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土地打了30年交道的代方永,在贵州省印江县紫薇镇算是个家喻户晓的“名人”。
代方永的名气,来源于他在种地方面的专长,也来源于他的优良品德。
“土博士”靠科技发家致富
走进代方永位于紫薇镇中心街道的家,让人眼前一亮的是书架上一排排的科技书籍,其中既有普及农业类知识的书籍,也有《烟草科学》《中国烟草科技》等专业刊物。
“大家喊我‘土博士’,实际上我的本事都是从这些书中学到的。”代方永憨厚地笑道。
从最开始种一两亩到如今种100亩,代方永种烟一直都保持着不错的收入。
代方永爱看科技书籍,也爱按书上的方法做试验。
2003年,印江县全面推广地膜烟。地膜的作用是在烤烟种植期预防病虫害,保水保肥,提高烟叶质量。然而一开始,当地烟农并不接受这种新技术,有些试用时由于操作不当,还造成地里杂草过多、土壤变干。
就在大家犹豫的时候,代方永从杂志上看到一篇介绍地膜烟的文章。文中讲到给烟覆膜不仅能保水保肥,还能有效抵抗马铃薯Y病毒,并且对覆膜技术做了详细讲解。
于是,代方永拿出2亩地,按照书上和烟草公司教的搞起了试验。试验结果非常不错,当年他的试验田里没有一株烟受到马铃薯Y病毒的侵袭。在他的示范带动下,村民们很快都用上了覆膜技术。
在种烟过程中,代方永特别注重轮作。他每年租赁200亩土地,其中100亩当年用来种烟,剩下100亩农民可以继续种其他作物,但到第二年代方永就会进行轮作。
“虽然这样会多付出一些地租,但保障了烟叶品质,能够卖出更好的价钱,算下来并不亏。”代方永说。
对于当前的烟叶种植技术,代方永表示,其实烟草公司下发的技术方案已经非常完善,只要严格按照方案种植、管理,烟叶生产效益基本可以实现。
依靠科技种烟的力量,代方永实现了发家致富。2015年,他花50多万元建起了占地100平方米的四层小楼,家中小轿车、小货车、三轮车、摩托车一应俱全,两个孩子也都已经顺利读完了大学。
“领头雁”带领村民奔小康
2004年时,代方永的种烟规模就达到30亩。从2014年开始,他的种植面积一直保持在100亩。
不过,代方永增加种植规模,并不单纯是为了赚更多钱。
“个人富不算富,乡亲们都富了才算富。”有着27年党龄的代方永如是说。
一方面,代方永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种烟经验传授给其他烟农,希望大家都能依靠科技增收致富。
另一方面,扩大种植规模后,代方永常年带着20多名村民一起劳动,其中有不少都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
今年48岁的田翠凤是紫薇镇尖峰村村民,由于家里有三个小孩读书,生活十分艰难。为了照顾孩子,她无法外出打工,十多年来一直在代方永的烟地里找活干。
“一年里大半的时间都在烟地里做活,每年能赚万把块钱,家里基本的开销就足够了。”田翠凤说。
54岁的杨见毛同样曾是尖峰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而且是村里跟着代方永打工时间最长的村民。但在今年,他却开始外出打工。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杨见毛家致贫,一方面是因为有两个孩子上学,另一方面是因为他的妻子精神失常。
最开始,杨见毛在烟地里干活,他的妻子还能在家照顾孩子。但随着妻子病情越来越严重,身边渐渐离不了人。了解到这个情况,代方永就让他带着妻子一起到地里干活,有时候也会找一些简单的工作让他妻子做。
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就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通过参加劳动,杨见毛妻子的病情逐渐稳定,甚至慢慢恢复正常,能够干更多农活了。今年,夫妻二人一商量,杨见毛外出打工,妻子还在代方永的烟地里工作。
对待给自己帮工的村民,代方永从不吝啬,不仅每次都及时发放工钱,更在烟地里没活的时候,积极帮他们寻找工作。
“今年就介绍几个人去采木耳,还有去养殖场、建筑工地打工的。到了农闲的时候我就四处打电话,有活干就让他们去。”代方永说。
近年来,当地发展木耳种植业,用工时间正好与烟叶生产互补。今年下半年,代方永就准备租上几十亩地搞木耳种植。
“这样的话,大家一年到头就都能有事情做了。”代方永说。
廉心清风 筑未来沐黔烟 贵州烟草商业廉洁文化建设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