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云南省牟定县政府及烟草部门大力支农、惠农、促农增收,积极探索“烤烟+大粒蚕豆”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助力乡村振兴。
“烤烟+蚕豆”鼓起烟农“钱袋子”
家住牟定县共和镇余新村委会的李光虎,从2004年开始种植烤烟,至今已有17年了。2014年以前,每当烟季结束后,他都会尝试种植烟后农作物。
刚开始那几年,李光虎种过小麦、油菜等,但结果都一样,费工费时不说,还没什么收入,后来他干脆把土地闲置了。直到2014年,牟定县政府联合烟草部门,引进了大粒蚕豆种植,他也开启了增收的新渠道,种植第一年就收入了3万多元。
尝到甜头的李光虎也逐年增加种烟面积,从原来的10多亩增加到如今的80多亩,大春种烤烟,小春种蚕豆,忙得不亦乐乎。
“烤烟种植再加上大粒蚕豆种植,剔除所有成本开支,2020年赚了20来万。”李光虎说,如今,他家里买了小轿车,盖起了洋房,还准备到城里买房子,日子越来越有奔头。
有了门路,还得有销路。为了让农户们的大粒蚕豆种得出来,卖得出去,当地政府和烟草部门携手多方调研,邀请了浙江省的大粒蚕豆种植专家,带领当地种植户直接对接上海批发市场,牟定的大粒蚕豆因软而甜的独特口感受到了江浙沪地区消费者的喜爱,还与上海某蔬菜批发市场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不仅是李光虎,在牟定县,发展大粒蚕豆种植的农户有56户,种植面积也达到了1.1万亩,越来越多的农户通过产业融合,渐渐鼓起了“钱袋子”。
“老把式”转型“新能手”
牟定县当地的农民,很多都是种烟的“老把式”产业融合的发展模式,大家又掌握了新技能,成为了大粒蚕豆种植的“新能手”。
王自华是牟定县天台村村民,从2016年开始试种大粒蚕豆。“一开始,我只敢种植20来亩,因为管理跟不上,第一年产量不太理想。”王自华暗自下了决心,别人能种好,他也一定能行。
2017年,他干脆把自己承包的70亩烟田全部在烟后种上了大粒蚕豆,从播种环节开始就严格把关,白天在田里查看长势,晚上到有经验的种植户家里学技术,平常拿着牟定县政府及烟草部门制定的烟后蚕豆种植标准当教科书。
有付出就会有收获,通过努力,王自华如愿以偿,蚕豆的产量终于上来了。到2020年,王自华把种植面积由之前的几十亩扩大到了400多亩,把原先的“小打小闹”变成了如今的“家庭农场”。经过这一番学习和努力,王自华转型成为了村里大粒蚕豆种植的“新能手”。
新模式开启就业“新路子”
自从发展大粒蚕豆种植,不仅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还为无法外出打工的青壮年在家门口找到了就业的“新路子”,牟定县代冲村委会的刘文华就是其中一个。
刘文华原本常年在外务工,2020年因疫情影响无法外出,在家一呆就是几个月,之前全家的开销全靠刘文华在外务工的收入,眼看着孩子上学,老人看病及家里的日常开支都没有了来源,刘文华着急了。于是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开始学种大粒蚕豆,一边学技术,一边勤管理,一年下来,基本维持了一家人的生计。
“要是没有种蚕豆这条路,估计现在的我失业不说,孩子的学费都要去借钱了。”刘文华感慨地说。
据了解,牟定县自2014年引进大粒蚕豆种植技术以来,越来越多像刘文华这样无法外出务工的村民,慢慢开始在家门口学习大粒蚕豆种植,越来越多的村民,也在家门口找到了就业的门路。
不仅如此,即便村民没有亲自种植,但在像王自华一样的“新能手”的帮助下,村里一部分人也因为“蚕豆”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岗位。
今年61岁的刘元存,是牟定县天台村委会天皇庙村的村民,到现在已经在王自华的“家庭农场”务工6年多,从烤烟种植、采烤、分选,再到大粒蚕豆育种、疏花、施肥……样样精通。
“我上了年纪,家里没有地,也出不了远门,每年都跟着王自华管理烤烟,收烟后又帮忙管理蚕豆,一年的收入也不比出门打工差。”刘元存说。
由于大粒蚕豆种植发展势头越来越好,近几年,牟定县共和镇的合作社也成了大粒蚕豆计件打包、装车的集中场地,合作社出纳候春秀说:“今年,长期租用我们合作社场地的就有5家种植户,我白天在合作社上班,晚上下班就帮他们打打零工,一天可以多赚100块钱呢。”
“牟定县自推广‘烤烟+大粒蚕豆’产业组合以来,烟后蚕豆种植从2014年的2400亩发展到现在的1.1万亩,每亩产量均在1吨以上,按照市场批发价每公斤6-8元计算,每亩地的经济产出可达8000元,农民增收很可观。”牟定县农业局办公室主任杨勇介绍说。
牟定县“烤烟+蚕豆”的模式,不仅让当地烟农富了起来,还让乡村振兴越来越有盼头了。
廉心清风 筑未来沐黔烟 贵州烟草商业廉洁文化建设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