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含有烟草内容,未成年人谢绝访问

烟业智汇

零售户在线

微薰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烟草文化 > 正文

关东大烟袋(上)——关东旱烟文化的兴起与衰落

2021年03月11日 来源:长春日报 作者:王松林
A+ A

  长白山民俗文化博物馆里的“长白山第一大烟袋”。

  

  烟荷包。(本版图片由王松林提供)

  

  以“关东三大怪”为主题创作的艺术作品。(资料图片)


  世世代代在白山黑水之间繁衍生息的东北各族儿女,有着淳朴善良、勇敢刚直的坚韧性格。千百年来,他们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和勤劳双手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奠定了东北传统民俗文化的基础,形成了世代相传的民俗民风。其中,旱烟文化便是扎根于关东黑土之中、饱含浓浓乡土气息的一种传统民俗文化形式。

  关东旱烟文化与东北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有关。东北地广人稀、气候寒冷、山高林密,在东北深山老林里居住的各族先民,一般都从事着淘金、放排、挖参、狩猎等活动。在与残酷的大自然打交道时,驱逐蚊虫、击蛇驱兽、打狼防身、拨草探路、解乏解困、保存火种、排遣寂寞,都离不开烟和烟具。在深山老林里作业,难免不受点皮外伤,烟灰成了人们杀菌止血的“外伤药”。放山人进入山林前,都要在绑腿布带子上抹点烟袋油子,以防毒蛇侵扰。在茫茫的荒山野岭里,两个素未谋面的汉子相遇,把旱烟袋一递,马上亲如兄弟。在过去的东北农家,无论是身强力壮的汉子、刚过门的新媳妇,还是年迈的老人,都对旱烟情有独钟。久而久之,“关东三大怪”中便有了“十七八岁的姑娘叼着个大烟袋”的古老、奇特民俗。


烟草如何传入我国东北

  山海关,是“万里长城”的起点,以它为坐标命名的“关东”是家喻户晓的地理称谓。今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地处祖国东北方,自古以来就泛称“东北”,明代以后俗称“关东”。早在17世纪初期,关东各地就有种植、吸食烟草的记载。早期的烟草基本为晒烟(或称旱烟),最盛时烟草种植曾遍布东北各地。

  烟草最早传入东北的途径,有几种说法。一说是从日本经朝鲜传入辽东的。朝鲜总督府松田甲先生研究晒烟起源时认为,烟草于1614年从日本传入朝鲜,再从朝鲜传入中国东北。具体来说,晒烟问世后,日本人把烟草种子带到了辽东,贩卖后获得高额利润,此后烟种便留在了当地,从而在关东地区传播开来。

  崇德元年(1636年),清太宗东征时,吸烟的嗜好已经非常流行。然而由于吸烟,各地经常起火,以至于烧死很多人。清太宗大怒,决定禁烟,但仍有人冒死进行烟草买卖。一时间,“一把烟价值百金”。随着烟草从朝鲜半岛大量涌入,形成滞销的局面,其价格也随之下跌。以后,商人把烟草种子贩运到辽东,在这里大量种植。

  据朝鲜《李朝仁祖实录》记载:“南灵草(即烟草),日本国所产也。其叶大者可七八寸许,细截之而盛之竹筒,或以银、锡作筒,以火吸之,味辛烈,谓之治痰消食,而久服往往伤肝气,令人目翳。”

  康熙十年(1671年),“琉球进贡,于常贡外加进鬃烟,1674年,加进丝烟等物”。烟草从日本经朝鲜传入辽东是在17世纪初,数年后,朝鲜政府把烟草作为礼物赠送给建州官员,以示友善。同时,烟草也由商人带到沈阳等地。

  二说是由关内移民带到东北的。据《满洲烟草事业小史》记载,1653年,清政府开垦辽东,从山东、河北移汉民前来垦边,由这些移民带来的烟种,逐渐在吉林的蛟河、辽宁的凤城和岫岩、黑龙江的宁古塔等地种植开来。

  此外,因为东北当时种植的烟草中有“露斯其卡”这种西伯利亚的烟草品种,由此可以推测出西伯利亚也是当时东北烟草的来源之一。

  烟草传入东北后,其名称曾音译为“淡巴菰”“丹白桂”,满文为“dambagu”,汉语即为“烟草”之意。

  清代初期,烟草种植和需用逐渐形成风气。1784年编纂的《盛京通志》称,烟草“一名淡巴菰,味温有毒,解山岚瘴气。多吸则火气熏灼,耗血损年”。当时在辽东民间,用烟叶熬水洗眼,来治疗红眼症。民间还认为,烟草既可御寒,又有药效,还能杀虫和缓解疲劳。《岫岩州乡土志》记载:“蛾筐或蛾子之筐,均忌装放烟叶,其害与白菜、萝卜等。如果装放,待用时须细细洗濯,使无气味而后止。”岫岩是柞蚕之乡,“柞蚕忌旱烟”蚕民皆知。关东山区农民还认为,吸烟可以防蛇。

  《抚顺志》云:“烟草冬可御寒,土人尤多食之。出抚顺者佳。茎高数尺,叶互生而有纤毛,采叶露干则片烟,切为细丝,可制各种卷烟,有麻醉性,能解疲劳。黄烟、线麻为土产大宗。”

  清代妇女吸烟的现象相当普遍。《昌图府志》称,“普通民间嗜好,男女老幼,皆嗜烟草”。广为流传的“东北三大怪”中的“十七八岁的姑娘叼着个大烟袋”,就是当年东北妇女吸烟现象的真实写照。


清代贡品“关东烟”

  关东产名烟。清代,关东的黄烟向朝廷进贡,备受皇室成员和官员们的喜爱。

  当时,辽河一带产的黄烟十分有名,被称为“辽河大黄叶”,深受大姑娘小媳妇的喜爱;宁古塔产的黄烟,被称为“台片”,烟叶稍大,劲头较小,深受爱抽淡烟者的欢迎;黑龙江亚布力产的烟,辛辣味冲,烟劲儿很大,深受老头、壮汉及爱抽辣烟者的喜爱;吉林产的黄烟,在当时的关东最为有名,颜色金黄,味道纯正,不同年龄、性别的人都很喜欢。

  辽宁的盛京将军、吉林的吉林将军、黑龙江的宁古塔将军,都争相把自己辖区内的好烟向朝廷进贡,以示管辖地内有名产。贡烟到了内务府,登记后供给朝廷和达官显贵使用。内务府登记时,只登记盛京将军贡烟多少,吉林将军贡烟多少,宁古塔将军贡烟多少,并不登记产地和烟名。

  清朝皇帝咸丰特别喜欢抽烟。一般情况下,先由内务府官员对贡烟进行试抽,从而优中选优,才能拿到咸丰皇帝的面前。据说,“关东烟”是咸丰皇帝御封的,因为满族先人居住在关东,大清发祥地在关东,好烟也出产在关东,所以赐名“关东烟”。

  当时的北方人特别钟情关东烟,北京民间就有“老爷子烟,关东杆儿”的俗语。吉林省蛟河市漂河镇当时就是关东烟的主要产区。《吉林外记》记载:“烟,东北三省俱产,唯吉林产者极佳。名色不一……独汤头沟有四五垧,所生烟叶只有一掌,与别处所产不同,味浓而厚,清香入鼻,人多争买。”史书中所指的“汤头沟”,即今天蛟河市漂河镇的塔头沟屯。当时的蛟河烟是黄烟中的名品,而漂河乡出产的漂河烟更是名烟中的名烟,成为不可或缺的皇家贡品。


从烟具变迁看关东旱烟文化

  关东旱烟文化至今已有大约400年的历史。笔者通过对各个时期不同烟具的大量考证,将其发展大致归纳为以下4个阶段:

  朴实无华的明代。明代的东北旱烟具实物很少,因为年代久远,一般以出土之物居多。从制作工艺来讲,这一时期的东北旱烟具形式简单,除个别烟锅鎏金外,大多由黄铜制成。在吉林松原,一个与明末瓷碗一同出土的铜旱烟具,造型古朴大方,自然简洁。

  异彩纷呈的清代。清代的旱烟具制作精美、雕功高超。笔者收藏了多个,其中有两件清末东北富贵人家使用的“一口香”旱烟具。一件为白铜质全身满工雕刻八仙图案,人物面目生动,是一幅难得的清代民俗图画。另一件为白铜质刻谜语,书法字体自然流畅,谜面极为有趣:1.“虫入凤窝飞去鸟,七人头上长青草。大雨下在横山上,半个朋友不见了。”(谜底为“风花雪月”)2.“春天人走日高飞,村边树木化为灰。镇上不见真君子,运粮将军失了盔。”(谜底为“三寸金莲”)3.“初立江山不用刀,大明丢人成英豪;中梁无主今何在?思想千朝心意空。”(谜底为“福”)生动地反映了当时手工艺者的聪明才智和民间的审美情趣。

  全面发展的民国。到了民国时期,由于人口的增长和关东旱烟文化的普及,使得旱烟具的制作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当时由于时局混乱,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在旱烟具上有所反映。比如笔者收藏了一个刻有天合成字号的东北旱烟具,上面就清楚地刻着“天下太平”“文王百子”“日进斗金”的字样,表明了当时老百姓对生活的朴素期盼。

  逐步衰落的当代。随着时间的流逝,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对吸烟的危害也有了更加客观的认识,关东的旱烟文化逐步衰落,旱烟具也在东北广大的地域内慢慢消失。如今,您已经很难看见叼着大烟袋的姑娘了,唯一可能看见的只是在极少数偏僻的山村里,有个别年迈的老人叼着烟袋在房前悠闲地晒太阳。

  一般来说,东北旱烟具由于形态不甚美观、存世量大、价格低廉,往往不被人们重视和收藏,其承载的东北独特的民俗风情文化正从我们的视线中逐渐消失。作为东北乡土民俗文化的守望者,笔者深深感到,那些造型古朴、端庄的烟具是东北民俗文化的历史见证,它们默默地描述着数百年来东北各民族的民俗、民风和民情,讲述着古老的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镌刻着先人的寄托与企盼,对研究关东各族的历史文化、风俗民情及民间雕刻艺术的演变和风格等,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老关东的烟袋铺子

  关东烟好,喜欢抽烟的人多,烟袋铺子就多,老关东每个集镇都有烟袋铺子。说起关东的烟袋铺子,“唱板花子”唱的《向烟袋铺讨要歌》唱得详细而全面:

  “打竹板,不能住,眼前来到烟袋铺。关东山里有一怪,姑娘叼个大烟袋。大烟袋,小烟袋,长烟袋,短烟袋,旱烟袋,水烟袋,啥样烟袋都有卖。大烟袋,小烟锅,铜烟锅,铝烟锅,抽烟斗的真奇怪,木头疙瘩当烟锅,什么烟锅都有卖,就是不卖大铁锅。竹木杆,乌木杆,黄铜杆,紫铜杆,这里没有大枪杆。黄铜嘴,白铝嘴,翡翠嘴,玛瑙嘴,烧瓷嘴,玉石嘴,没有小孩奶头嘴。抽烟要有烟口袋,烟袋铺里也有卖。布口袋,皮口袋,好看绣花烟口袋,老头不买烟口袋,狍蹄甲做烟口袋,又抗挖,又抗拽,别在腰里还有派。烟袋铺里物件全,火石火绒和火镰,要是缺了这三样,想要抽烟不方便。哎——哎——掌柜的,大发财,你不发财我不来,傻子今天没吃饭,赏俩小钱吃顿饭,傻子夸你心眼好,大伙都夸你心善。”

  烟袋铺子,就是卖烟袋的铺子。烟袋铺的幌子,挂的就是大烟袋。小烟袋铺子,幌子是吊挂一只烟袋,下垂红幌布。大烟袋铺子,在幌杆上挂一个大烟袋模型,有的铺子还会在幌杆上吊一串烟袋为幌,十分引人注目。烟袋铺子经营烟袋锅、烟袋杆,烟袋嘴、火镰、火石、火绒,像前面“唱板花子”唱的那样,种类十分齐全。小烟袋铺子经营一般的、大众化的烟具。大烟袋铺子则经营豪华、昂贵的烟具,包括各种各样的银烟杆、银烟嘴、翡翠玛瑙玉石烟嘴和吊坠儿。烟袋铺子里的烟具,大号的、中号的、小号的俱全,供顾客随意选配使用。

  烟具选购有门道。一般来说,选烟袋锅,铝的轻、发飘,铁的不亮、凉手,黄铜的最好,轻重适宜,不凉手不烫手,光亮又光滑。选烟袋杆,铜的重,适用于小烟袋,乌木杆黑又亮,适用于大烟袋。选烟袋嘴,一般人喜欢用铜嘴,不凉不硬。翡翠、玛瑙、玉石的烟袋嘴虽好,可是价格高,只有有钱人家才能享用。选烟口袋,老太太喜欢布的,老爷子喜欢鹿蹄甲或狍蹄甲的,中年男人喜欢皮的,青年男人和大姑娘喜欢绣花的。绣花烟口袋,还是姑娘向小伙赠送的爱情信物。

  老关东时期,没有火柴,伪满洲国时期,配给的火柴连做饭都不够用,抽烟人就用火镰击石碰出火花引燃火绒,来取火点烟。有钱人去烟袋铺子买火镰、火石使用,贫困人家顶多买块火镰,到河里捡块石英石当做火石,用艾蒿或长白蒿上的白绒团做成白蒿火绒,将木棒捶软后搓成火绳来使用。


“烟把式”的种烟门道

  关东种黄烟,俗称“踩黄烟”。关东擅长种烟的人,叫做“烟把式”。

  关东烟好,种烟人也多。不是所有种烟人都能称为“烟把式”,能称得上“烟把式”的是一辈子种烟、把烟摆弄得很好的人,民间也把他们叫做“老种烟的”。同样的黄烟种子,同样的地,“烟把式”种出的黄烟产量高、颜色好、烟味香,而普通人种的可就差老大一截子了。

  种黄烟要选好地。洼地不宜种烟,不易出苗,成烟没烟味儿;旱地也不宜种烟,成烟叶子薄,味道寡淡。不旱不涝的地最适合种黄烟。每年种完“大田”以后,“烟把式”就开始“踩黄烟”了。先要起好黄烟垄,小叶品种的烟,打苞米垄那么大就可以了;大叶品种的烟,打的垄要比苞米垄宽。打好垄,就要开始种烟了。黄烟的种子特别小,需要用大拇指捻着种,所以种黄烟也叫“捻黄烟”。

  烟种下后,如果不是雨天地湿,就要“踩黄烟”。黄烟种子最怕旱,“踩黄烟”是为了不让土中的水分蒸发,有利于烟种发芽。“踩黄烟”要天天踩,直到黄烟出芽快要拱出土为止。种黄烟还要施肥,猪粪、羊粪、鸡粪都是做底肥的好肥料。而追肥最好的肥料是油坊的“油底子”。用“油底子”追肥,黄烟长得壮,产量高,味道纯正。如果没有“油底子”,“烟把式”就把豆饼发酵,或者把黄豆烀熟发酵后给黄烟追肥。此外,打杈、掐心等环节也能够体现出“烟把式”丰富的种植经验。

  白露烟上架,秋分无生田。一般在农历七月十五前后,就要割黄烟了。割下的黄烟,4片烟叶结为一小把,小叶烟夹在烟绳上,大叶烟用草绑好,劈开搭在烟架上。上架晒的黄烟是青叶子,并不是红色或金黄色。夜露不“点”,雾气不“雾”,烟不变色上味。而白露时节,夜有白露,早有雾气,正是晾晒黄烟的好季节。黄烟晾晒好了,就要绑成捆,放在棚上或搁板上保存。

热文榜

红云红河集团 合力图强 和谐致远
更多

视频

更多

专题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