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山东被认为是“东方雪茄原生地”。鲁产雪茄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滋养着一代又一代雪茄人,传承技艺薪火,匠心打造精品。自本期开始,本版开设“鲁烟茄话”栏目,围绕雪茄、雪茄市场、国际雪茄的历史和走向等内容,和大家一起深入了解鲁产雪茄的百年历史。
第一章 茄源
烟草传入中国
烟草是何时、从何地传入中国的?
答案是:从吕宋,即今日之菲律宾传入。“吕宋居南海中,去漳州甚近。洪武五年正月,遣使偕琐里诸国来贡”,这是所知史料中对“吕宋”的最早记述。
烟草传入中国的时间,根据中国相关资料推断,应在1611年之前;西方人则认为,“大约1620年,西班牙人从菲律宾把烟草引进到中国”。
烟草传入的顺序,先是烟叶,后为雪茄。
明代,中国水手开辟了从福建泉州到菲律宾的新航路,新航路大大缩短了中国至菲律宾的航程。通过华侨的渠道,中国生产技术如牛耕、冶炼、麻织、陶瓷制作、采矿、酿酒、制糖等,生产工具如铁犁、水车、水磨等,先后传入菲律宾;菲律宾的农作物如红薯、烟草等也引进了中国。明代后期,西班牙殖民者侵占了菲律宾中部和北部地区,将烟草带入吕宋种植、加工并销往他国。清代俞正燮《癸巳存稿·吃烟事述》云:“烟草出于吕宋,其地名曰淡巴姑,明时由闽海达中国,故今犹称建烟。”
清代顺治、康熙年间,中国百姓种植烟叶的记载已很普遍,在广东、广西、福建、辽宁、浙江、江苏、江西、安徽、山东、河南、河北、陕西、山西、云南、湖南、甘肃、四川等地的地方志中都有发现。最晚到18世纪20年代以前,烟草在中国绝大部分地区都有了种植记录。
文献记载中的雪茄
关于中国人接触雪茄的时间,将从明清两代的著书中进行探寻。
目前所知线索,最早载于明代莆田人姚旅1611年写成的《露书》中。该书记录了福建大量社会经济文化方面的资料,不少是他亲历与听闻,其中“错篇”章节有这样的记述:“吕宋国出一草,曰淡巴菰,一名曰醺。以火烧一头,以一头向口,烟气从管中入喉……有人携漳州种之,今反多于吕宋,载入其国售之。淡巴菰,今莆中亦有之,俗曰金丝醺。”“吕宋国出奇草,名醺。能令人醉,且可辟瘴气。”文中描写的吸食场景,若抽吸雪茄之情状。但这一场景是出现在“吕宋”还是“漳州”“莆中”,尚难分辨。
据介绍,云南的德宏、临沧、怒江一带可能在更早时期种植过雪茄烟叶。明朝隆庆元年(1567年),隆庆帝宣布解除海禁,调整海外贸易政策,促进了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包括烟叶与雪茄在内的“烟草”从福建港口传入国内,应该是这一开放政策的直接成果。
清代印光任、张汝霖共同编著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的《澳门纪略》载:“雍正初,大西洋亦入朝贡。其人……服鼻烟,亦食烟草,纸卷如笔管状,燃火,吸而食之。”中国民间有卷吸“喇叭筒”——用纸卷烟叶抽吸的习俗,因其经济实惠、简单易行,流行至今。此文所载若非抽吸雪茄,则应为这种“喇叭筒”方式。
成书于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的《烟草谱》,系清代学者陈琮收集前人的烟草专著精心分类编写而成,引用书目达200多种,举凡烟叶品种、产地、名称、传播、交易、习俗、传闻与典故,无不收纳,内容包罗万象,被誉为清代的烟草历史文化总集,至今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其中“番人食烟”章节转录了浙江《平阳县志》一段文字:“康熙六十年六月,有番人乘小舶,为飓风飘至金乡。其人长大,须发皆卷,食烟。卷叶着火,即衔叶而吃。”此应为西方人抽吸雪茄之场景。
晚清叶羌镛撰写的《吕宋记略》记载,“烟以叶卷,笔管形,长二寸余,每洋钱一元买一百二十八支”,当为雪茄——时人称为“吕宋烟”者无疑。
当代研究者有一种观点:中国人对雪茄的认识从吕宋烟开始,19世纪初,下南洋的中国人将菲律宾生产的雪茄带回国内,国内第一次见到这种烟草制品,称之为“吕宋烟”。中国烟民最初品尝时沿袭了南美土著人的吸食方法,把烟草放入瓦盆中点燃,将打通关节的竹管插入盆中吸其烟气。这些说法,并非没有依据,但时间存疑。
综上,中国人接触雪茄的历史以《露书》为标志,大致可上溯至1611年之前,远远早于19世纪初,比1895年吴甲山、郑馥泉等开启的中国雪茄起点更是早了280多年。
吕宋烟与雪茄
上文谈到的“吕宋烟”,又是怎么回事呢?
吕宋烟是中国人的叫法,最初泛指烟叶和雪茄,清末民初则多指雪茄。
中国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编纂的《汉语大词典》释义:“吕宋烟,雪茄烟之别称,因菲律宾吕宋岛所产较为有名,故有此称。”这本词典古今兼收,源流并重,集古今汉语词汇之大成,仅参与编写的语言文字专家就有数百位。深受读者欢迎的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不断修订再版,对“吕宋烟”词条,也一直沿用此说。
清末,“雪茄”这个名称已经使用,但“吕宋烟”的叫法依旧流行,与“雪茄”并用,在清末至民国年间的书籍中经常出现。比如郑观应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编成的《盛世危言》“税则”中记载:“凡进口之吕宋烟、洋酒,只充伙食,概不纳税。”
在现代作家的笔下,“吕宋烟”也经常出现在字里行间。比如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员蒋光慈1927年发表的中篇小说《短裤党》中写道:“章奇先生躺在细软的沙发上,脸朝着天花板,左手拿着吕宋烟慢慢地吸。”老舍先生长篇小说《二马》中也有描述:“伊牧师拿着那根吕宋烟,始终没点。”这些名为吕宋烟的雪茄,并非特指吕宋所产雪茄,更多时候应该是雪茄的泛称。
中国雪茄的诞生
中国雪茄,指中国人在中国制造的雪茄。先有外国雪茄培育出的中国雪茄市场,然后才有中国人创办的雪茄作坊、工厂。
1895年,四川省中江县烟商吴甲山、游福兴合伙创建了一个手工雪茄作坊,被认为是中国雪茄的肇始。同年10月,郑馥泉、杨星门、杜杰卿等广东商人在上海英租界三马路口组建以销售雪茄为主的永泰栈,该栈在菲律宾设有泰记烟厂。
民国初期,广东、上海等地吸食雪茄的人增多,雪茄生产获得较快发展。广州及附近兴办的大小雪茄烟厂达100多家,上海也有福记、万利、永通、吕宋、南方、华利、老裕泰、上林等20余家。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外国资本加大对华市场投入,国产雪茄企业受到挤压,陆续转行或被淘汰。
上世纪20年代,国民政府开征雪茄烟税。由于成本加重,外商雪茄烟厂纷纷停业,民族雪茄烟厂有了新的发展,仅在上海就增至19家,从业者800余人。浙江桐乡和宜山、云南昆明、广西柳州等地也有雪茄生产。上世纪30年代初,中国雪茄制造业呈蓬勃发展之势,广西、湖南、贵州、陕西、云南等地陆续建成雪茄工厂。
抗日战争胜利后,大量进口雪茄向中国倾销,不少民族雪茄烟厂倒闭,上海、广东、浙江、云南、四川、山东等地有少量工厂维持生产。
廉心清风 筑未来沐黔烟 贵州烟草商业廉洁文化建设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