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烟是烟民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行为,许多烟民对烟有着很深的情结,部分烟民可以说是嗜烟如命,宁可一日不食,但不可一时无烟,烟已成为他们唯一的精神寄托和情感依赖。在烟的陪伴下,他们生活有滋有味,工作多姿多彩,心情轻松愉悦。在烟的陪伴下,他们一路成长,一路收获,一路舒畅。
然而烟草的危害不容忽视。吸烟不仅对本人产生危害,同时二手烟也会对他人造成危害。近些年,我国逐步加大了公共场所控烟力度。一方面通过舆论宣传造势,使人们加深对吸烟有害的认识和支持;另一方面通过控制烟草生产规模、提税顺价等政策措施控制吸烟。同时国家相关部门及各省市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先后制订了一系列的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加大监督力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于是许多非烟民开始闪亮登场,他们极力反对吸烟。并以吸烟有害身心健康为理由,对吸烟者歧视、嘲讽和非议。认为吸烟行为严重损害了非烟民身心健康权。在他们眼中卷烟一无是处,祸害无穷。有人甚至提出了关闭中烟公司,禁止生产卷烟等过激言论。
鉴于吸烟有害健康,因此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是大势所趋,是时代潮流。但是我们也应该充分地认识到烟草也有其积极性一面,比如烟民在忙碌劳累、身心疲惫之刻,吸一吸烟可以消除疲劳;烟民在情绪低落,压力过大之时,吸一吸烟可以释放压力,缓解情绪;烟民在思维受阻、不知所措绝之际,吸一吸烟心境便豁然开朗,思维活跃通畅。以及烟作为我国大众生活中最普遍的风俗和礼仪,在人际交往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那么,非烟民就不能视吸烟如洪水猛兽,“一棍子打死”,全面否定。因此,在控烟方面,我们也必须明确反对那些所谓的“片面化、扩大化和绝对化”错误的三化倾向。
换句话说,非烟民在反对吸烟这个问题上必须一分为二看待,必须做到换位思考,而不是轻易全盘否定。尽管非烟民一般对吸烟不感兴趣,也无法亲身体念到吸烟的快乐和开心,但是非烟民应该设身处地换位思考,以便做到“己所不欲勿禁于人。”尤其要认真思考一下几个问题:
一是既然吸烟有害为何烟民仍然吸烟?究竟是什么让烟民对香烟如此执着,非烟民可以通过与身边认识的,关系非常好的烟民沟通交流,从朋友的共情中感知他们对烟的真情实感,从而改变自己对烟的“偏见”,尝试从内心深处去理解烟民对烟的“狂热行为”。说不定从此对烟民和吸烟行为有了不一样的想法呢!
二是假若自己是烟民会怎么去吸烟?非烟民可以通过假设自己是烟民,思考如何先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再去规劝别人,要求别人。只有通过自己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就知道自己对烟民过激的劝导、阻止行为是否合理,是否会引起矛盾激化起到反效果。否则,一味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过度指责批判他人,只会让矛盾升级,只有设身处地换位思考,从文明理性吸烟的角度友好地引导,才会取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
三是该怎么理性劝导烟民吸烟行为?非烟民劝阻吸烟,要思考烟民们喜欢的语言和能接受的劝导方式。一要尊重烟民人格。尽管烟民在公共场所吸烟行为不对,但是他们是有人格的,劝导时不能进行人身攻击、侮辱、谩骂或诋毁。实际表明生活中许多矛盾和纠纷的发生与当事人不尊重他人密切相关。二要注意劝导语气。在公共场所劝导吸烟现象时,做到和颜悦色,笑脸相迎,语速适中。比如“请您别在此吸烟!”、“您好,能否换个地方吸烟呀?”“公共场所,建议您别吸烟”等,让烟民听到后感觉不好意思,自然会调换地方或者随手熄灭烟支。三要善意提醒。看到烟民在公共场所吸烟时,要善意提醒他们注意自身吸烟行为的影响。特别是周边人很多时,一定要善意提醒烟民随意吸烟他人造成的影响,以及可能引发众人不满或纠纷。在这样的善意提醒下,烟民可能会觉得自己吸烟行为不当而主动熄烟。
总之,烟民要吸烟,非烟民反对吸烟,这是一对突出矛盾体。虽然烟民吸烟是个人权利,但却不可以无限放大这一权利,尤其要自觉遵守公共场所禁烟相关规定。而非烟民反对吸烟是他们拥有健康权利的诉求,同样也不能片面盲目去反对。为了使之更融洽,一方面烟民要自觉养成文明吸烟行为,另一方面非烟民反对吸烟必须做到换位思考,将心比心,自然会减少与烟民摩擦和纠纷,促进烟民与非烟民直接和谐相处。
笃行致远 2024中国烟草行业发展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