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问杨红亮家在哪,家里兄弟姐妹几个?没接受过媒体采访的他悄悄问同事:“记者问这干嘛,写报道要那么细吗?”惹得围观者哄笑。
35岁的杨红亮是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永仁县烟草专卖局派驻到永兴傣族乡迤资村的驻村第一书记。与驻村快两年的他交流,得知在巩固脱贫攻坚接续乡村振兴的进程中,驻村第一书记并不轻松,必须全力当好“领头雁”,推进乡村振兴。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派强用好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强化派出单位联村帮扶。
这个春天,同杨红亮一样,在广大农村地区,驻村第一书记忙碌在田间地头、群众身边,和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在希望的田野上,写下一个个春天的故事。
迤资村的养牛场。人民网记者 程浩摄
产业振兴 让发展路子更宽
杨红亮是主动申请驻村的。
2021年5月,没人动员,他主动申请到迤资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理由很单纯——自己是农村的,想为农村做点事儿。
迤资村192户772人,80%以上的群众是傣族,属少数民族聚居区;位置偏远,距县城68公里,离乡政府所在地40多公里;有脱贫户和监测户113户404人,巩固脱贫攻坚接续乡村振兴的压力大……种种因素表明,去这里干第一书记,担子会很重。
杨红亮不傻,他也没有“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魄力,只是单纯想:“来了,就干点实事。”
咋干?得找到重点,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巩固脱贫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关键,也是杨红亮驻村后着力最多的工作。
村里2020年整合沪滇帮扶资金建了牛场,楚雄州烟草部门出资购买了30多头牛,村里成立合作社负责养殖,卖牛收入归村集体所有,进而带动村里肉牛产业发展。到2021年时,村里准备扩大养殖规模,并利用沪滇帮扶资金再建了一个牛棚。买牛的钱哪来?到任不久的杨红亮向单位求助。单位很支持,向上级部门申报。经楚雄州烟草部门实地走访,30万元资金很快到位。当年11月,20头牛顺利入栏。
“托单位的福,事办成了,脸上有光。”他笑着说。
那干村一角。那干村民小组供图
绿美建设 让乡村更加宜居
建了停车场、修了化粪池……迤资村那干村民小组的变化,村民们看在眼里。
去年,云南省启动绿美云南建设,消息传到迤资村,杨红亮和其他村干部开始谋划。“那干(村民小组)是移民搬迁安置点,基础条件好,要不把这里打造成示范点,带动其他组一起干。”杨红亮的提议一出,大伙一致认同。
问题来了,要打造示范点,没钱怎么办?杨红亮厚着脸皮又找到单位,和之前程序一样,上报、实地走访,楚雄州烟草部门30万元资金很快到位。再加上驻村工作队的1.5万元经费,示范点建设动了起来。
这几年有条件的村子发展乡村旅游,那干村民小组酿酒的农户多,打造示范点时,杨红亮和其他村干部商量,在村口建个大酒缸,立个“酒圣”杜康的铜像,到时游客来了,算是地标。
安装路灯、栏杆,修排洪沟、停车场、化粪池……村里基础设施很快提升不少。如今再到那干村民小组,脱贫攻坚时建的小洋楼与环境相得益彰,茶余饭后,村民活动中心里,常看到活动的村民。
杨红亮在做善朝芬老人工作。受访者供图
排忧解难 当百姓贴心人
在有着113户脱贫户和监测户的村子做第一书记,守住防止返贫的底线是第一要务。驻村后,杨红亮挂钩3户监测户,他常走访,常帮扶,确保挂包对象不返贫。
3户群众里,傣族老人善朝芬和她老伴的情况最特殊。老两口有个儿子,可多年来婆媳关系不好,两家人不来往,更谈不上尽孝。没办法,村里把老两口纳入低保,进行兜底帮扶。
杨红亮到任后,想解开两家人的死结。
他常去老人儿子家,边打扫卫生边讲道理。矛盾积了很多年,道理讲不通,他来“硬”的:“如果不赡养,就走司法程序。”老人儿子有点怕,杨红亮见有机会,转而再讲道理。
没多久,老人儿子放下积怨,同意每月拿300块钱赡养老人。老人的儿媳妇虽不情愿,但也没阻拦丈夫。看着一家人关系终于破了冰,杨红亮松了一大口气。
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杨红亮用心用情用力为群众排忧解难,成为群众身边的贴心人、暖心人,也在处理一件件棘手事中得到历练成长。
去年12月,杨红亮和驻村工作队员到监测户唐友忠家走访,刚好碰到杀年猪,唐友忠不让走,硬让留下吃饭,杨红亮拗不过。“说实话,心里很暖和。”他笑着说。
人勤春来早,奋进正当时。“今年继续把牛场管理好,再做一个绿美示范点;村里去年红花产业不错,今年想扩大种植面积……”杨红亮侃侃而谈,思路清晰。迤资村的乡村振兴路,正越走越宽。
那干村民小组村口的酒缸和杜康铜像。那干村民小组供图
番外:“无论什么岗位,都要发挥最大潜能”
既然讲到杨红亮,再多聊聊他。
杨红亮小时候喜欢玩枪,喜欢军人的英姿飒爽。高中上了半学期,征得父母同意后,便到广西当兵。12年军旅生涯里,他2次荣立三等功,多次受到上级嘉奖。
2018年1月,转业后的杨红亮进入永仁县烟草专卖局,成为一乡镇烟站的生产技术员。
技术员得有技术,杨红亮是“门外汉”。刚去时站上人说去“放蜂”,就是把培育好的蚜茧蜂放到烟田里,以虫治虫。他不懂,以为是“放风”,出去玩,跟着去了才知道是咋回事。
斜纹夜蛾、膜下小苗……一些行业内名字,他听不懂。烟叶烘烤季,农户问“你烤过烟吗”,他答不上来。农户来气了:“你都没烤过烟,凭啥教我们!”
杨红亮来劲了,遇到不懂的就问同事。同事没时间,他就从网上学、看书学。白天没时间,他就晚上学。慢慢地,技术跟了上来,他也有了底气。
再后来,杨红亮调到猛虎专卖管理所任所长,查处涉烟违法案件是他和同事的主要工作。发现一起,打击一起,这两年,他和同事有危险更有收获。
一次凌晨3点左右,杨红亮和同事接到线索,10余辆轻客违法运输烟叶。在车辆经过京昆高速某服务区时,他和同事驾车跟踪。
跟踪数公里后,他们发现10余辆轻客有从永仁下高速,再绕路去攀枝花的迹象。怎么办?见永仁服务区路段只开放最右侧车道,他和同事果断超车,将10余辆轻客逼进服务区,并迅速堵住出口,最终将非法运输的烟叶查获。
这两年,杨红亮暂时放下主业投身到乡村振兴的步伐中。他觉得,无论是在什么岗位,干什么工作,自己都会发挥最大潜能,作应有的贡献。
“假如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假如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假如你是一颗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你的岗位。”这段话,把“假如”“是否”抹掉,杨红亮做到了。
重庆中烟,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