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悄然而至,除了黑夜比以往来得早一些,在祖国的西南边陲,似乎还没有感受到冬天应有的温度。
“85后”小伙杜永顺,家住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文山市德厚镇湖海村,家门口的新型移动烤房里,还萦绕着烟叶烘烤的清香,提醒着人们烟叶收购才过去不久。
正午时分,杜永顺忙完地里的活计刚回到家。“今天把地里的烟秆都清除了,算是完成了一年的种烟任务。”说罢,从那台鲜红的轮式拖拉机上跳下来。回想起收购季的忙碌,杜永顺和妻子默契地看了看对方,让人感受到了别样的甜蜜。
采收时节,杜永顺总会带着媳妇和父亲,趁着天没亮就来到烟地里。采收任务重的时候,还要请上三四个村里人来帮忙。太阳当头前,采收工作基本完成,杜永顺就会开着拖拉机,把一筐筐满满的鲜烟叶转战到烤房群。浸湿衣服的汗水、灵活的身姿、爽朗的笑容,无不彰显着这个30多岁年轻人的青春与活力。
杜永顺(右)和妻子罗秋。
趁着吃午饭的空当,杜永顺聊起了他的烤烟致富路。
2015年,26岁的杜永顺有了自己的小家。受到父辈影响,夫妻二人选择种植烤烟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积累了8年的种植经验,杜永顺也已经是村里叫得上名号、年纪轻轻的“老烟农”了。
分户的时候,杜永顺名下有20多亩土地,这几年由于“旱改田”政策需要,名下的土地都统一进行流转。按照烤烟轮作要求,他每年都要四处张罗着适宜的种烟地。地块选得好,烤烟收得早。“今年我种了两块地,一块就在水池边,一块离水源也不远,所以今年的旱情,对我影响不大。”看杜永顺欣慰地笑了笑,“我们跟着烟站技术员的指导,按节令要求完成移栽,加上水肥、中耕及时跟上,现在整体看来,烟叶质量都还不错。今年亩均收入4900元多,比去年又高了300多元,明年更有信心继续种烟了。”
厨房门口,杜永顺的父亲在收拾着东西,一个有三面的木箱上,架着一个可自动下压的小机器。
“这是家用液压机,把烟叶压紧,更方便捆绑、存放和搬运。”相比以前用人工压实烟叶,用液压机省时省力,分拣速度更快,“非常实用”,杜永顺这样评价。
父亲杜光明补充道:“年轻人有自己的想法,对于这些新东西,什么都愿意试试。不只这个,拖拉机就换了7台啦!”
种烟8年,换了7台拖拉机,确实很有自己的想法。
“我是把种烟当成自己的事业来经营的。这些机械就是我事业上最大的帮手,既然不合适,当然要及时更新。”杜永顺的语气中带着满满的坚定,还有一丝自豪,“这台拖拉机3年前买的时候是15万,今年涨到了20多万,转手一卖还可以赚一笔呢!”杜永顺说,开着这台拖拉机,通过帮别人翻犁、耙地等,每年还可以帮他盈利7万多元。
“还有呢,”杜永顺指着整理存放好的一台器械说,“那是无人机,去年花了7万多买的。”虽然购买的成本有点高,但都是他的“有力帮手”。据杜永顺介绍,现在村里的农户对无人机飞防技术的认可度都比较高,不仅是种烤烟,种玉米、红薯、山药、辣椒,还有各种果树等等,都会采用无人机来喷施农药。不仅速度快,成本低,关键是喷施效果有保障。今年,无人机已经为他带来了3万多元的纯收入。
“操作无人机是要考证的,虽然对我来说考这个证并不难。”介绍完无人机,杜永顺还不忘强调一下他是持证上岗的。
这几年卖烟收入基本稳定在20多万,更加坚定了杜永顺继续种烟的想法。“现在上有老下有小,也没想过要出去打工,就在家踏踏实实种烟,把老人、孩子都照顾好了,挺好的。”杜永顺对未来的路很明确。
杜永顺表示,有信心种出好烟,更要有适宜的土地作支撑,接下来要赶紧把明年种烟的地块落实了。
重庆中烟,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