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华坪县通达傈僳族乡白姑河村烟辅员蔡友明先后担任过护林员、村委会农经社会计、村党支部副书记、书记、村委会主任,如今,沧桑岁月刻在了他精神矍铄的脸上,乡烟办主任换了一个又一个,烟站的技术员换了一茬又一茬,但与烟结缘的蔡友明,20年来依然还在为家乡白姑河的烤烟发展奔忙……
白姑河村位于两山山坳之间,雹灾和风灾频繁。当年动员发展烤烟的时候,村民觉得烤烟灾害多又没有种植技术,都不愿意尝试。但当年在任村主任的蔡友明认准了烤烟这个致富门路,认为只有种植烤烟才是白姑河唯一的发展路子。为了动员村民种烤烟,蔡友明差不多走完了白姑河每一户村民,火塘边、田边地角、放养的牧场……都留下老蔡苦口婆心做村民思想工作的身影,老蔡对村民说:“一亩烤烟抵得五亩包谷,就算三年一灾也抵十亩包谷,况且受灾还有政府和保险部门的措施作保障”。通过村民思想观念的转变,白姑河的烤烟从无到有,逐渐把发展成支柱产业,烟粮结合,烤烟—小麦—豌豆,不误烟不误粮,并多元化发展花椒、核桃等经济林木,走出了一条烟粮结合、粮果结合的路子。今年烟农蔡玉学家孩子考上了研究生,他说:“我家每年种植烤烟15亩左右,孩子从初中开始,高中大学到研究生的学费全靠每年的烤烟收入,如果当年白姑河不把烤烟产业坚持下来,我都不敢想象孩子读书的学费如何解决。”
蔡友明(中)指导烟农使用烟夹。
烤烟集中育苗的目的在于更好的集中管理、集中落实技术措施,集中片区烟苗的移栽,华坪烟区的烤烟集中育苗的经历了些曲折,问题在于当时育苗户和烟农包括有些村干部都不理解,理由是就近领苗运输成本低,移栽成活率高等等。2005年,当集中育苗这一措施在白姑河落实的时候却很顺利,老蔡的观点和烟站的措施不谋而合,至于村民的想法,以老蔡的村委会主任的身份和声望,村民很信任他。落实土地、购置材料、安装大棚,一系列操作下来,共建了可育苗7200盘供900亩烤烟地的用苗的大棚。当年白姑河成为华坪县第一个烤烟集中育苗的村,全村的育苗大棚集地水源充足,交通便利,为全县烟区的集中育苗树立了样板,也为全村后来的烤烟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大公山村民小组,位于及其偏僻的山坳里,出山的路只有一条悬崖边的崎岖小路,村民生产生活靠人背马驮,村民每一次出山都是亦步亦趋、步步惊心。为了不让这个小组掉队,二十年来,蔡友明所担任的护林员、烟辅员、村委会副书记、书记、村长的职务,都为这个山坳里的村民呕心沥血。动员发展烤烟,从0户到八户;发展交通,从人马驿道到摩托车路,从摩托车路发展到乡村土路,从乡村土路变迁到水泥路,都是老蔡和村委会一班人不怨其烦地动员指导发展烤烟,不怨其烦地向上级和扶贫挂钩单位、烟草企业争取资金打通道路的结果。目前,大公山小组的村民在各级政府和烟草部门的帮助下,大力发展烤烟、花椒和养殖,并在2021年顺利脱贫。
位于华坪和宁蒗交界的大松坪小组,村民的主粮就靠点玉米和洋芋,由于海拔高气温低,玉米和洋芋都产量很低。老蔡在任村委会书记的那段时间,这里是他重点关注关心的一个组。当年最先在这里动员发展烤烟,村民基本上都没有信心,认为连玉米都只能产一两百斤的地方,还指望种出烤烟,老蔡为了给村民一个定心丸,就做工作指定一户有点文化有劳动力的村民带头试种,并保证如果达不到基本的产量和效益,损失由村委会来补偿。老蔡多次协调烟站技术员来给村民做技术培训,请其他组种烟致富的村民用傈僳话来现身说法。一年,两年,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让村民看到了种烟的效益和致富的希望。
担任烟辅员15年之久,蔡友明今年正式卸任,但他依然热心烤烟事业,他带着新接任的烟辅员丁云成熟悉每一个小组和每户烟农的情况,要求丁云成在技术流程上一定要敢于管理,敢于坚持原则,群众不良的思想观念,一定要向规范和科学的方向引导,才能把烟草部门先进成熟的技术措施落实下去,才能确保烤烟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烘烤师丁友华 说:“白姑河的烟农都是傈僳族,总体文化素质偏低,接收新技术新措施有一定的困难,特别是碰个别经验固化的烟农,做不通工作的时候,我又请老蔡出面做工作,老蔡说话他们听,因为白姑河的烤烟是在老蔡的引导和领导下发展起来的支柱产业。”
蔡友明(左一)和烟站技术员讨论种植措施落实。
2021年白姑河的种植烤烟1400亩,烤烟产业更加发挥了支柱效应,烟农种植技术日趋成熟,绿色生产措施不断推进,烤烟减工降本效果显著。2022年白姑河的群众种烟激情高涨,种植面积达到1480亩,全村村民自发投资建设可供400亩烟叶烘烤的可移动式生物质烤房20座,为提高烘烤质量和增加亩产值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重庆中烟,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