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如黛,阡陌展翠。雨幕中的安徽皖南烟区,更添一分秀丽。
在宣城市黄渡乡黄渡村,记者见到了曾于2015年采访过的烟农方五七。从当时的98亩烟田,到如今的130亩烟田,老方却感觉种烟变得“越来越轻松”。
“这些年,各种农机大量应用,效率自然更高。就说培土环节吧,以前人工培土,一人一天能完成七八分田就不错了。4年前我家购买了培土机,一人操作一天就能培土10亩。”这位种烟40年的职业烟农感慨地说,“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
实际上,方五七的种烟经历并不是个例。2024年,皖南烟区户均种植规模达到124亩,是全国规模化种植程度最高的烟区之一。在此背景下,推进烟叶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是一道“必答题”。
农机“加马力”,生产添活力。近日,东南武夷南岭丘陵作业区烟稻全程机械化推进现场会在安徽宣城市召开。立足实际,皖南烟区探索形成烟稻农机农艺融合高质量发展“1141”工作做法,展现了“高效作业、轻松种烟”的生动画卷,为推进烟叶生产全程机械化提供了“安徽样板”。
在宣州区杨柳镇新龙村,工人使用背负式小型打顶抑芽机作业,该机械可以实现打顶、抹抑芽剂一次性作业 /张萍 摄
烟田宜机 下好“先手棋”
2023年种植烟叶150亩,烟稻轮作收入超100万元,其中售烟收入达80万元——这是杨柳镇双乐村家庭农场主开海洲的一份“收益表”。除移栽、采烤环节外,他所经营的农田机械化作业比例达到100%,亩均用工量下降2.9个。
“皖南烟叶公司帮助我们改造烟田223亩,连片田块从原来的1亩左右提升到现在的5.2亩,大大方便了农机操作。”谈及“机械化”,开海洲首先提到了烟田改造。
田为烟本,本固业兴。我国烟叶生产70%集中在丘陵山地,地块细碎、地形地貌复杂是一大难题。
农田宜机,是农机农艺融合的“先手棋”。以“宜机化”为导向,皖南烟区将烟叶产业纳入大农业发展规划,优化生产区划和户内规划,逐步将植烟田块调整为灌排通畅、道路通达、田块大而规整的优质高产农田。
同时,以集中连片区域为实施单元,按照“长期合作、按户规划、去埂并田、灵活实施”的建设模式,推行“委托行业代建为主,兼顾政企共建、烟农自建”的组织方式,按户规划、按户整治。
大刀阔斧的土地流转、农田改造,同样离不开精细的“绣花功夫”。
“我们梳理形成田间设施建设组织方式、管控方式、关键环节、实施条件、技术标准等5大方面、59个关键要素,制定了以‘三提一准’为核心的田间设施优化标准。”皖南烟叶公司总经理程学文介绍。
所谓“三提一准”,就是提升田块兼并率(条带状且长边平行、田块大小3~4亩/块)、道路通达率(85%)、自流灌溉率(60%),加强农田精准设计。以此为标准,皖南烟叶公司与烟农签订10年合作协议,联合当地政府共建高标准农田10万亩,配套修建田间道路3855条、灌溉沟渠1559条、塘坝1590个,田间设施条件显著改善。
烟田一变天地阔。烟田连片整治经营,有效破解了农机“下田难”“作业难”的问题,为机械化生产打牢了基础。
机艺相融 奏响“协奏曲”
盛夏时节,宣州区黄渡乡连片种植的烤烟长势喜人。烟技员李宗顺带领烟农和专业服务队员穿行其间,查看烟叶长势、安排采收计划。
“这两年,我们优化采收流程,‘云烟97’实行三次采收、‘云烟87’实行四次采收,上部叶5~7片集中采收。”李宗顺捧起一片上部烟叶说:“相较传统采收方式,‘云烟97’实行三次采收后,亩均采收用工成本降低了100元。”
优化采收模式,是皖南烟区推进“双减”轻简化作业的一个缩影。
农艺宜机化,实现农机农艺融合的基础。近年来,皖南烟区谋在深处、干在实处,形成了涵盖“功能工效、作业技术标准、农机配置标准、作业条件、作业方法”的农机农艺融合规范制定方法,构建了一整套农机农艺融合技术体系。全方位农艺再造,推动烟叶生产向机械化作业、兼顾质量效率转变。
“新的农艺技术,为烟叶生产带来了哪些变化?”对此,烟农最有发言权,烤房边的烟农纷纷打开了“话匣子”——
“土壤改良环节,实现翻耕抛撒一体作业,减少了作业流程”;
“使用生物降解农膜,减少了2次除草、揭膜和培土,省心又省力”;
“打顶和抑芽一体作业,高效方便,用工成本也降低了”;
…………
一项项技术调整,一次次“靶向”改进,打出了农艺改造“组合拳”。皖南烟区在育苗、耕整地、起垄施肥、大田管理、打顶抑芽等5个环节,累计减少作业次数12次,实现了作业流程“宜合则合”、作业指标“宜简则简”。
与之同步,农机研发推广也在“提档加速”。走进杨柳镇新龙村的沪皖科技园农机展示现场,一台台通用农机、烟草专用农机和水稻专用农机整齐列队:
偏置开沟机,用于土壤改良期间围(边)沟清沟沥水,工效达到50亩/天;用于条施基肥的轻便施肥机,在皖南推广比例达65%,工效20亩/天;无人机测绘植保,效率200~300亩/天,成为烟稻生产田间植保管理的主要方式;编烟机和装烟机组成的自动化流水线,编烟效率18秒/杆,2小时可装满一个烤房,有效降低了劳动强度……
因地制“机”,重在实用。近年来,皖南烟区依托“三园一院”科技创新平台,采取农机技术借鉴、集成与开发等方式,常态化开展农机试验与验证,先后获得17项授权专利,在土壤改良、起垄施肥等环节自主研究定型农机7种、实用小工具23种,在起垄施肥、中耕培土等环节改进定型农机5种。
在此基础上,皖南烟区用好基础设施农机具补贴政策和农机示范政策,结合农机农艺融合生产技术集成,加快新型农机推广应用,让广大烟农“买得起、用得上”。
以减工降本、提质增效为目标,农机农艺“双向奔赴”,奏响了烟叶生产全程机械化“协奏曲”。“我们先后推广各类农机18种、7100余台套,户均农机数量6.7台套,重点环节平均机械化作业率75.48%,亩均节约用工2.7个。”程学文介绍。
农服赋能 解“后顾之忧”
今年2月,正值烟田起垄的关键时期,黄渡村烟农宋六子碰上了一件麻烦事,家中的拖拉机突然出现了故障。
面对“趴窝”的农机,老宋赶忙拨通了烟农合作社农机维保点的电话。半小时后,服务人员上门为他检修机器、更换链条,拖拉机迅速“康复”,全程只需维修费200元。
农服进烟田,惠及千万家。农机服务体系,是确保农机“用得好、跑得动”的必要支撑。
立足实际,皖南烟区构建了烟稻生产全程管服体系,围绕农机购置、租赁、管护、日常管理及档案整理等,建立公司、烟站、服务部三级管理责任机制,确保农机基础管理规范有序。
数字化技术,让农机服务更“智慧”。今天,皖南烟区的每台农机都有一个二维码“身份证”,可以在电子地图上看到实时位置以及编号、名称、所属合作社、租赁人等信息,大大方便了农机维保。为其提供支撑的,正是农机管服平台。
“农机管服平台具有订购管理、农机租赁、资产管护、农机服务、农机档案等12项功能,实现了烟稻生产全程管服及其农机需求、租赁、服务、维修全过程的数字化管理。”皖南烟叶公司副总经理黄德宝介绍。
以租赁农机为例,烟农可以用手机扫描农机上的二维码,向烟农合作社发起租赁申请。在填写租赁时限后,系统会自动计算租赁金额,烟农可以直接在线上与合作社签订租赁协议,便捷而高效。
当然,推进全程全面机械化,仅靠烟草公司一己之力远远不够。从“独角戏”到“大合唱”,皖南烟区探索“烟草搭台、厂商入驻、社管厂服、合作维保”模式,整合社会服务资源。
走进福川烟农综合服务部,一个“农机驿站”的招牌格外引人注目。在这里,有8个农机厂商和2家农机维保专业机构入驻,承担着农机维修、培训教学、管服平台运维、配件管理等任务。其下辖11个农机维保点,为周边336户烟农、2116台农机提供维保服务。
目前,皖南烟区已建立农机驿站7个、农机服务合作社30个、农机维保点37个,农机服务效率提高2倍以上,在服务烟叶生产的同时,还开展社会化服务近30万亩。
无独有偶,在农机手培育方面,皖南烟叶公司也与7家合作社、3家社会劳务公司、228个村委会、2家社会教育机构、5家农机厂家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累计培育农机手3028名。培育服务链的延伸,有效防范了农机手流失。
从“好农机”到“好服务”,从“独角戏”到“大合唱”,高效、便捷、健全的农机服务体系,让农机得以在田间“尽情驰骋”,让烟农再无后顾之忧。
“铁牛”纵横,“机”动人心,绘就沃野新画卷。
坚持系统谋划、以“融”为要,皖南烟区以“机艺田服”协同发力,全面推进烟稻生产全程机械化,让机械化成为撬动生产方式现代化的“支点”。下一步,安徽烟草商业将立足实际、汇智聚力,探索完善烟叶生产全程机械化解决方案,为东南片区烟草农业现代化贡献更多经验与智慧。
廉心清风 筑未来沐黔烟 贵州烟草商业廉洁文化建设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