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信阳光山县南向店乡董湾村,代大清家的纯手工豆制品在十里八乡都小有名气。
每天凌晨四五点,当大多数人还在沉睡的时候,代大清夫妇俩就开始忙活起来了。浸泡、打浆、烧浆、过滤、点豆腐、压豆腐……一道道繁琐的工序下来,一大块白白嫩嫩的豆腐逐渐成型,浓浓的豆腐香也弥漫开来。
还没来得及缓口气,外面的天就亮了。循着香味,买豆腐的人就陆陆续续赶来了。
代大清原是光山县南向店乡王母观山脚下的一名贫困户,作为土里刨食的山里人,养三个孩子实属不易,再加上他自己身患疾病,干不了重活,经济困难程度可想而知。多年来,生活的重担压得他喘不过气,脸上常年笼罩着一层愁云。
2016年被认定为贫困户后,在光山县烟草局的帮扶下,代大清逐渐找到了致富门路,灰暗的生活照进了一丝亮光。其中这致富秘诀就是卖豆腐。
“我身体不好,出去打工不好找活,只能指望地里那点收入。孩子多,吃喝上学都要花钱,日子过的紧紧巴巴。说实话,前些年对生活真没啥希望,觉得一辈子就这了……”
“有一次,烟草局的帮扶人和我好好聊了聊,开导我说,只要有信心,踏实肯干,在家也一样能挣钱。干啥呢?磨豆腐!”
这个建议让代大清有点心动,技术他会,但资金和销路却是难题。
为了打消代大清的顾虑,光山县烟草局帮扶人跑前跑后争取政策补助,改造废弃的两间小屋,购置磨豆腐的设备,豆腐坊开起来了,代大清在感动之余,也坚定了好好干活脱贫致富的信心。
代大清家的豆腐坊。图为代大清妻子陈梅
代大清的纯手工豆腐坊是村里独一份,又因他热心厚道,做的豆腐斤两足、味道正,所以生意红火、口碑好。为了帮代大清的豆腐拓宽销路、增加收入,县烟草局帮扶人发动亲朋好友、领导同事,以购代帮、以买代捐,和代大清的豆腐坊建立了长期合作的买卖关系。
生意好了,赚到钱了,夫妻二人干劲更足了。豆腐坊的品类不断增加,干豆皮、湿豆筋、水豆腐、豆腐卷……豆腐坊里越来越忙,线上线下的订单越来越多。
“每天我们都要做50来斤豆子,刨开成本,一天可以有100来块的纯收入。”代大清自豪地说,“春节那几天,我们做了500多斤豆子,一天能净赚1000多元呢。”
随着乡村振兴的纵深推进,水泥路修到了家门口,加上豆腐坊位于旅游景点王母观附近,生意越来越好。累是累,苦是苦,但在代大清夫妇俩看来,只要日子越过越好,所有的苦累都是值得的。
如今,代大清夫妇用卖豆腐的钱还养起了龙虾,开起了食杂店。老两口在家忙活,几个孩子在外上学的上学,工作的工作,日子有了希望、有了盼头,代大清一改往日的满面愁容,心底也亮堂起来。
图为:帮扶责任人和代大清夫妇在沟通交流
深秋的清晨,稀疏的星星还挂在天上,代大清又在豆腐坊忙活起来,伴着忙碌的身影,是缕缕豆腐的清香。
廉心清风 筑未来沐黔烟 贵州烟草商业廉洁文化建设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