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获“2022年横市镇青年种烟能手”的廖冬旦,出生于1981年,其妻子李意辉出生于1985年,他们是湖南宁乡横市镇金丰村一对“80后”烟农夫妻。廖冬旦从职高烹饪专业毕业,曾在酒店务工5年,还到北京搞过园林绿化;李意辉是内蒙古大学毕业生。8年前二人就开始种烟,从每年30亩增至50亩以上。夫妻二人接受采访时异口同声:“种烟好,种烟让我们过上了幸福生活!”
“烟农夫妻”互助带动组员种烟越来越赚钱
“他们家种的烟叶病虫害少,农事技术操作很到位,年年收益高于乡邻!”提起廖冬旦和李意辉这对年轻的“烟农夫妻”,当地烟农总是佩服和夸赞。夫妻二人做事勤快,又掌握了种烟技术,所以觉得种烟虽然不容易,但比起在外打工收入靠得住而且“自由”。
当地年轻烟农较少,成立烟农互助组时,廖冬旦和李意辉积极参加,很快成为组里的“小师傅”。烟草部门和当地政府组织技术培训,有些老烟农听不进去,“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回去后还是按自己的老办法搞,所以质量上不来、效益上不去,廖冬旦和李意辉便现身说法,将自家掌握的要领向组员一一传授。
专家讲“烟苗必须在3天内栽完”,夫妻二人选择均匀、达到成苗标准的健康苗,田间工作准备好,达到标准,听从烟叶技术人员的安排,根据天气状况择时进行移栽。移栽时间严格控制在3天以内,确保烟叶大田生育期在120天以上。
农村合适的土地难租,劳动工价也越来越贵。夫妻二人规划好,总结出“三不愁”,即成片种烟,长期租种,统一田租,租田不用愁;成片种烟,固定几个劳动力,请工不用愁;成片种烟,面积适当,机械化犁田起垄不用愁。按此“妙招”,他俩不但不用愁,而且提高了烟叶质量,控制了生产成本。
烟叶生长旺盛的时期,如果连续多天不下雨,烟田就必须放水促苗。近两年,廖冬旦和李意辉在互助组开会时总是提醒烟农,反复强调这个道理,让全组烟田该灌溉的都过一遍水,事后证明效果不错。他们所在的互助组种植300多亩烤烟,2022年平均亩产超160公斤。组员说:“我们跟‘烟农夫妻’一起互助种烟,越来越团结、越来越轻松,也越来越赚钱!”
女烟农提建议助烟机生产厂获专利
回忆前年,烟叶丰收在望,打顶抑芽正当时,一款“神器”(即手动气压式烟叶抑芽器)成为烟农好帮手。李意辉说:“我与丈夫种烟毫不示弱,2021年商量从山东邮购了一台类似喷雾器的抑芽器试用,果真省人工、省药水、缩短抑芽作业周期,减少农药残留,在田间行走又不易弄断烟叶。”
细心的李意辉发现,由于手动加气难以控制,只要气压过高,水管就容易爆裂。于是,她向山东的那家厂子提出自己的具体建议,要求加一个“自动稳压器”。厂家接受建议,及时改进,迅速研制出来并成功申报了专利。随后,厂家向李意辉以特惠价格提供了一台新机子,并免费赠送了一些零配件,以示感谢。
文化水平相对较高的李意辉爱钻研,自家种烟由她把控技术“内当家”。她虚心好学,努力掌握烟叶生产多种机械的操作技术,既为自己种烟省钱,又带动更多烟农实现减工降本。
针对互助组少数组员在农事操作方面存在施肥不规范、施肥过浅、集中穴施现象,还存在打孔密度大、盖膜慢,且质量不高、垄体不够丰满、土壤板结和中围沟开取不到位等问题,特别是移栽存在深度不够、密度过大,以及不浇安根水等各种问题,热心的李意辉总是及时指出,进行示范纠正,并将问题及对应解决措施汇总,发布在互助小组群,以便起到更好的提示作用。
种植烟叶和照顾家庭两不误
“要致富,争当种烟户!”虽然夫妻二人种烟忙碌、较累,也需请少量工人,但大部分的收益包括工钱,由于亲力亲为,年年高效益,如2021年和2022年种植烟叶和烟后稻的纯收入,再加上李意辉参加合作社烟叶分级、廖冬旦参加烟草站烟叶收购的务工报酬,全家每年净赚约15万元。
家有楼房和小轿车,现在夫妻二人养育的儿子14岁,大女儿11岁、小女儿1岁。2022年年初,生育第三胎,产烟和添丁“双丰收”。由于平时注重烟叶技术的落实,当年虽有12亩烟叶受过洪水影响,但在烟办、烟草公司和合作社的帮助下,及时进行有效的补救措施,烟叶的质量和产量总的来说不错,平均亩产达157公斤,效益可观。夫妻二人所在互助组的烟农收入有保障,大家高高兴兴、干劲十足。
“去年上半年,我妻子哺乳期在家当‘全职太太’,没有种烟,也没有出去务工。下半年,年过古稀的父母特意过来帮忙带孩子。自8月1日起,妻子就在烟叶合作社参加烤烟分级,按量计酬,每天收入160元左右。我从8月9日起,到横市烟草站参加烟叶收购,也是按量计酬,每天收入180元左右。想到家里有个‘小可爱’在等着,就感觉‘累,并快乐着’。”廖冬旦高兴地说。同在一起接受采访的李意辉,则激动地说:“今年我家又接受任务种烟50亩以上,我相信明天会更好!”
重庆中烟,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