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含有烟草内容,未成年人谢绝访问

烟业智汇

零售户在线

微薰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农业生产 > 正文

相融共进“黔”景阔

2025年02月21日 来源:东方烟草报 作者:吴清海、金祥
A+ A

立春刚过,贵州省贵阳市开阳县楠木渡镇的烟田里长起了绿油油的作物。这是烟农们在去年11月播下去的小麦。“烤烟+小麦”融合发展,是贵州烟区推进粮烟协同发展的积极探索。

近年来,贵州烟区主动融入国家粮食安全大局,积极推动粮烟产业协同发展,在重农抓粮的大局中筑牢烟叶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统筹规划 多方联动

粮烟协同,兴业富农。

贵州烟区坚持更高站位、更宽视野,将烟叶生产发展置于粮食安全、耕地保护背景下一体考虑,在大农业产业整体规划中,推动粮烟“土地、政策、设施、技术、设备”等要素深度协同。

以乡镇、村组为单位,各烟叶产区烟草公司主动对接地方党委政府,推动将烟叶产业纳入政府大农业产业统筹规划发展,利用各类作物生长在时间、空间、区域上的差异,开展轮作、间套作、茬作等多种复合带状种植模式,因地制宜打造“烤烟+多元产业”粮烟双优复合产业带。

在产业组合上,贵州烟区根据各地实际,建立了“烤烟+主粮(水稻、玉米、小麦等)”“烤烟+油料(油菜、大豆、花生等)”“烤烟+杂粮(高粱、豌豆、绿豆等)”“烤烟+蔬菜(白菜、贡菜、葱蒜等)”等产业组合,持续优化完善烟区产业布局规划,推动粮烟生产实现“统筹规划、协同发展”的双赢。

去年烟叶采收后,整个贵阳烟区有6000亩烟田都套种了小麦,按照市场行情,每亩将为烟农增收约500元。

“我去年种了70亩烤烟,其中60亩套种了小麦。我们种的小麦主要卖到本地的加工厂做面条,又能尝到小时候的味道了。”烟农孔伟开心地告诉记者。

小麦对烤烟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据研究,小麦与烤烟会共生1.5个月左右,作物共生一定程度上能减少病虫害发生。此外,将小麦秸秆还田之后,还有利于土壤改良。

在毕节烟区,他们分区域打造以“烤烟+小麦”“烤烟+绿肥”“烤烟+蔬菜”“烤烟+油菜”等为主的“烤烟+N”产业组合,其中在大方县、黔西市、纳雍县共推行“烤烟+小麦”套作模式3.8万亩以及“烤烟+油菜”套作模式2.5万亩;在七星关区、大方县、金沙县、威宁县、赫章县间作绿肥24.8万亩,接茬种植各类瓜果、蔬菜5.1万亩。

2024年,贵州烟区通过持续推动粮烟协同发展,提高了烟田复种指数,亩均综合产值同比增加900元,增幅达25%。

技术赋能 绿色生产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在推进粮烟协同发展的过程中,贵州烟区始终坚持“绿色是底色”的理念,强化先进实用生产技术集成和共享共用,在烟区内通过大力推广土壤保育、资源循环利用、绿色防控等实用技术,在促进多元产业高质高效发展的同时实现环境友好、绿色发展的目标。

土壤是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为做好土壤保育工作,贵州烟区大力推广烟地轮作、冬季深翻,加大有机肥用量、绿肥种植力度,持续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改善土壤结构;全面开展废弃农用地膜回收、烟秆利用,实现资源循环、变废为宝。

遵义市汇川区团泽镇高台村党支部书记张华松表示,同一块土地长时间种植单一作物不仅会导致病害频发,还会造成土壤营养元素亏缺。

粮烟轮作不仅有助于解决土壤保育的问题,还真正实现了粮烟互促融合及配套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去年,高台村种植烤烟1860亩,烟田轮作水稻730亩,预期收益良好。”张华松说。

在绿色防控方面,贵州烟区坚持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生物防治为核心、物理防治为辅助、化学防治为补充”的综合植保方针,大力推广以蠋蝽、益蝽、烟蚜茧蜂、AM菌剂、白僵菌等为主的“以虫治虫、以菌治菌”生物防治技术,以黄板、杀虫灯等为主的物理防治技术。

在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白碗窑镇岔米村,坐落着一排特别的房子,这里就是贵州烟草绿色防控基地生防菌工程中心。

2022年11月,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烟草专卖局(公司)联合湖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贵州省烟草科学研究院成立黔西南州院企联创烟叶生产技术中心,集聚工商研三方人力、设备、技术、经费等资源,建成该工程中心。

在这里,黔西南州局(公司)主要研发生产生防菌杀虫剂。生防菌是在本土筛选到的一类具有杀虫、抗病、促生功能的真菌资源,以麸皮、豆粕等为培养基质,通过加工培养制成,可以抑制某些病原物的存活和活动。

2024年,黔西南烟区累计开展AM菌剂生产基质拌菌应用70余万亩,生产颗粒白僵菌生防菌肥86吨,推广应用2万亩以上。

延伸链条 助力振兴

烟区产业综合体是贵州烟区推动粮烟协同发展的重要抓手。

遵循“政府领导、烟草参与、农民主体、村社组织、多方参与”的建设要求,贵州烟区按照“以烟稳粮、以烟促粮、粮烟共生”的思路布局综合体内的产业,落实确保粮食安全等要求,发挥组织、设施、技术等优势,推动多元产业融合,助力乡村振兴。

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福泉市,当地依托陆坪镇烟区产业综合体,构建“以烟为主、多业协同”的协同发展模式,围绕烤烟种植,在核心区探索轮作种植等,推进“烟叶+粮食”“烟叶+饲料”“烟叶+蔬菜”等“烟叶+”多元产业发展模式。

陆坪综合体内配套建设了现代化烘烤工场、生物质燃料加工厂、产业工人培训中心、骨干水源工程、田间管网、机耕道、智慧烟区管理平台等设施,强化产业技术培训、农业保险推广、病虫害防治、平衡施肥、绿色生产、烟蚜茧蜂繁育基地等多要素保障,推动综合体高质量发展。

同时,福泉烟区采取村企结对方式,积极引进农业公司。农业公司负责农产品深加工,并集中配送至全市机关食堂、超市等,还负责玉米秸秆回收,并加工成有机肥,实现了综合体内产品订单式产销、循环式发展,多渠道增加烟区农户收入。

在陆坪镇藜山新能源烘烤工场务工的群众杨廷英说:“我家就在附近,在这里上班一天能挣一百多元钱,比去外面务工要方便一些,既能照顾家里,又能补贴家用。”

产品只有卖出去,才能变成农民的收入。

为此,贵州烟区坚持“第一产业往后延、第二产业两头连、第三产业优质量”理念,在抓好烟区生产的基础上,积极整合农业公司、农产品加工厂等社会资源开展农产品深加工、销售和服务,努力延伸产业链,打开更多农副产品的价值空间。

此外,他们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非烟农副产品销售,切实保证农副产品正常产销。线下,贵州烟区整合多方资源开展非烟农副产品订单式、定向式、定制式产品产销;线上,有条件的烟区充分利用电商平台开展农副产品销售,拓宽产品销售渠道。

通过产业链条延伸,贵州烟区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进一步增加了烟区农民收入,同时也为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产业协同发展模式。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贵州省烟草专卖局(公司)表示,将自觉把烟叶发展融入国家粮食安全、耕地保护和乡村振兴大局,进一步健全粮烟协同发展机制,持续推进烟草农业现代化建设,稳固烟叶产业发展基础。

热文榜

更多

视频

更多

专题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