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市武隆区大水村,党员烟农左永合生前带领村民种烟脱贫,临终前嘱咐女儿左春兰回来“接棒”,带领更多乡亲共享产业发展成果。近日,笔者前往大水村走访左春兰,聆听她回忆——
左永合,重庆市武隆区大水村人,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也是一名与土地、与烟叶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老党员。
“他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去世时也没有给我们兄妹存下多少家产,但留下的做人与做事这笔财富,会让我们受益一生。”对于父亲的言传身教,女儿左春兰始终铭记于心。
左春兰说,自儿时记事起,父亲就经常对他们五兄妹讲人民解放军打进山区解放家乡的那段历史,并时常教育他们要牢记党的恩情。
在饥饿与贫穷中成长的左永合,踏着这样一条红色印迹,不到20岁便主动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立志为建设家乡贡献自己的青春热血。
上世纪70年代,地处深山老林的大水村,是一个无水、无电、无路、无产业的“四无”贫困村,大多数村民以种植红苕、洋芋、苞谷“三大坨”为主要经济来源,要靠国家这个“大家庭”救济过日子。
在这样一个贫瘠的村落里,左永合从上世纪80年代初就担任村干部,带领乡亲们在脱贫道路上艰难前行。
1987年,烟草部门打算在大水村推广烤烟种植,可乡亲们都不敢贸然尝试这一“新产业”。经过烟草工作人员和左永合等村干部坚持不懈宣传发动,最终由几名村干部带头、20多户村民参与,终于开辟出了种烟这条新路子。
左永合就是带头人之一,当年他种烟6亩,收入2000多元。烤烟带来的“真金白银”,让许多犹豫观望的村民开始对“金叶子”刮目相看。很快,烟叶产业在大水村快速发展起来。
在初尝甜头后,左永合借助当地政府和烟草行业大力发展烟叶产业的利好政策,不但把所有土地都种上烤烟,还大力开荒种烟,并注重科学种植、提高质量。
“我清楚地记得,1991年我家种了20亩烟,收入第一次过了1万元,年底父亲受到政府表彰奖励,抱回了一台黑白电视机。”左春兰指着屋里那台12英寸电视机说,“我家电视机早已经黑白变彩色、小屏变大屏,但它至今还保留着。”
后来,左春兰五兄妹相继成家立业,多次劝父亲不要再种烟了,可他怎么也不肯放弃这“金灿灿”的事业,还一心想着通过发展产业带动更多村民增收。
对“金叶子”有着深厚情谊的左永合,自始至终没有离开操劳了一辈子的烟田。2018年,已过古稀之年的他种烟28亩,还自筹资金新建了一座烤房。不成想,刚进入8月烘烤时节,左永合被突发疾病夺走了生命。
“临终前,他拉着我的手说,闺女,致富不忘党恩情,烟叶对我们家贡献不小,你要答应我回来种烟,帮助更多乡亲富起来……”回忆起父亲临终时的一幕,左春兰语带哽咽。
其实,当时左春兰已嫁到沧沟乡向山村20多年,两个孩子都参加工作了,完全可以不用再回娘家种烟。但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2019年,左春兰在向山村继续发展生猪养殖产业的同时,回到家乡接过父亲的“接力棒”,开启了种烟事业。
尽管这样两头奔忙很苦很累,但左春兰说,有党的富民好政策,有烟草公司倾情帮扶,自己干起来觉得有希望、有奔头。这两年,她的种烟规模稳定在30亩左右,还开垦荒地来进行轮作,效益节节攀升。与此同时,她也像父亲生前那样,带动更多村民特别是年轻人一起种烟,并教给他们新技术、新方法,实现减工降本、提质增效。
“对于村里一些没有土地或不方便种烟的老年人等群体,我就请他们到自家烟田做工,帮助他们增加收入。”站在烟田里,左春兰信心满满地说,“我要继承父亲的遗志,一直把烟叶产业发展下去,让更多人享受到‘金叶子’结出的‘致富果’!”
笃行致远 2024中国烟草行业发展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