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云南保山市隆阳区西邑乡大庄项目区中,集中连片的烟田里烤烟开始逐渐落黄,田间地头只见烟农和烤烟技术辅导员们忙碌的身影,宣告着正式进入烟叶采收烘烤期。
航拍大庄村高标准烟田(7月25日摄)。郭康 摄
“鲁图模式”成功推广的见证者
王治平是保山市隆阳区西邑乡红土村人,从2007年至今,他已有17年的种烟经验,同时他也是隆阳区欣叶烤烟生产专业合作社西邑服务部的烤烟技术辅导员。在2021年至2023年期间,他在西邑乡鲁图村烟叶收购点工作,亲自参与并见证了“鲁图模式”的成功建设。
航拍大庄村高标准烟田(7月25日摄)。郭康 摄
2022年,云南省烟草公司保山市公司在隆阳区西邑乡鲁图村开展核心烟区“156”示范工程的建设,围绕产业、土地、用工、增收四大困境,打造出“村委会长期集中流转土地+政企合力配套提升设施+政府统筹规划产业+烟农承租规模生产+搭建利益链接机制+壮大村集体经济”的产业发展新模式——“鲁图模式”。
王治平经历了“鲁图模式”从刚开始建设时的进退两难,到如今的大获成功。“鲁图村土地集中流转后,给当地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地块集中连片,基础配套设施完善,交通方便,机械耕作提高了种植效率,烟农的种烟成本降低,收入也不断增加。”王治平说道。看到成果后,他心想:“如果大庄村也能推广这种烤烟生产新模式就好了,大庄的村民们也能从中受益。”
大庄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参与者
今年,王治平来到了西邑乡大庄村烟叶收购点工作,在这一年,“鲁图模式”被推广到了大庄。刚开始还是遇到很多困难,土地流转不被村民接受,他们对“鲁图模式”能否成功在大庄推广表示怀疑,也不愿意将土地流转出来进行高标农田改造。
据王治平介绍,以前大庄种植烤烟的农户不多,地块相对比较零散,现在50亩左右的地块是由当初200多个小地块改造而成。回想起当时的情形,王治平说:“当时我们先是召开了高标准农田改造动员会,然后进行入户走访,挨家挨户做老百姓的思想工作,苦口婆心地向村民讲述土地流转的好处,告诉大家这样不仅能减工降本,还能提升大家的收入。”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村民们同意了土地流转,最终于今年1月份开始大量的土地整改、平整工作,并于4月成功完成了大庄高标项目区农田改造。
王治平在查看烤烟长势(7月25日摄)。郭康 摄
如今的大庄村实现了从当初零散的“巴掌田”转变成了现在的“连片田”,田间的管网、机耕路、水池、田间闸阀井等基础设施也得到了完善。大庄村烟农吴中明说:“以前一家人的劳动力只能种植10亩左右烤烟,还非常辛苦,路不通,运水到田地非常吃力,现在高标准农田改造后,一家人种30亩烤烟也很轻松。”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兴农人”
在大庄村,王治平经常扎根在田间地头,无论在烤烟种植的哪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以向他咨询。同时,他也勇于尝试和创新,只要生产环节有什么好点子,他总是会率先在自己的烟田里试验,并主动推广。
王治平说:“我不仅是大庄村的烤烟技术辅导员,我也是一名职业烟农,今年种植烤烟44亩,积极带动村民种植烤烟是我的责任。农田建成后,交通方便了,以前小型旋耕机到田间运输生产物资非常困难,现在机耕路通到地块边,运输方便了,还可以使用大型机械进行耕种,有效把控农作物的种植节令,烟农们能在规定时间内将烤烟种植完成,我也更省心了。”
王治平在指导烟农进行烟田管理(7月25日摄)。郭康 摄
今年年初,当得知合作社要成立农机专班后,王治平觉得自己持有电工证,喜欢跟机械打交道,能驾驶多种农机,思量后他又主动申请加入农机改造的队伍。王治平说:“我们专班对深耕碎垡机、双行培土机、双行起垄打塘一体机,单、双行多功能烟草移栽机等农机进行改造升级,让机械作业从原来的小型农机向大型农机高效作业转变,真正实现了农艺环节‘做减法’,农机功能‘做加法’的目的,达到了减工降本的效果。”
多年来,王治平始终坚守初心,努力奋斗,敢于担当,实现了从技术“小白”向技术“大拿”的蜕变,不仅是当地烤烟生产的土专家,更是乡村振兴背景下,万千“兴农人”的一个典型缩影。
重庆中烟,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