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初期的赤峰只有六条街道,六道街以南是种菜的园田。这些园田被当时的人们称为“南园子”。菜农的房舍建在菜园中,出了院门就是菜地,地近管理方便,菜园子被收拾得一根儿杂草也没有。当年为赤峰街供菜的还有东园子和桥西的菜地。蔬菜上市,人们都拣好的买,菜农之间的竞争很大。夏天韭菜一分钱一斤,菜农挑到菜市场去卖,卖点儿,剩下的散市后就在回家的路上扔掉了。其它低值的蔬菜卖不掉也有被扔掉的。菜地多赤峰街人口又有限,光种菜不行,火烟种植就成了增加收入的传统种植项目。
赤峰地区无霜期短,种烟要先进行暖床育秧。暖床要选在避风向阳、便于管理的地方。夜里用草帘子把暖床盖起来,白天打开草帘。烟籽是生好芽子的。暖床整理好后灌足水,待水渗入地下把烟籽均匀的撒播在暖床上,再覆盖上一层薄薄的细土,过几天烟秧就出齐了。这期间要间苗、定苗,适当浇水等。
烟秧长到几寸高的时候,天热了无霜了,就要向园田移栽了。用小铲把烟秧带土挖出来,用挑筐挑到栽烟的田畦。田畦用栽秧镐刨出坑来,每坑放一捏儿麻渣子做基肥。由于烟叶宽大,每畦仅栽三十棵左右。栽完后浇第一遍水,过几天浇第二遍水。第二遍水后就开始进行锄草、松土、浇水等正常的田间管理了。烟苗长出八片叶子以后要摘心,一般每株只留七、八片叶子,地力好的留九到十片叶子,有的人家还在摘心处抹点儿香油,说是烟叶有串味儿。摘心后烟地就不耪了,为的是不让锄杠损伤烟叶,但以后要经常为烟株抹芽。
进入秋季,烟叶一天一天肥厚起来。进入收获季节时,打烟叶要打得恰到好处,打早了影响产量和质量,打晚了就被早霜伤害了,烟是最怕霜的。不是有那么一句话么,“霜打的烟,丢印的官”。烟叶打下来后一条条摆好,用南山的香蒿覆盖。烟叶在香蒿的覆盖下由绿色变为黄褐色,这期间要经常检查,有的地方要翻动,防止烟叶发霉变质。香蒿覆盖使烟叶有了蒿子的香味。烟叶完全变色后用细草绳几个叶片一组的编成串,横着悬挂起来晾晒。干燥得差不多了喷两次用香小米煮成的米汤,喷米汤也是增加串味的。晒干后还要略略的喷喷水,使干烟叶变软些便于捆绑。捆烟要雇用帮工。中午管帮工一顿饭,还允许他们把散落的碎烟叶带回家。烟叶捆好后放在架好的木板上,一层烟叶一层秫秸。放秫秸是为了通风的。烟收好后,外地的烟贩就要来收烟了。有的烟贩在春天就给了定钱。
菜农尽管种烟,大多数家庭也不富裕。常常是卖了菜卖了烟买米买面买生活用品。菜农平时穿补丁罗补丁的衣服。家里养猪养鸡养鸭,鸡蛋鸭蛋舍不得吃,卖了钱买盐打灯油等作平时的零钱用。猪要过年才杀,猪肉过年吃些,大部分要做成腊肉以备一年之需。那时候南山有狼,狼有时下山找吃的。夜里院子如果进了狼要吃圈里的猪,男主人听了猪叫就会拿棍棒出屋来打,狼见了勇敢的人,立刻就逃之夭夭了。
廉心清风 筑未来沐黔烟 贵州烟草商业廉洁文化建设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