的过程。
回到现实层面,那就是巨大的研发投入,和更加巨大的宣传推广,用更多更好的商品体验,和不断推广开的宣传告知,引导和教育着被动型消费者粘附进这个滚动的雪球——主动型消费者已经身处雪球中心,在这个快速滚动的过程中,他们已无法被区别对待、特殊关照。
结语:
“在新兴产业的征程中,雪球愈加庞大,主动型和被动型消费者共同构筑着行业的未来。产业主的引导,如同雪球的前行,决定了产业能否迎来稳定的成熟。”
重庆中烟,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