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含有烟草内容,未成年人谢绝访问

烟业智汇

零售户在线

微薰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社会责任 > 正文

星光火种 云南好人 那些关于生命、未来、守护与奉献的故事

2022年01月28日 来源:云南日报 作者:赵航
A+ A

2021“云南好人”颁奖典礼现场

新年好人好愿

2021年底,“云南好人”评选活动举办颁奖典礼。

这是一场隆重的典礼。说其隆重,不是说舞台有多大,嘉宾有多少人,而是在于传递了人间至善,传递了光与火。

其隆重,在于观众眼中闪烁的泪光。

10组2021“云南好人”代表,守护着人间最为珍贵的东西,比如生命和花朵、他人的健康以及社会的未来。

他们的付出和奉献,不计回报。

他们以个体的身份,组成了民族的骨与魂。

庆典的隆重,在于让观众看到了时间、民族、一代代人。

回顾过往,红云红河集团支持“云南好人”的评选已有16年了。

坚持支持公益事业,坚持做好产品,是一个优秀企业所必须的素养。

而能否坚持这样的坚持,则体现了企业所倡导的价值。

红云红河集团或许就在坚持这样的坚持,坚持公益,坚持产品。

坚持公益不应为名,企业要以产品说话。

历久弥坚的,总会触动人心。

就像“云南好人”的光与火,不会消散。因为漫天星光、火种相传。

传百年,传永久。

2021年岁末,由云南中烟红云红河集团全程支持的“云南好人”评选活动举办颁奖典礼,为10组“云南好人”代表颁奖。

“云南好人”的故事,关乎生命和未来,他们满怀希望,也为人们带去希望。

每个人都有希望,特别是岁末年初,人们喜欢将这种希望称为新年愿望。

近日,笔者再次回访这些“云南好人”,听听他们的愿望。

多数时候,这些愿望听起来与他们自身无关,似乎也没那么远大。可他们的故事,让愿望充满魅力,这也是“云南好人”的魅力所在。

芸芸众生中的“云南好人”,是一个个普通人,但他们的抉择、坚持、智慧和不计回报,如星如火,闪耀着、温暖着、感动着众人。

“小桔灯”志愿服务队

少年的未来

元阳县新街镇中心小学教师马素英有两个愿望,其中一个是非常紧要、急待解决的。

最近,她收到信息,当地一名大一女生和没有血缘关系的婆婆生活在一起,家庭困难有可能导致女生辍学。马素英要为这名女生想办法。

除了本职工作,她一直致力于帮扶当地家庭困难的学生。

帮扶的事,最早开始于2007年。那年,马素英遇到了从上海到元阳的支教志愿者王萌萌。大城市的女孩来到大山里,不辞辛苦,这打动了马素英。她觉得自己也能做些事情,便加入其中。

马素英知道,因为经济情况欠佳,当地学生的生活条件不比城里,但走访下来,实际情况还是让她深受触动。比如,一些学生的书包是用废旧的编织袋缝制而成,有些孩子甚至没鞋穿。

那几年,她几乎走遍了当地的每个村寨,并且与王萌萌一道开始了“一对一物资资助加情感关怀”的公益助学模式,马素英负责在云南寻找需要被资助的学生,王萌萌负责在全国各地寻找资助人。

14年来,她们已经帮助了500多个孩子。作为教育扶贫的民间力量,马素英获得了2021年度“云南好人”称号。

如今,马素英的丈夫、女儿也都加入到这项事业中来。女儿远在上海工作,也会通过拍摄微电影等方式帮扶家庭困难学生。

马素英的另一个愿望,是希望女儿能早日回家看看。因为疫情,女儿已经三年没回家了。

无论是影视作品,还是现实生活,那些致力于让人受教育而作出努力的,总能打动人心。因为,教育是希望和未来。

同为教育工作者的韩吉芬,是石林彝族自治县第一中学教师,也是2021年度“云南好人”代表。她的愿望是希望自己的学生心理健康、学习快乐,实现他们的大学梦。

从事教育工作30多年,韩吉芬每个周末、每个假期都陪着学生,除了抓学习,还要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他们的生活起居上。

在韩吉芬的办公室里,放着许多给学生准备的药,有消食的、治拉肚子的,以及治疗失眠和感冒的。她甚至还泡了药酒,准备给不小心受伤的学生用。

为此,学生们称韩吉芬为“韩妈”。

韩吉芬的抽屉里有很多信封,信封上有的写着一、二、三等奖,也有的写着进步奖。这些是为家庭困难的孩子准备的。其中的进步奖,是特意为家庭困难、成绩又不怎么好的学生准备的。

“(用这种方式)是不想帮了孩子又伤了孩子。”韩吉芬说。

韩吉芬对学生的投入是全身心的。特别是2020年假期,正值疫情,一部分学生家里没有网络,上不了网课;还有一部分学生,父母在外打工,没人照顾日常生活。面对这样的情况,韩吉芬决定把学生们接到学校,因为这里更安全。

让她感动的是,学生们回来了,任课教师也回到了学校,为学生辅导功课。一些家长还带来了柴火和食材,自发帮着学生做饭。最令韩吉芬欣慰的是,正是这些学生,取得了石林一中有史以来最好的高考成绩。

对于即将来临的春节,韩吉芬打算像往常一样,和学生们一起过。到时候,她的儿子也会来到学校。韩吉芬的儿子正在北京读研究生,每次回来,他都会给学生们辅导功课。

这些,都让韩吉芬倍感快乐。“看到孩子们不在家里睡大觉,不看电视不玩手机,而是捧着书本在学校,我就很幸福。”

49530688711691451.jpg

马素英(左)韩吉芬 杨永高 东方航空云南有限公司运营控制部、地面服务部团队 余泽英 南溪管护站护林队 冯丽芳 梁世松 张玉鑫 本版图片均为供图

生命的延续

颁奖典礼上,杨永高显得有些拘谨,他走路的样子不太协调,站着的时候,重心放在左脚上,眼睛总是喜欢看向舞台的地面,双手的手指上有污渍,那是常年从事体力劳动所留下的、洗不掉的痕迹。

杨永高是昆明市东川区大山里的农民,是2021年“云南好人”代表。这个拙朴的汉子,曾用行为诠释生命的珍贵。

2021年8月4日,在昆明甘美医院,一名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9岁女孩完成了心脏移植手术。心脏的捐赠者是同样9岁的女孩小雨,她是杨永高的小女儿,因为一场意外不幸离世。

杨永高是在抢救小雨的医院里,听到了“器官捐献”这个词。医生告诉杨永高,器官捐献,意味着生命的延续。

杨永高和妻子想了一整晚,在和儿子商量后,决定捐献小雨的器官。杨永高和医生说:“只要有用得上的(器官),都可以捐献出去。”这包括小雨的一个肝脏、两个肾脏、一对角膜和一个心脏。

“虽然她走了,但能救几个人,我就让她去救几个人。这样的话,别人的孩子还能活下来。”杨永高说。

2022年,杨永高的愿望是找一份工作。杨家在山上有3亩地,种着玉米和红薯,山路难走,无法浇灌,只能靠天吃饭。

出去找工作,有两个问题。一是放心不下妻子,或许是因为心理压力大,妻子遇到急事便会手脚抽筋;另一个是自己的身体,他患有慢性支气管炎,再加上此前有只脚受了伤,背四五十斤东西的时候,后脚跟便落不了地,去附近矿山企业找工作,往往过不了体检这关。

不过,只要家里能走得开,杨永高就要出去,哪怕是打零工,也要担起照顾家庭的责任。

朴实,是杨永高在颁奖台留给大家的印象。他看起来平凡,那种在人群中甚至不会给人留下任何印象的平凡。可是,一些非凡而艰难的决定,往往是这些平凡人的抉择。

2021年6月8日,东方航空云南有限公司收到了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肝脏外科医生朱建军的一封感谢信。

朱医生在感谢信中说,6月7日,他在昆明获取一位去世公民的肝脏时,由于手术复杂程度超出预期,手术时间有所延长。等他们一行带着器官火速赶到机场时,飞机已临近起飞时间,如果换乘后续航班,器官保存时间就要延长三四个小时,有可能导致移植失败。联系航空公司后,保障人员立即表示,航班会等他们登机。

正因为这样一个“等”的决定和各方努力,最终,航班提前到达目的地,让上海的一名2岁儿童得到了很好的治疗。为此,东方航空云南有限公司运营控制部、地面服务部获得2021“云南好人”称号。

时间对于生命,有时以短为佳,有时以长为宜。

26年,对于余泽英来说,说长也长。她是德钦县霞若傈僳族乡施坝村的乡村医生。毕业后,她便担负起了村里卫生室的工作,既当医生又是护士。最多的时候,余泽英负责的卫生室一天接诊了114人。

1995年她刚到施坝村时,这里条件很差,路也难走。从卫生室到乡镇卫生院,要走半天时间。这段路程,余泽英每周走一次,身上的背篓里,有1斤重的输液瓶5瓶,以及5斤粮食、1斤黄油和一点盐巴。

除了当村医,余泽英还要承担宣传健康扶贫政策、疫情防控知识的职责。有一次,一名村民没有拿到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减免费用,余泽英自己掏钱坐飞机到昆明,帮村民取回了1万元钱。她当时没考虑钱的事,只是因为“(政策)我宣传出去了,说话要算话”。

施坝村302户人家的情况,余泽英了如指掌,谁家要生孩子,谁家老人有病,她都熟记于心。村民们来看完病,在余医生家吃住也是常事。

26年,对于余泽英来说,说短也短。23年前的大年初二,施坝村还没有通村公路,山上有个产妇难产,已经疼了两天两夜。家属找到余泽英,她马上动身,背着出生4个月不到的儿子,爬山走到了村民家。余泽英在村民家用了12小时,终于把婴儿平安接生下来。

今年,她曾经接生的这个女婴要结婚了,请余医生一定要参加她的婚礼,因为在她生命中,母亲排第一,余医生排第二。

村民们都平平安安的,是余泽英的愿望。春节临近,她已经通过微信群给16个村民小组发了信息,叮嘱大家过年注意安全,她还留了电话,嘱咐大家有大病或者紧急情况打给她。

守护的意义

余泽英在施坝村工作了26年,守护了26年。在2021年“云南好人”的代表中,也有很多关于守护的故事。无论是守护一个人,还是守一片土地,甚至守护地球,都有其独特的精神价值。

云南大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河口管护分局南溪管护站的护林员们,也是2021“云南好人”代表,“云南好人”评审组给他们起了个浪漫的名字——马鹿和地球。

马鹿,是护林员赵仁平的绰号,因为他跑得快;地球,则是护林员赵贵香的绰号,从5岁开始,人们便这么叫他。

大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屏边、河口、蒙自、个旧4个县市。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水热土壤条件,大围山是中国乃至世界进行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的关键地区,其中河口南溪是珍稀濒危植物分布最为集中的一个管护片区。

南溪管护站有16名护林员,多是当地村民,他们巡护山林超过83000亩,平均一个人要巡护5000多亩大山。工作中,除了巡查林火隐患、农地侵占,他们还得时时留意和记录珍稀濒危植物各自生长在哪里、种群数量有多少、什么时候开花结果等,以备科研人员需要时,在茫茫山间找到这株植物。

护林员熟悉大自然的风和雨,清楚花开的时间,记得种子萌发的时刻,他们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基层的第一线。

作为一名蕨类植物研究的学者,云南大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河口管护分局局长张贵良说,如果没有护林员作为“眼睛”,科研工作者独自进入原始森林,人身安全将面临威胁。此外,要找到所研究的植物,会花费很长时间,甚至可能花了时间也找不到。

2022年,张贵良的愿望是能做好对当地老百姓的宣传工作,包括相关法律法规和各种知识的普及。这项工作很难做,要挨家挨户进行,以求得当地百姓的理解与配合。

2009年就已成为护林员的赵仁平说,他不懂得长篇大论,但他知道,天星蕨很稀少,保护不好就面临灭绝,保护好了就会有老师、学生来研究。这代人研究不完,下代人还能研究。

“人总是一代比一代聪明嘛!”赵仁平说,护林员这项工作,不是为自己做,而是为子孙后代做。

马鹿和地球,为下一代人守护着大自然,2021“云南好人”代表之一的冯丽芳,则守护着一位老人。这样的守护,同样散发光芒。

2022年,冯丽芳的愿望是照顾好张妈妈。

冯丽芳在昆明市官渡区和平北路77号以替人做针线活为生。这几天,她忙着为即将到来的春节做准备。因为春节当天,她准备带着80多岁的母亲去张妈妈家一起过年。张妈妈今年90多岁,是昆明和平路社区的一位孤寡老人。

3年多以前,社区主任请冯丽芳去张妈妈家做窗帘。见老人可怜,冯丽芳便想照顾她,两人的缘分就此开始。

在外人看来,两人的相处方式与母女别无二致,冯丽芳帮老人剪指甲、洗头发、洗澡,照顾老人的起居饮食。平时,张妈妈也喜欢坐在冯丽芳的缝纫机旁陪着她。

将老人照顾好,需要花费很大精力,最难的是张妈妈病危时,冯丽芳需要在各种单据上签字。这让她很有压力,也很担心老人的身体健康。

即便如此,冯丽芳与张妈妈的故事仍在继续。这种人与人之间无功利的情感、扶持与付出,或许可称得上是人间至暖。但在冯丽芳看来,这只是平凡人做的平凡事,她在帮助别人的同时,自己也得到了慰藉。

奉献的价值

梁世松今年想做一些“大事”,他觉得,自己做的事情还是太“小”了。他说的,是在好人好事方面。

梁世松来自四川,17岁左右来昆明,在斗南经营面馆已有7年。面馆最特别的就是门口贴着的“免费早点”告示。告示的大致内容是,有困难可以免费吃早点,80岁以上的老人,每碗只收5元。

如果是附近的农民工兄弟来吃饭,梁世松还会偷偷给他们“加量”。比如,大碗红油抄手本来有20个,他会加上五六个,保证这些在外务工的人吃饱。而且对于此事,他从不说破。

这些就是梁世松口中的小事。开小餐馆的关键,就是精打细算。但梁世松说:“该算的算,不该算的不能算,不是所有人的钱都要赚。”他觉得,直接在店门口贴上告示,可以避免付不出钱的尴尬,简单直接。而给80岁以上老人的优惠,则是源于他的感恩。

梁世松说,刚来昆明开店时,一些老人很照顾他,会坐着公交车将一大箱一大箱的萝卜、白菜送来,然后又坐着公交车回去,只因梁世松开店需要这些食材。在昆明站稳脚跟后,他便想着要回报。

他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更多人知道,如果有能力,应当帮助有需要的人。他心心念念的,就是能加入一个做好事的组织,干点“大事”。

如果按照梁世松的标准,2021“云南好人”代表张玉鑫,做的就是“大事”。

出生于1995年的张玉鑫是一名外卖小哥,也是蓝天救援队的一员。做外卖小哥,是因为这份工作时间自由,可以随时参与救援任务。

2021年,因为意外受伤,张玉鑫做了手术在老家养伤。河南遭遇“7·20”暴雨,术后80多天的张玉鑫向昆明队请示并获得同意后,便跟随老家的长治蓝天救援队奔赴河南。

张玉鑫参加蓝天救援队,一开始家人不理解,因为不但没钱拿,有时候还要“贴钱”。张玉鑫的理由是喜欢。他说,人总要做一件和钱不打交道的事情。

在河南的11天里,张玉鑫至少转战了六地,面临各种各样的危险。张玉鑫说,做救援工作是有风险的,救援人员有可能“回不来”,但他已做好了这样的准备。

2022年,张玉鑫的愿望是平安,大家都平平安安。在任何年代,如张玉鑫这样不计回报的付出,都可以称之为奉献。

安宁市小桔灯志愿服务队也是因为奉献,成为2021“云南好人”代表。队长陈保兰是家电销售人员,2015年11月10日,她创建了小桔灯志愿服务队。开始,整个队伍只有她一人,2017年后,队伍慢慢壮大,如今已有333人。

小桔灯志愿服务队所做的,包括爱心助学、扶贫帮困、节日慰问、人居环境改造等。农忙季节帮助有困难的农民抢种、抢收,是他们的服务亮点。

据陈保兰讲,服务队的队员有保安、环卫工、客房服务员等。有的人虽然从小在城里长大,但干农活时都任劳任怨。

陈保兰统计,从2015年到2019年,小桔灯志愿服务队共开展志愿活动300多场、环保活动368场,关爱留守儿童360人,慰问困难群体580户,帮助重大疾病患者48人。

这是一个不小的数字,小桔灯志愿服务队并没有资金来源,大家做公益,吃饭、坐车、喝水等费用全是AA制。节日慰问的物资,也均来自队员。

对于需要帮助的人,付之以个人的时间、金钱、爱,甚至生命,不求回报,这便是人间光与热。那些发光发热的,传递、守护光和热的人,则为“云南好人”,是云南力量。

热文榜

更多

视频

更多

专题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