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含有烟草内容,未成年人谢绝访问

烟业智汇

零售户在线

微薰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社会责任 > 正文

“归雁”变“头雁” 领航致富路

——陕西汉中西乡堰口镇王发贵的归乡创业之路
2022年11月28日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周末 作者:法治日报·法治周末
A+ A

null

图为王发贵在烟苗大棚里种植的带料香菇。

生于斯,长于斯。50岁的王发贵对于陕西省汉中市西乡县堰口镇湾对坡这片故土的山水有着特别的情感。

一年前,长期在外务工的他,收拾行囊回到了家乡。

“看过了外面的世界,还是觉得家乡是最让人安定的地方。”当他跑遍了大半个中国,在外打拼久了,更怀念家乡的好山好水。“受疫情影响,外面的钱,越来越不好挣了。现如今国家政策好啊,乡村振兴掀起了热潮,我看到了回乡发展的大好前景!”去年他了解到家乡近年来的发展,更加坚定了回乡的信念。

“春风”吹来好政策

今年年初,来自西乡县烟草专卖局的帮扶干部、湾对坡村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马静得知村民王发贵已返回家乡,并有产业发展的意愿后,第一时间上门协助他规划产业发展之路:“我建议你以烤烟种植为主产业,咱们村是烤烟种植千亩村,烤烟年产值500万元以上,户均收入10万元以上,而且烤烟实行计划种植收购,市场风险很小,收入比较稳定,还有各项生产扶持政策。另外,在种植烤烟的同时,还可以发展香菇、养殖等其他产业实现多元增收。”

“那没技术、没烤房怎么办?”王发贵提出了心中的疑问。

对于这些疑问,当马静耐心解答后,王发贵说:“好的,如果有你们支持,我对在家发展就有信心。”

随后,根据西乡县烟草专卖局的相关政策,王发贵的烤炉及贷款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

说干就干,20亩烟草种子很快被播散到了地里,烟叶烘烤房也拔地而起。同时,马静还协调村上烤烟育苗大棚在闲置期,作为王发贵3万余袋带料香菇的临时种植场地。另外,还指导王发贵养殖仔猪40余头。

于是,王发贵返乡后的产业之路就此开始。

春去秋来,王发贵和家人在烤烟种植方面精心呵护,认真学习西乡县烟草专卖局包片技术员指导的种植技术。

同时,为了提高带料香菇采摘质量,王发贵凌晨3点就起床去大棚采摘;每天喂食生猪仔8次以上,在夜间还进行2次投料,保证仔猪健康生长。

这一年,忙忙碌碌,但王发贵深知,只有勤劳的双手才会开出“幸福”之花。

勤劳衔泥筑“丰巢”

深秋时节,弯对坡茂密的天然植被在金秋的装扮下,褪去了翠绿的外衣,披上了红红的新装。现在的湾对坡,人来人往,已经成了城市周边游的火爆景点。

王发贵的院坝里,也是一片火热的景象。眼下正是烟叶烘烤阶段,王发贵和雇工们正抓紧时间对烟叶进行分级、装车、送去烘烤炉烘烤。

马静和技术员也前来帮忙。

“老王,看你乐呵呵的样子,这次返乡决定没错吧!”马静说。

“可不是嘛,多亏你们的动员和技术指导。这不,刚收完烤烟变了现,纯收入6万多元,香菇经销商等会儿也要来上门收货,生猪仔过两天也有人要来‘认领’了!”老王笑呵呵地说。

就这样,经过辛苦付出,王发贵这样的“归巢之燕”也变成了村里的“领头雁”。看着收益不断增加,王发贵对自己在村里的发展也更加上心。“明年我还要扩大烟叶种植面积,利用村上土地复耕的项目,带领更多的人加入产业发展致富快车道。”

近年来,在帮扶单位驻村工作队和镇村干部共同努力下,西乡县堰口镇湾对坡村充分发挥产业发展带动优势,坚持用烤烟“金色产业”引领、多元种养业协同增收,赋能乡村振兴。

相信不久的将来,像王发贵这样的“归燕”会越来越多,依靠他们勤劳的双手,在美丽的家乡绘就“乡村美丽、产业振兴、人民幸福”的新画卷。

热文榜

更多

视频

更多

专题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