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贵州省施秉县2000公顷烟叶田间管理的关键期,烟叶技术员下沉到田间地头,指导烟农高标准落实烟叶生产技术,㵲阳河两岸处处可见烟农劳作的身影。放眼望去,成片的烟叶根茎粗壮、叶片肥实,正攒足了劲儿拔节生长。
今年以来,施秉县紧盯“提质增量强品牌”战略目标,补齐烟区发展短板,提升烟叶生产管理水平,突出烟叶转型升级和烟农持续增收,为多渠道、全方位助力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动能。
“零距离”指导助农
“要根据烟叶长势、品种和气候等多方面因素合理进行打顶抹杈,要注意打顶位置和留叶数量……”近日,施秉县烟草专卖局白垛烟叶站技术员苏洪成站在地里,正扶着烟株专心地为烟农讲解示范。
像这样的田间管理培训,苏洪成一年要开展上百次。每年的1月至10月,施秉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烟叶生产技术人员都会深入田间地头,全过程指导起垄覆膜、选种育苗、移栽种植、烘烤收购等环节,精准提供技术服务。
“以前种烤烟都是自己家育苗,凭感觉和习惯来,种出来的烤烟容易生病,产量不高。”马号镇白岩村村民廖顶智说,“现在烟叶站一对一提供技术指导,种出来的烟叶长势就是好,质量也高。”
在贵州施秉县烟农心中,标准化种植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而机械化作业,更是把烟农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通过不断提升烟叶标准化生产水平,全县烤烟实现增效增收,去年全县上等烟率、收购担均价创历史最高水平。
“虫卫士”守护烟区
“这种酷似‘臭屁虫’的昆虫叫蠋蝽,是烟叶主要害虫烟青虫、斜纹夜蛾的天敌,我们一般通过基地养殖然后释放到烟田,通过‘以虫治虫’的方式解决虫害问题。”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烟草绿色防控试验基地负责人谭燕介绍。黔东南烟草绿色防控试验基地由黔东南州烟草专卖局(公司)和州农业农村局于2016年联合建设,基地每年可繁育益虫蚜茧蜂6000万头、蠋蝽100万头。
“这段时间我们已经陆续释放120万头蠋蝽,对3.5万亩烟田进行防控,今年预计将释放140万头。再加上运用杀虫灯、性诱捕器等物理防治方法,把生态还给大地。”谭燕介绍,不仅在烟田,生物防治已经覆盖服务到大农业,获得了持久的生态和经济效益。
“烟+N”绘就新貌
“施秉的烟草产业真的大不一样了。”站在烟田往远处眺望,马号镇烟草站站长邹国不禁感叹。
20年前,邹国刚刚参加工作,为了推广漂浮式育苗,动员会开了一个又一个,最终只得到两位村民的支持,好在技术带来增收,第二年就得到了大规模推广和种植。“往后不管推广什么技术和机械设备,都非常顺利。”邹国见证了村民种植热情的逐步高涨。
“去年施秉县977户烟农户均收入13.8万元,今年我们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预计烟农售烟收入可达1.4亿元,通过大棚综合利用、闲置烤房利用、多元增收等途径,预计户均增收1.3万余元,户均收入可达15万元,烟草产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效益显著。”施秉县局(分公司)局长、经理杨秀春说。据了解,全县通过育苗大棚完成秋冬季蔬菜育苗2万余盘,带动2000多人就业,单此一项,即为农户带来800余万元收入。
因为种植烤烟“收入稳定,技术培训及时”,吴代宝今年流转了100多亩土地用来种烟叶,并通过烟叶合作社雇佣20多位村民进行专业化植保、机耕、烘烤等,而被雇村民则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在施秉县,像吴代宝这样的职业烟农有680余人,在乡村振兴好政策和烟草部门的贴心服务下,他们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推动着现代烟草农业转型升级,更绘就了乡村振兴图景中最出彩的一笔。
重庆中烟,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