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含有烟草内容,未成年人谢绝访问

烟业智汇

零售户在线

微薰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烟草文化 > 正文

吞云吐雾五百年——国人吸烟小史

2021年02月03日 来源:中国国家历史公众号 作者:观攲室
A+ A

图片

每年5月31日,是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世界无烟日。之所以定在这一天,是因为第二天是国际儿童节,希望下一代免受烟草的危害。今天,笔者就来简单说说烟草在中国传播、消费的历史。文中引用的一些文献记载对烟草的评价有溢美之嫌,并不代表笔者鼓励吸烟。


图片

  1   烟草起源——本土所产还是舶来品?

现在学术界通常认为烟草原产地是美洲,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将其带回欧洲,然后进一步扩散到全世界的。中国烟草也是如此,间接自美洲传入。不过,也有烟草是中国本土所产的说法。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传说诸葛亮在南征孟获的时候,很多军士受到当地密林中瘴气的毒害,为解瘴气之毒,诸葛亮在当地人的指引下找到一种名为“云香草”的植物,点燃之后可避瘴气。后来蜀军兵士将种子带回,于是烟草逐渐传播开来。

图片

成书于唐代开元年间王焘所辑的医书《外台秘要》记载了一个治疗哮喘的方子,其中说到:取一种名为“款冬花”的植物,加上鸡蛋和蜂蜜拌一下,放到平底锅上面,在锅上面盖一个碗,碗上钻一个小洞,将一节小竹筒插到洞里,洞口和竹筒结合的地方用泥抹严实,不能漏气,然后将锅放到炭火炉上加热,“款冬烟自筒口出,则口含筒吸取烟咽之,吸烟使尽之”,有点类似后世吸水烟的做法。不过这“款冬花”是不是后世的烟草,由于没有图像,很难定论,因为燃烧之后能产生烟的植物有很多种,比如说艾灸用的艾草,不能认定冒烟的一定就是烟草。

宋代《太平广记》记载:“有僧曰世尊,曾言山中有斝(jiǎ),燃烟以啖之,可以解倦。”“斝”是古代一种三足的青铜温酒器,在里面“燃烟”啖(吃)下去,可以解乏,看起来很像后世抽烟袋的做法,不过具体怎么“吃”烟,没有详说,或许类似香薰的做法。

图片

青铜斝(jiǎ)

清人赵翼曾经在《陔余丛考》里考证烟草的起源说:“然唐诗云相思若烟草,似唐时已有服之者。”赵翼引用李白诗歌《送韩准裴政孔巢父还山》中“相思若烟草,历经无冬春”来证明唐代即有烟草,其实是望文生义,此处“烟草”与后来宋人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词中“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中的“烟草”同意,都是文学修辞,不是实指。

认为烟草原产地是中国的依据大都是一些间接的文献证据,没有相应的物证。在没有更新的确凿证据之前,还是以烟草自外国传入的说法较有说服力。据学者研究,烟草传入中国是在16世纪末至17世纪早期,即明代中后期,传播主要有四条路线:

图片

一是自吕宋(今菲律宾)传入福建、广东等地。这也是比较早的和主要的传播路线。明代张介宾所著《景岳全书》记载:“此物(烟草)自古未闻也,近自我明万历时始出于闽、广之间,自后吴、楚皆种植之矣。”这是烟草研究史上引用最多的文献依据之一。据此记载,烟草是在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首先被引植到福建、广东,然后传播到太湖流域和长江流域。

比张景岳稍晚些的方以智所著《物理小识》记载:“淡把姑烟草,万历末携至漳(州)泉(州)者,马氏造之曰淡肉果,渐传至九边。”“淡把姑”听起来很陌生,不过一说到烟草的英文“tobacco”是不是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这个名词来源于美洲的印第安人所用的一种吸烟的烟杆,后来随着烟草的传播,“tobacco”成为世界大多数地区对烟草及其制品的称呼。

图片

《物理小识》中的记载

明末姚旅《露书》记载:“吕宋国出一草,曰淡巴菰,一名薰。一火烧一头,以一头向口,烟气从管中入喉,能令人醉,且可辟瘴气。有人携漳州种之,今反多于吕宋,载其国售之。”姚旅生平不详,据《露书》前所载的序言推断,成书大概在明代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值得注意的是,书中不仅记载了烟的吸食方法,而且说到福建漳州本地的烟草种植规模已经超过了其引种地吕宋,并反向向吕宋出口。据此可知,烟草传入漳州的时间还要早些。

二是自交趾(今越南北部)传入。据清代广东《高要县志》记载:“烟叶出自交趾,今所在有之。”烟草自越南北部传入与之接壤的广东后,随着广东籍士兵流动,进而传播到北方。

三是自朝鲜传入。16世纪末,烟草自吕宋传入日本,日本称之为“南草”。后来又从日本传至朝鲜,从朝鲜传入与之接壤的中国东北。据朝鲜《李朝仁宗实录》记载,1637年(明崇祯十年,清崇德二年),朝鲜政府以“南草”三百斤作为礼物,赠送给当时在建州女真做人质的朝鲜昭显世子。“南草”后来在东北地区逐渐传播开,后来发展出有名的“关东烟”品种。

四是自俄罗斯、苏联传入我国新疆。不过这条路线传播的不是普通烟草,而是黄花烟即“莫合烟”。20世纪30年代,从苏联回国的华侨带回了莫合烟的种子和加工技术,在北疆的伊宁等地试种成功,然后传播到新疆各地。由于莫合烟焦油含量高,加上吸烟者习惯用旧报纸卷烟,燃烧之后产生的危害更大。因此,自2005年7月1起,新疆各地禁止种植、生产、销售莫合烟。

图片

新疆莫合烟


图片

  2   禁还是不禁?——帝王对烟草的态度

烟草自不同路径传入中国后,随着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和吸烟人口的不断增加,引起了朝廷、官方的重视,对烟草是禁还是不禁,经历了多次反复和波折。

明代最后一位皇帝明思宗崇祯帝对烟草十分厌恶,原因很雷人。据明代杨士聪《玉堂荟记》记载:崇祯帝禁烟是因为京师所在地旧称“燕京”,“吃烟”与“吃燕”同音。当时东北有后金虎视眈眈,关内农民起义来势汹汹,要是人人吃烟(“燕”),那这燕京还能维持多久。崇祯十二年(1639),朝廷正式下诏禁烟,违者处死。当时有进京参加会试的举人之仆人,因为违反此禁令被查获后处以死刑。不过因为种植烟草的利润高,“一亩之收,可以抵田十亩”,有这么高的利润,犯禁的人不可计数,禁烟令几乎成为一纸空文。当时朝廷财力困难,军饷发放不及时,驻守辽东的洪承畴等人上书朝廷,请求放开烟禁以增加收入,崇祯帝最后不得不向现实妥协,解除禁令,允许民间种植和贩运烟草。

图片

后来“燕(京)”到底被吃了

满清入关之前就实行禁烟的政策,主要是出于经济原因,防止财货外流。就在明崇祯皇帝下诏禁烟的那一年,即清崇德四年(1639),清太宗皇太极下令禁烟,“不许栽种,不许吃卖”,违反者“枷号八日、罚银九两”。不过当时禁烟令是“禁下不禁上”,而且说得冠冕堂皇,“诸王公贝勒虽用,小民岂可效之。或有穷乏之家,无衣可穿,犹买烟自用,故禁之耳”。意思是抽烟费钱,王公贵族不缺钱,小民不能比。有些穷苦小民连衣服都没得穿,还要想办法买烟抽,因此一定要禁止。由于种烟有利可图,吸烟已成风气,禁烟令实际执行效果不好。为此,仅仅两年之后,皇太极就改变了政策,宣布开禁。

满清入关之后,延续了之前的政策,不禁烟草。由于个人原因,清代皇帝对烟草的态度各异。清圣祖康熙皇帝十分厌恶抽烟,他曾说过:“朕厌恶吃烟者。每见诸臣私在巡抚帐房中吃烟,真可厌恶。”《清稗类钞》中记载了一件事:康熙的重臣礼部尚书陈元龙和吏部尚书史贻直嗜烟如命,烟袋不离手。有一次,康熙南巡带二人同行,在驻跸德州的时候,赐给二人各一支水晶做的烟杆,并让二人当众试用。二人不明就里,还以为是皇上体恤,马上就抽了起来。不料这水晶烟杆是中看不中用,抽烟的时候火星顺着烟杆往上冒,把二人的胡子烧燎了,嘴唇也起了泡。二人这才明白康熙的真实用意,从此戒了烟。

康熙厌恶“吃烟”,但喜欢鼻烟和鼻烟壶。康熙二十三年(1684),他第一次南巡,在南京的时候接见了自欧洲来的传教士毕嘉和汪儒望,二人向康熙敬献了许多礼物,康熙大部分都婉拒了,唯独收下了鼻烟。或许在他看来,鼻烟不用火、不冒烟,与抽烟不是一回事。康熙还特别喜欢法国产的珐琅质鼻烟壶,并下令清宫内的造办处模仿制作。外国使节和臣下经常向康熙进献各种鼻烟壶,康熙也经常将鼻烟壶用做赏赐之物。上有所好,下必盛焉。康熙无意中极大推进了中国鼻烟壶艺术的发展进步。

图片

台北故宫所藏清代鼻烟壶

康熙、雍正都不吸烟,乾隆与祖、父不同,起先他是抽烟的。据清代李伯元《南亭笔记》记载:(乾隆年间)京师官场中喜爱抽烟的达官贵人十有八九,而乾隆皇帝更甚,可以说是烟袋不离手。后来乾隆患上咳嗽,太医诊治后说病根在肺,因为吸烟加剧了病症。乾隆经过一段时期戒烟后肺病明显好转,由此意识到吸烟的害处,不仅自己不抽,并且禁止官员抽烟。李伯元是清末人,距离乾隆时代有一百多年,该书所记乾隆戒烟的事尚需其他资料佐证。不过乾隆禁止臣下吸烟应该是真的。

据清人笔记小说记载,乾隆年间的名臣纪昀(字晓岚)嗜烟如命,烟袋锅子不离手。有一次,他在翰林院值班的时候像往常一样吞云吐雾,忽然乾隆驾到,纪晓岚慌乱之间将烟袋锅子放进了靴筒里,乾隆与纪晓岚谈论了很长时间,有烟雾顺着纪晓岚的靴筒跑到裤管里,最后从袖子中散出。乾隆的侍卫以为纪晓岚身上有危险之物,上前搜身,结果发现纪晓岚烟袋中的火星将其袜子、裤管都烧烂了。乾隆哭笑不得,命纪晓岚写“检讨”,纪晓岚不愧是大才子,立刻答到:“裤焚,帝退朝,曰伤胫乎?不问斗。”这是模仿《论语·乡党》中“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的语句。乾隆大笑,赐予纪晓岚烟杆一支,特许其在翰林院抽烟,纪晓岚以此为荣,自称“钦赐翰林院吃烟”。

图片

纪昀的烟袋估计没有这么长,否则放不进靴筒里

由此可知,乾隆年间,禁止臣下吸烟是常例,准许吸烟是特例。乾隆虽然禁止臣下吸烟,但并不禁止民间种烟,乾隆六十年,他在云南巡抚江兰请求查禁烟酒的奏折中批示到:“民间酿酒种烟等事,所在皆有,势难禁止”。乾隆对待烟草的态度十分开明、实事求是,没有违反经济规律强行禁止。

清代后期,宫内普遍吸烟,禁止臣下吸烟的禁令成为一纸空文。据史料记载和照片、文物佐证,清代后期的慈禧太后、光绪皇帝等都吸烟。慈禧吸水烟的时候多一些,新式机制烟卷出现后也抽卷烟。光绪既闻鼻烟,也抽旱烟。当时在宫内当值的太监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伺候主子们吸烟。据《清宫太监回忆录》记载,清代帝、后一般是饭后抽水烟、平时抽旱烟。

图片

清代女子抽烟较普遍


图片

  3   民国时期几大烟草巨头

世界上第一台卷烟机出现于1872年的美国。1890年,美国老晋隆洋行将卷烟机引入上海,从此中国有了机制卷烟行业,烟卷逐渐替代了传统的烟杆、烟袋锅子,改变了国人的吸烟习惯。清末和民国时期,外国烟草公司凭借巨大实力几乎垄断了中国烟草市场,民族烟草工业在夹缝中艰难生存。

1902年,英美烟草公司在伦敦成立,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烟草行业托拉斯。该公司甫一成立,就将中国作为最大的销售市场。英美烟草公司在中国建立了一整套从烟叶种植到产品销售的庞大体系,销售网络遍及中国的城市甚至偏远村庄。当时报纸报道说,许多偏远地区的村民可能不知道孙中山是何许人,但几乎没有不知道英美烟草公司的“大英牌”(后改为“红锡包”)香烟的。

图片

清代山东周村英美烟草公司旧址

据统计,在英美烟草公司鼎盛时期的1937年,该公司在中国共销售了110多万箱(1箱5万支),总计550多亿支香烟,按照当人口计算,平均一个中国人就消费了110多支。英美烟草公司如此巨大的销售数量除了来自其丰厚的外国资本支持之外,其成功的广告宣传和促销策略也功不可没。在上海等大城市,该公司在报纸上刊登大量广告,像是《申报》《大公报》《良友》《生活》等发行量大的报纸、杂志,经常有英美烟草公司的广告。

图片

在北京,英美烟草公司在各大酒楼、茶馆、戏院等人流量大的地方,根据顾客不同消费能力赠送不同等级的香烟,甚至连北京的人力车夫都能获赠该公司廉价的卷烟,当然也不白给,车夫拉车时得穿上印有该公司香烟广告的马甲。在农村,英美公司通过赠送印刷精美的小画片、月份牌、年历等吸引消费者,让他们熟知英美公司的烟草制品。1949年之后,英美烟草公司彻底退出中国内地市场,少数品牌如“哈德门”“红锡包”“大前门”等被内地卷烟企业保留使用。

当时英美烟草公司一家独大,只有屈指可数的几家民族烟草公司能够艰难生存下来。一是南洋烟草公司,该公司是解放前最大的民族资本烟草企业,由南洋华侨简照南、简玉阶兄弟1905年在香港创办。该公司初创时期举步维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外国资本暂时放松了对中国市场的控制,加之五四运动时期反对洋货、倡导国货的风气,南洋烟草公司以“中国人吸中国烟”为号召,得到国内各界的拥护和支持,迎来了难得的繁荣时期,一直持续到1927年左右。此后,南洋公司由于受到英美烟草公司的打压和排挤,加之公司内部出现了问题,由盈利转为亏损,一度到了资不抵债的地步。1937年之后,南洋烟草公司被宋子文官僚集团趁虚而入,企业管理经营权转到宋氏家族手中,宋子文任董事长,成为官僚垄断企业。南洋公司的主打产品有“双喜“喜鹊”“飞马”牌香烟等。

图片

二十世纪20至30年代,仅次于南洋烟草公司的民族烟草企业是华成烟草公司,该公司1917年成立于上海,鼎盛时期年销售10万箱左右。华成公司的主打产品是“金鼠”牌和“美丽”牌卷烟。

图片

华成公司也以民族情感吸引消费者

除了南洋、华成公司等比较大的民族烟草企业外,当时国内还有许多规模不一的中小卷烟厂,有的只有一两台破旧的卷烟机、十几个工人,这些小厂最大的优势就是价格便宜,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也能活下去。有些小厂没有什么固定产品,经常换牌子。九一八事变后,原东北军将领马占山发起江桥战役,与日本侵略者殊死搏斗,当时上海福昌烟公司抓住这个时机,迅速推出了“马占山”牌香烟,一度供不应求甚至脱销。

图片


【民国时期抽什么烟?】

民国时期,香烟品种种类繁多、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价格、档次之间的差距较大,以上海为例:

顶级产品都是进口货,包括英国产的“茄力克”“999”“555”,美国产的“吉士”“好彩”“骆驼”等。“茄力克”是其中翘楚,全部自英国进口,价格也最昂贵,1938年一听(50支)“茄力克”要2.2元法币,当时普通工人月工资还不到1元。阔佬们爱抽“茄力克”,阔太太们爱抽细支的999牌。

图片

“茄力克”一般都是50支一听

第二等级是英美烟草公司生产的“三炮台”和“白锡包”,尤其是三炮台,更是上海滩商界的硬通货,据说在上海租界当寓公的失意军阀和政客特别爱抽。上海的高级剧院、赌场一般都免费赠送这两个牌子的香烟。

图片

第三等级是英美烟草公司常销的经典品牌,包括“红锡包”“老刀”“品海”等。

图片

第四等级是民族烟草企业如南洋烟草公司生产的“联珠”牌、华成公司的“金鼠”牌以及英美公司的“前门”“哈德门”等。除三大公司(英美、南洋、华成)之外的其他香烟品牌档次普遍就更低了。


图片

  4   抽烟的名人们

近现代抽烟的名人当中,作家占了很大比例,要是排个座次的话,鲁迅估计是首席。他自己曾经说过,每天就做三件事:仰卧、抽烟、写文章。鲁迅一生56年里抽烟抽了33年。鲁迅去世的前一天,即1936年10月18日,其友人内山书店老板内山完造去探望他,看见鲁迅还在抽烟。“中夜鸡鸣风雨集,起然烟卷觉新凉”。抽烟已经成为鲁迅的经典标志,很多表现鲁迅的美术作品都以此为主题。鲁迅抽什么烟呢?据许广平回忆,鲁迅抽烟没有固定品牌,他比较喜欢英美公司的老刀、红锡包以及卡雷拉斯公司的“黑猫”牌,对其他廉价卷烟也是来者不拒。鲁迅虽然烟瘾很大, 但非常注意吸烟对他人的影响。当同室内有不吸烟者或到医院探望病人时,鲁迅都不吸烟或自己到室外去吸。

图片

老舍的烟瘾也不小,他喜欢抽英美烟草公司生产的“大前门”“使馆”牌,他不太喜欢“红锡包”,觉得“味不够”,对比较低档的“哈德门”也来者不拒。老舍曾经几次试图戒烟,但最终都失败了,据他自述说“没有烟,我写不出文章来”。老舍的许多文学作品中都有香烟的身影,例如《茶馆》中唐铁嘴说:“……大英帝国的烟,日本的“白面儿”,两大强国侍候着我一个人,这点福气还少吗?”很好的刻画了人物形象。民国时期,抽烟的作家还有很多,为了避免宣传吸烟之嫌疑,就不再举例子了。

图片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品牌的香烟都是烤烟型卷烟,不是丘吉尔等人爱抽的雪茄烟(Cigar)。Cigar最初引入中国的时候还没有相应的汉语译名,徐志摩以它“燃灰白如雪,烟草卷入茄”而取名为“雪茄”,这一译名形象生动,最终定型下来,也是徐志摩对汉语词汇的贡献吧。


今天吸烟有害健康已经成为社会共识,为了自己和他人的健康,请烟民们尽快戒烟吧!

热文榜

更多

视频

更多

专题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