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兰方清楚记得,结束在外奔波的日子,是2011年5月。
今年48岁的杨兰方,是重庆市奉节县兴隆镇桃源村人。为了让家人过上好日子,他在20多岁时就选择了货运司机职业,常年在外奔波。
“辛苦,不安全。”采访中,谈及以往的日子,杨兰方多次向记者表示。
回乡,意味着可以照顾家人。但如何更好地照顾家人?在杨兰方看来,就是要让他们衣食无忧、住房不愁。
抱着这样的念头,回乡后,他多方寻找致富门路,最终选定了一个在他看来“很靠谱”的项目——种烟。
“村里有种的,烟草公司会上门进行技术指导,烟叶价格稳定,还有种植保险兜底。”2011年年底,杨兰方考虑再三,报了10亩的种植计划。
说干就干。什么节令该做什么,他总是不等烟技员上门宣传,就主动打电话询问。白天,他靠在烟田里,严格按烟草公司的生产技术要求劳作;晚上,他坐在小凳上,捧着烟草公司送来的烟叶标准化生产技术手册刻苦钻研。
一切从头开始,更需用心对待。杨兰方深知,“庄稼不收,管理不休”。在烟技员的细心指导和他的精心管护下,2012年,杨兰方种的10亩烟叶换来了3万元收入。他笑得合不拢嘴,逢人就说:“划算,比在外打工划算!”
这,仅仅是致富的开始。接下来的种烟之路,杨兰方走得踏实而坚定。
烟田从桃源村发展到庙湾村,田管从自家人干到雇几十号人干,房子从村里有1套到镇上、重庆市区各有1套,杨兰方已然成为闻名十里八乡的“致富明星”。
“他种烟有绝活!”同村的宋柏贵50多岁,这几年一直种着3亩白肋烟,闲时就到杨兰方的烟田里打工,一年下来打工能挣1万多元。
在宋柏贵眼里是“绝活”,但在杨兰方看来,只不过是“上心”。“如同养娃,不上心他长不成好苗子。”杨兰方有两个孩子,女儿大学毕业已经工作,儿子正在读大学。
怎么才算上心?管理一定要到位。
7月16日,记者见到杨兰方时,他正在烟田里给工人们讲解烟株打顶和抑芽剂施用技巧。“有时候工人贪图快,会把烟株顶部的几片好叶子打掉,抑芽剂施用也不到位,这样既影响产量,又影响质量。”杨兰方平时待人和气,但在管理上却要求苛刻。
“不按技术标准操作,是要吃亏的!”这是杨兰方认准的道理,因为在他看来,烟叶标准化生产技术,不是哪一个人、不是一时一刻总结出来的,而是烟草公司经过长期实践提炼的可操作性强的理论知识。“就像我以前开货车,必须按规矩办事。”说这话时,他的眼神里满是坚定。
当然,仅仅守规矩是不够的,尤其对于烟叶生产而言,受气候、土壤、温湿度等外部环境影响较大。这时,墨守成规不行。
“杨兰方的优点就是敢于质疑,并且容易接受新事物。”奉节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兴隆烟站烟技员陈玉才对口负责桃源村快3年了,这是他对杨兰方的评价。
陈玉才举了一个例子。去年,烟站邀请专家举办座谈会,号召烟农尝试种植烟后油菜,开展绿肥还田,改善土壤结构。杨兰方二话不说,第一个报了名,种了60亩油菜。“油菜还田确实有效果,但也有缺点。油菜喜欢氮肥,这就把田里的氮肥夺走了,今年前期的烟叶色泽差些,于是我在田里追施了氮肥。”杨兰方说。
对于这点,陈玉才非常认可。“不仅如此,去年,他还从网上购买了2台回潮机,在烟叶烤好后进行人工回潮,将原本3至5天的回潮期缩短至1天。”陈玉才说,在杨兰方的带动下,全村购买了近30台回潮机,使用效果显著。
“一台2400元,省时省工省力,提高了烤房使用效率,钱花得值!”杨兰方笑道。
在杨兰方家的院子里,记者看到,深耕机、机械打孔器、电动喷雾器等烟叶生产器械一应俱全。
“我们这里山地多,小型机械用得上。近几年,多亏了这些机械,种烟轻松不说,还减工降本。”杨兰方介绍,他不光在自己田里使用,还为其他烟农提供价格优惠的专业化服务,帮助他们一起搞好烟叶生产。在他看来,“一人富不叫富,大家富才算数”。
奉节县局(分公司)烟叶科副科长王振国经常下乡,对杨兰方非常了解:“他种烟,冬耕清残搞得早、搞得好,机械化起垄规格高,烟叶移栽规范程度高、集中性强,田管措施及时、到位率高,烟叶前期长势整齐、后期落黄有序,生物质燃料烘烤效果好,亩均收入比其他烟农都高。”
2019年,杨兰方被评为“全县烤烟种植能手”。
“稳烟区稳烟田,离不开这样的能手,离不开‘精技术、敢投入、勇创新、善管理’的职业烟农。”王振国说。
而杨兰方能安安心心留在家乡种烟,成为一名职业烟农,背后是奉节县局(分公司)不懈的努力。
近年来,奉节县局(分公司)严格按重庆市局(公司)的工作部署和要求,始终坚持以烟为主,以合作社改革创新为引领,围绕烟叶主业,拓展服务范围,推动形成规模种植、集约经营、专业分工、信息支撑的建设格局,逐步破解了山区农业基础设施差、规模效益差、生产分散的发展瓶颈,不仅保证了烟农队伍的稳定,还推动了烟农群体逐步向“产业工人”转型。
如今,在“山环路、路环山,山路之间是烟田”的桃源村,像杨兰方这样的职业烟农有50多户。
廉心清风 筑未来沐黔烟 贵州烟草商业廉洁文化建设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