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江西武宁县罗溪乡蜿蜒曲折的盘山公路上,一辆印着“星火服务”字样的白色面包车正在雨雾中缓缓前行。武宁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送货员余张伟紧握方向盘,目光不时扫向副驾驶座上放着的一张泛黄的地图,上面密密麻麻地画着红、蓝等颜色的记号。
车窗外,早春的赣北山区雾气氤氲,车轮碾过湿漉漉的柏油路面,留下蜿蜒的水痕,如同这位40岁的送货员在武宁的山水间写就的温情诗行。
一张特殊的地图
2018年寒冬,余张伟给石门楼镇孤寡老人王梅梅送烟时,发现老人蜷缩在地上,已失去意识。他二话不说,赶紧将老人送往最近的医院,直到确认王奶奶平安无事才放心离开。一个红色五角星标记,成为余张伟随身携带的地图上第一个记号。自那以后,他的笔记本里不再只有送货地址和零售户电话,更多了对需要帮扶的零售户的牵挂。
7年来,余张伟的地图上陆续标注了217个特殊符号:蓝色圆圈代表需要定期探望的独居老人,红色三角号标记着行动不便的残疾零售户,绿色波浪线划出的是雨季易塌方的危险路段,黄色代表村民有自产自销农副产品需要他返程时捎带。每个符号背后,都有一段温暖的故事。后来,余张伟的地图被辖区零售户们称为“爱心地图”。
2024年秋天,余张伟在清江乡送货时,发现零售户赵田的店铺连续三天都没开门。他辗转联系到赵田的儿子,才知道老人突发脑梗住院了,所幸抢救及时,没有生命危险。余张伟随即在地图上画了一个蓝色圆圈,在以后送货时,总是主动帮赵大爷打扫卫生、整理货架。
无声的坚守
2024年夏天,有段时间持续下暴雨。一天,余张伟前往船滩镇送货,途经白沙村时,发现山体滑坡阻断了道路,送货车无法继续前行。担心影响零售户经营,他当即拿出随车携带的扁担,分批次挑起15户零售户订购的卷烟,踩着没过脚踝的泥浆徒步3公里,把卷烟送到零售户店里。
当他浑身湿透地出现在零售户周义园店里时,周义园望着烟盒上完好无损的防潮膜红了眼眶:“这烟不送也没关系,怎么下这么大雨还送货?赶紧进来休息休息!”余张伟笑着摆摆手,转身钻进雨幕中。那天,他直到深夜才返程。
在横路乡政府驻地,90后店主陈雄总能看到余张伟帮隔壁包子铺张大爷搬面粉。有一次,他忍不住问:“小余哥,你怎么总是无偿帮人干活?”余张伟擦了擦头上的汗水说:“张大爷年纪大了,能帮一把就帮一把。”这句话在陈雄心里种下一颗公益的种子。如今,陈雄的店里也备着雨伞和急救包,他说:“小余哥教会我,做生意不能光算经济账,还得算良心账、道德账。”
来自春天的送货车
在余张伟的车上,能看到更立体的“雷锋轨迹”:后备箱常年备着两把铁锹,雨季填坑、雪天铲雪;副驾驶座位下藏着工具箱,路过抛锚车辆总要停下帮忙;下雪时,在翻山送货时,用车上的旧纸箱帮一些货车爬坡过坎。12年间,32万公里的里程表汇聚了余张伟近千个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暖心时刻。
杨洲乡零售户刘秀兰记得余张伟连续3年帮忙代购降压药。有一次大雪封山,余张伟硬是徒步5公里把药送到,裤腿上结满冰碴,他却笑着说:“吃药不能等,我多走走路还能锻炼身体。”
上汤乡的留守儿童知道“余叔叔”的包里永远装着作业本和铅笔。一个孩子在作文里写道:“余叔叔的车子会变魔术,每次来都带着春天的味道。”
撒播爱的火种
今年元宵节,余张伟照例来到澧溪镇养老院。当他将特意软化的芝麻糖分给老人们时,85岁的徐大爷突然握住他的手说:“小余啊,你比我亲儿子来得还勤。”窗外的山茶花含苞待放,老人们布满皱纹的笑脸,让余张伟再次感受到坚守的价值。澧溪镇养老院院长透露,余张伟不仅常来送物资,还悄悄给养老院装了防滑扶手,那些用旧轮胎改造的扶手,至今温暖着老人们的手掌。
余张伟的善意产生了“裂变效应”。去年冬天,余张伟发起“暖冬行动”,30多位零售户自发加入,为山区老人捐赠棉被、衣物。船滩镇残疾零售户老周用帮扶款开起小卖部后,坚持在门口设置“爱心歇脚点”。他说:“余师傅说,人活着就得像柴火,自己暖了,也要给别人添些热乎气。”
如今,余张伟的那张地图已被武宁县局(分公司)扫描成电子档案,并衍生出“爱心配送”志愿服务项目。但余张伟依然随身带着纸质的地图。泛黄的纸页上,最新的一笔是用绿色荧光笔标注的朱家山路段——那里新搬来一位老人,门口台阶需加装护栏。
夜色渐浓,送货车驶过武宁大桥。远处农家炊烟袅袅升起,与山间的云雾缠绵交织。余张伟打开车灯,光束刺破暮色,照亮前方的山路。
280平方公里的配送区域里,这道流动的风景线,把雷锋精神的火种播撒在经过的每个角落。而在武宁零售户心里,那辆风雨无阻的白色配送车,早已成为“雷锋精神”最生动的注脚。
笃行致远 2024中国烟草行业发展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