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含有烟草内容,未成年人谢绝访问

烟业智汇

零售户在线

微薰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人物纪实 > 正文

东风吹作黄金色——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烟叶烘烤专家袁坤

2021年05月07日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庄浩、刘秋恋
A+ A

  有的人,一生纵横捭阖,灿烂辉煌。有的人,一生固守一域,安之若素。心怀烟农的袁坤属于后者,属于乌蒙山的那片土地。

微信图片_20210507094013.jpg

  25年的楫舟破浪,他先后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10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发明专利,实现了烟农与企业减工降本、增质增效。获得“云南省劳动模范”称号、云南省总工会命名的“袁坤劳模创新工作室”“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评“云南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创新先进个人”。但是,他说自己依然是那个行走在烘烤、服务烟农道路上的苦行僧。

  日照香炉生紫烟

  磅礴乌蒙,壮美昭通。

  昭通曾经是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播撒过火种的地方,是全国深度贫困的地区。

  1995年,朱镕基总理到昭通宁边村视察,村民杨长才说一天三顿只能吃土豆。看着破旧的房屋、褴褛的村民,朱总理不觉泪流满面,离开时还把自己随身携带的现金都留给了杨长才。

  作为一个生长在昭通小山村里的孩子,贫穷是袁坤童年最深刻的印记。

  那一年,袁坤已就读于昭通市技术学校烟叶分级专业。

  袁坤的父亲曾是一名烟草人。小时候,母亲工作繁忙,父亲便一直把他带在身边。那绿油油的烟田、盛满金灿灿烤烟的小烤房、种烟阿伯阿嬷的家是他最熟悉的地方。父亲曾告诫他:“你是吃乡亲们的饭长大的,以后一定要为乡亲们做点实事”。

  所以,袁坤开始了子承父业。

  就云南而言,烟草是云南产业培育发展中最成功的典范。对昭通而言,无粮不稳,无烟不兴,烟草产业是昭通丢不起,也绝不能丢的产业。但落后的生产方式是制约烟农收入增长的“拦路虎”。

  1996年,袁坤毕业后,到大关县烟站工作。先后从事烟叶分级、烤烟生产及收购工作。

  “烟叶好不好,关键在烘烤”,在昭通,对应的说法是“烤好一炉宝,烤坏如粪草”。

  袁坤清楚记得有一年烘烤时节,他和几位同事去巧家县中寨村一位王姓烟农家的路上,远远就听见了嚎啕的哭泣声。走近了,就看见王叔正坐在土坯小烤房外眉头紧皱一言不发。一旁的王婶怀里抱着烤坏了的烟叶失声痛哭。他们家的大儿子那年刚考上大学,夫妻俩种植了5亩烤烟,就盼着有个好收成卖个好价钱凑上学费。结果,由于烘烤技术不过关,整整两炉烟叶都烤坏了。他们的失望和无助让人心痛,痛到无法呼吸。

  “无以统计,因为烘烤环节的失败,造成一切用钱的计划落空。他们,或为子女的学杂费打了水漂忧心如焚;或为无钱娶媳妇而失魂落魄;或为无法建盖新房而仰天长叹;或为无法偿还的债务雪上加霜而绝望。他们失望无助,却束手无策,他们叹息流泪,却于事无补。”

  袁坤说,当时自己心里五味杂陈,既内疚自己的无能,又立誓一定要找到既便宜实惠、符合昭通实际又操作简单、乡亲们易上手的烘烤设备和方法,帮助大家守住赖以为生的这片“金叶子”。

  满面尘灰烟火色

  2007年,袁坤提出了改进烘烤设备和烘烤工艺的想法,得到市局(公司)的大力支持。在局(公司)烘烤老师傅石磊的指导下,开始了技术研究工作。

  作为一名烟叶烘烤的门外汉,他只能笨鸟先飞,用勤补拙。他抱着书本跟着师傅们直接到烘烤房里边学习边实践,买绘图教材、上网看视频、找老师,自学建筑结构图。

  在大关县红旗村,面对村民担心失败带来巨大损失而反对、质疑的压力,他耐心解释,通过测试——改进——测试--再改进的办法进行实验。

  “36度最简单,叶尖变黄就上转;38度仔细看,变黄八成身要软”,何时升温、保持多久都是很有讲究的,因此适时加煤和铲除煤渣也是一门技巧活。他常常一身疲惫,满面尘灰。

  为了准确掌握烘烤要领,他抱着方便面、拿着折叠椅,昼夜守在烤房边上,每隔一两个小时就起来观察烟叶变化,记录详细数据,每烤完一炉就立刻比对书本知识,总结经验。

  最困难的还不在这里,师傅说“技艺设备相匹配是把烟烤好的关键”。于是,到了烘烤季节,他用湿毛巾把头一包,就钻进五六十度的烤烟房,反复实验,出烤房时,大家能看到他全身冒烟。有一次从烤房中钻出来,他头晕目眩,满头大汗,一头栽倒在烤房门口,好半天才缓过气来。

  两年的实践,他终于研制出了第一代普通标准化烤房。

  渐渐地,他的烘烤技术也有了大幅提升,越来越多烟农找他交流找他帮忙,他成了昭通小有名气的“烟医生”。

  日出江花红胜火

  之后,根据不同的需求,袁坤对烤房进行了无数次改进。先后设计了可移动式复合保温密集烤房并进行烘烤工艺研究;完成了密集烤房叠层加密建设及烘烤技术应用研究;完成了密集烤房纯电能烘烤研究。

  在进行新型烤房研发时,为了测烤房的各项性能,他光着膀子顶着五六十度的高温进到烤烟房里去拆卸、安装设备是常态。研发纯电烘烤房时,所需要的材料和零件,都是通过在网购或出去外面东拼西凑,还专门跑了四五个省向专家请教。通过一代、两代、三代、四代的实验更新改进,历时5年后,纯电烘烤房终于研发成功!

  袁坤研发的可移动式复合保温密集烤房,能重复拆卸使用,在提高烘烤质量的同时,还节能降耗、减少环境污染。目前,在昭通市已推广了4500座。他研究出的密集烤房叠层加密建设及烘烤技术,让密集烤房装烟容量的国家标准尺寸增加了,但是建设成本、补贴投入和烘烤成本降低了,使烟叶均价提高0.08元/kg,每炉烟叶节约烘烤用工两个。2012年以来,在全市14344座密集烤房中推广应用,每年每座烤房节省资金1422元,累计节省资金14284万元。在对现有密集烤房进行改造,以电能转换热能替代燃煤取热,解决了“密集烤房烘烤”能耗较高问题的同时,进一步降低了烟农烘烤成本,保护了生态环境,达到了“减工、增效、环保”的目的。他还研发了翻筐针插式散叶烘烤装置及配套烘烤工艺,该装置及配套技术革新了烟竿编烟、挂杆烘烤的传统烘烤工艺。

  2019年,昭通烟区遭遇极其严重的旱情,田间烟叶后发、返青现象突出,许多烤了几十年烟的职业烟农都没办法,烤房边上堆满了烤坏的烟叶,烟田里是快要熟烂的烟叶,烘烤损失率一直在飙升。

  一刻也不能等呀!袁坤抱着一堆资料带着工作室的成员就钻进了烤房。他们对影响烟叶烘烤的每一种因素都进行详细分析,每种地块、每个烟叶部位、每次采摘环境都进行了深入研究、反复试验。5天时间,每天只能休息三四个小时。终于,他们确定了一套以烟叶变化状态为核心的烘烤方案。团队3人分布到各乡(镇),组织召开群众会,白天到烤房指导如何烘烤,到田间指导如何采摘烟叶,晚上组织烘烤技师、烘烤技术人员、烟农等开培训会。经过两个多月的奔波,最终全市烟叶烘烤损失率降到了7%。看到金灿灿的烟叶和乡亲们的笑容,他感觉如蜂蜜滋润着心田。

  经过这几年的发展,昭通的烟叶烘烤损失率从15%降至了7%,累计帮助烟农挽回经济损失6000多万元,确保了烟农收入稳定,为昭通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最是橙黄橘绿时

  2020年,山区、半山区烟叶种植规模已占据昭通烟叶生产的70%以上。受地形地势等自然原因所限,不但难以在烟叶生产中应用机械设备,且不便于在烘烤工场进行专业化烘烤。烤一炕烟平均要请4个工、花费500元左右,这对于刚刚摆脱贫困的老百姓来说,仍是不小的负担。

  在2020年底,袁坤带领团队,牵头开展《昭通烟草“十四五”时期智能烘烤+可移动式烤房建设》项目研究工作。

  所谓“智能烘烤”,是指利用自主研发的可移动式烤房,加大推广以生物质燃料、电力为主的新能源烘烤模式,在烤房的前后观察窗位置,分别加装高抗防雾、耐高温的可移动摄像头。烟农、烘烤技师等利用自主研发的“昭通烟草智能烘烤APP”,可以实现实时烘烤数据、现场画面远程监控,远程操控。

  在昭通,受自然环境所限,传统的燃煤,仍是烟叶烘烤的主要燃料。他带领团队,以烤房内温度为依据,自主研发、设计了烟叶烘烤自动加煤装置,实现在温度不足时自动加煤,温度达标后自动恒温,煤灰积攒到一定数量后还可以自动清灰。应用这个装置,烟农每天进行1-2次手动加煤,就可以满足正常烘烤使用。该项目目前已经较为成熟,在2021年进一步优化后将在昭通烟区大面积推广,助力破解困扰烟农的现实困难。

  生命原本没有色彩,但前行的路会赋予它色彩。用心灵去选择,生命从此鲜活。最适合你的颜色,才是世界上最美的颜色。

  袁坤说,如果让他选择一种颜色,他选择金黄色,因为,它会给人安全、殷厚之感。他想守护这片金黄色,因为它能为乡村振兴助力,能让乡亲们笑逐颜开,更希望能为昭通未来的磅礴大气、跨越腾飞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文榜

更多

视频

更多

专题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