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是施展才华的大舞台,也是成长成才的“练兵场”。
在河南省渑池县天池镇,一辆沾满泥土的私家车经常停靠在烟地边、驶进植烟村,服务着乡村产业经济发展。这辆私家车是刘中强的,每月耗掉两箱半汽油,行驶里程近2000公里。
刘中强(左)指导烟农开展生产工作
刘中强是渑池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笃忠烟叶工作站站长。2022年在受自然灾害影响下,该站收购量完成任务的96.16%,上等烟比例75.82%,户均收入13.39万元,分别高出全县平均水平10.58、1.71个百分点和4.14万元,当年该站被评为全市优秀烟叶工作站。
让烟农吃上“技术饭”端稳“致富碗”
“不了解烟叶,不懂生产技术,不会与烟农打交道……咋给烟农搞服务?”2020年7月,一向作风硬朗的刘中强,被组织从专卖稽查队伍调到“三县”交界地天池镇担任天池烟叶工作站站长。
刘中强没有搞过农业生产,太多“不了解、不懂、不会”让他心里打起鼓,却不是“退堂鼓”。
刘中强是名退伍军人,军人的第一天职是服从命令、坚决完成任务:烟田一线、烘烤工场、培训课堂成了他的“练兵场”。
“这块烟叶为啥长得好?”“烟叶烤黄应注意哪些事项?”“这项生产技术起啥作用?”……刘中强跟着烟站老同志、烘烤师一块进烟田、进烤房、进农户跟班学习,一个个“不了解、不懂、不会”的“乱如麻”渐渐变得有了头绪。
“当年,辖区190户烟农,刘站长一户挨着一户上门;800多块烟田一块接着一块跑,165座烤房一个接着一个进,他对烟农、烟田、烟叶烘烤真下了功夫!”天池烟叶工作站一名老同志说,“刘站长经常说,咱们搞农业,就要让烟农掌握技术,让烟农吃上‘技术饭’,才能端稳‘致富碗’。”
像婴儿蹒跚学步一样“一步一步来”,刘中强从生产技术的“听讲者”变成了“宣讲者”。当年,他被渑池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评为优秀烟叶工作站站长。
把烟农当作“自家人”服务“零距离”
2022年,刘中强被调到天池镇笃忠烟叶工作站担任站长。开启了他特有的亲情化服务。
“刘站长,张留军的父亲去世了!”今年4月的一天,接到天池镇杜村沟村烟农张栓青的电话,刘中强心头一紧:这事关紧,便走上通往杜村沟的路。
张留军是名职业烟农,种烟规模常年稳定在200亩左右。在今年春耕大忙时节,张留军的父亲先住院、后去世,家务缠身让他焦头烂额,刘中强带着烟站人员帮他紧跟节令生产,一点也没耽误。
“父亲住院,他去看望;父亲去世,他来帮忙。我只是一个种烟的老百姓,他却把我当亲人,事事上心。”在张留军眼里,刘中强是他们烟农最信赖、最贴心的人。
“烟站给我们没有一点‘距离’,有啥事一个电话就赶来了,就拿留军父亲去世来说,这事要瞒着刘站长,事后会落‘埋怨’。”去年,得病住院的张栓青说,“万万没想到,刘站长会来医院看我,他不光服务我们种好烟、挣到钱,与烟叶不沾边的事他也当做自己的‘分内’事!”
“把烟农当作‘自家人’,让他们遇事不烦,办事不难!”谁家有个难事烦事,刘中强是最早知道实情、最先一步到场的人。
让产业为乡村振兴增添动力
今年,天池镇新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三个种烟村:西园村125亩,竹峪村和南涧村各80亩。“目前,四个村集体种植烟叶产业村4个,种植规模400亩。”刘中强介绍说。
天池镇几乎是个“纯农业”乡镇,以种植烟叶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源于天池镇杨大池村的试点成功。
“去年村两委从外出务工村民手中流转土地95亩,发展烟叶种植,虽说受自然灾害影响,但在烟站帮助下,创收十几万元。今年烟叶面积增至115亩,另外,又发展红薯、辣椒80亩。”杨大池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曹花军介绍说:“去年烟叶收入中一部分资金用于烟田引水工程建设,一部分资金用于村文化广场建设,往后用于改善杨大池村人居环境的钱有了着落。”
杨大池村的试点成功,让刘中强萌生产业兴村的新想法。
“我做事不拖拉,认准的事,说干就干。”去年冬天,刘中强进村找村干部:拉家常、讲政策、做规划……
“以前想给群众办事,村里没有生钱的来路!好在,刘站长给村集体引了一条创收的路子。”天池镇西园村一名村干部说,烟站全程指导服务,又协调盖了新烤房,现在烤出的烟叶黄澄澄的。
放眼乡村舞台,筑梦“练兵场”。眼下,烟区采烤正忙,刘中强奔波在“赶烤”路上,乡村振兴的幸福实践正在继续推进……
廉心清风 筑未来沐黔烟 贵州烟草商业廉洁文化建设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