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沈阳卷烟厂根据样板戏《红灯记》设计生产了“红灯”牌香烟。而“红灯”牌香烟烟标主图和辅图图案,都是那盏代表“一颗红心”的“号志灯”。只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号志灯”才改为中国传统的红灯笼。
《红灯记》首演于1964年的“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大会”。当年,它在上海人民大舞台连演42场,观众达11.5万人次,记录在册的评论文章则有200余篇。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红灯记》被列为八大样板戏之首,作为文艺作品的榜样,也是第一批投入电影拍摄的革命现代京剧。
现代京剧《红灯记》的创作源于沈默君的电影文学剧本《革命自有后来人》。剧本以伪满时期中共吉林市委第一代领导人李维民的革命经历为原型,讲述了铁路扳道工人和共产党地下工作者李玉和一家三代为向游击队传送密电码而与日寇坚决斗争的故事。电影1963年上映后,获得了观众的普遍好评,上海沪剧团将其改编为沪剧,而江青也建议中国京剧院将其改编成京剧。
这个任务交到了中国京剧院副院长兼总导演阿甲的身上。他聚集了一批京剧方面的专家人物,对沪剧《红灯记》的剧本进行了大量京剧风格的改动、精炼,又对剧中京剧行当唱腔和表演方法进行改革,使之适应现代生活内容的特点。
《红灯记》早已成为一代人的记忆,它的艺术感染力和创新价值在时代进程中刻下的烙印,直到今天还在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之河中闪闪发亮。
廉心清风 筑未来沐黔烟 贵州烟草商业廉洁文化建设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