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含有烟草内容,未成年人谢绝访问

烟业智汇

零售户在线

微薰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农业生产 > 正文

为此青绿——打造万亩“绿色画卷”

2022年06月17日 来源:东方烟草报 作者:杜星霖、张书启、李春瑶、杨芮
A+ A

大理海西烤烟产业综合体内,烟后作物长势正好。

云南省大理市海西烟区产业综合体地处海西片区银桥、湾桥和喜洲三个镇,2022年规划面积1.3万亩,综合体内沟渠、道路配套完善,在烟叶生产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和区位优势。流转区内烟农户数稳定在684户左右,户均种烟面积20 亩,通过发展多元产业,年度实现烟农增收2000万元。

近年来,以海西烟区产业综合体为契机,大理州烟草专卖局(公司)积极落实云南省局(公司)烟叶高质量发展“156”示范工程工作部署,主动融入洱海保护大局和乡村振兴大局,按照“围绕一个目标、沿着一条主线、搭建三个平台、构建六项机制”的总体思路,探索实践出了一套推进“156”示范工程、助力高原湖泊保护治理的“1136”海西模式,绿色转型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烟叶稳收和多元增收进一步巩固,烟叶产业发展根基进一步筑牢,请看——

为此青绿——打造万亩“绿色画卷”。

关键词一:稳定

——以土地流转为基础,解决“在哪里种烟”“谁来种烟”的问题

大理市局(分公司)工作组现场确认流转土地情况。

背靠巍峨苍山,6月的云南省大理市湾桥镇,片片烟叶如蓝海上的朵朵浪花,浸染在洱海浩渺的烟波之上,令人心驰神往。

这里是海西烟区产业综合体,也是国家烟草专卖局首批烟区产业综合体试点。

今年,大理州烟草专卖局(公司)陆续在银桥镇、湾桥镇和喜洲镇流转土地1.13万亩,加上之前已流转的1827亩土地,合计流转土地面积达到1.3万亩,真正实现了洱海边万亩烟叶集中连片种植。

在此之前,由于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加快等多种原因,烟叶生产的推进工作并不顺利。

“有田有地却种不了烟。”在大理州局(公司)生产经营科负责人曾彦清看来,如果没有土地这项核心资源,“烟叶强、烟区美、烟农富”就无从谈起。

一增一减之间,烟农的积极性势必受到损害。想要突破“谁来种烟”的困境,必须先解决“在哪里种烟”的问题。

基于此,大理州局(公司)按照云南省烟草专卖局(公司)“以土地流转促进烟区稳定,构建高端特色烟叶生产机制”要求,制定稳定核心优质土地流转烟区工作意见。以洱海流域土地流转为契机,深度参与其中,真正实现稳定核心烟区、稳定烟农队伍、规范技术标准和提高烟叶内在品质的有机统一,这也与大理市开展洱海保护治理,推动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发展的要求不谋而合。

如何流转土地?怎么稳定烟区?没有现成的路可走,也不能坐等复制其他地方经验。

为此,大理市烟草专卖局(分公司)土地流转领导小组在第一时间成立,大理市局(分公司)主要负责人任组长,其余班子成员任副组长,生技股、各烟叶站负责人为小组成员,下设土地流转协调、种植计划分解实施、植烟土地确认等小组。

组织保障下,领导小组成员多次到洱海流域开展土地流转调研,对土地流转区域规划、面积等进行再落实,因区域、因地、因户差异性进行协调。

反复沟通、调研后,大理烟区土地流转按照“政府+村委会+生态公司+烟农合作社”的模式开展。以此为契机,今年,大理市烟叶种植区域以大丽路为中轴,南起自银桥镇马久邑村,北延至喜洲镇文阁村,南北长近20公里,涵盖银桥、湾桥、喜洲三镇,首次实现万亩烟田集中连片。

政府领导、政策引导,推动了土地流转的顺利实施。但划定核心烟区只是开始,只有盘活土地这项核心资源,才能推动烟区稳得住。

“我们高度重视烟叶种植和非烟农业种植规划工作,把烟叶种在适宜的土地上,不仅事关烟叶产业稳定,更事关烟农的切身利益。”大理市局(分公司)局长、经理罗少杨说。

从年初开始,大理烟区就土地流转工作提出,要抢抓三个“节点”,其中确定土地流转区域及流转面积、土地核查工作便是重要一环。

“烟叶轮作非常关键,前期种植蔬菜、土豆等作物的土地,还需要通过种植水稻调整土壤状况才能继续种烟。”大理市湾桥烟站站长李万远认为,了解土地状况对后期有针对性地开展种植技术指导很有必要。

更为关键的是,土地流转后,烟农的生产成本大大降低。

李永亮是大理市湾桥镇上阳溪村有着12年种烟经验的种烟大户。李永亮的115亩烟田就在洱海边上,他对今年的种植情况大为满意。

“以前地块太零散、配套设施不足,栽烟时最近的地块到最远的地块有11公里,每到移栽、采收等用工高峰期就成了最恼火的时候。现在,所有田地集中在一起,省时省工又省力!”李永亮笑着说。

与此同时,洱海边上的万亩烟田也在改变着周边烟农的生产生活条件。“土地流转后,大型机械可以直接开到田间地头,烟叶种植区域里水、路等条件和配套设施也得到大幅改善。”李万远介绍说。

除了这些看得见的变化,看不见的变化也同样在发生。

“开展土地流转能帮助农民减工降本增收。我们通过统计分析,2021年,大理市湾桥镇石岭村1827亩土地流转核心区的烟叶种植收益,每亩平均在7000元以上,明显高于其他分散的种植区域。”大理市局(分公司)分管烟叶生产的副经理汪勇说,通过土地流转可以提高组织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程度,便于区域内作物规划和多元产业融合发展。

事实上,在大理州局(公司)党委看来,1.3万亩土地的变化只是第一步。未来,他们将借助海西烟区产业综合体建设的契机,打造多元融合特色园区,主动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和洱海保护工作大局,为实现“烟叶强、烟区美、烟农富”的目标持续奋斗。

关键词二:生态

——以绿色防控为手段,主动融合洱海生态保护发展大局

以生物质燃料为代表的清洁能源在烟叶绿色生产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烟农在烟田施用有机肥。

6月10日清晨,记者走进云南省大理市湾桥镇石头岭村,看到正值大田旺长期的烟田里,每隔几米就悬挂着一个蓝色的纸板。烟田旁,一盏盏造型别致的“太阳能灯”依次伫立。

“蓝色纸板叫蓝板,利用害虫的趋蓝性来杀虫,是防治烟蓟马的好帮手;黄色灯箱是太阳能杀虫灯,用害虫的趋光性引诱害虫扑向灯的光源,利用电击达到灭杀害虫的目的,这些都是我们烟区长期使用的物理防治手段。”大理州局(公司)技术中心农艺师户艳霞解释道。

在烟田里可以看到,除了蓝板、太阳能杀虫灯等,烟叶上多了一个小小的“卫士”,这些“卫士”名叫烟蚜茧蜂。

在大理市湾桥镇种烟大户赵纯珍的印象里,蚜虫一直是令人头疼的害虫,过去一直依靠农药防蚜,不仅不环保,而且常常因为施药不当,还会产生药害,现在,只需要将小小的蚜茧蜂放到烟田里,就可以杀死蚜虫。

“利用寄生性天敌蚜茧蜂防治蚜虫是目前农业生产上应用效果最好的生物防治技术之一。”大理州局(公司)技术中心朱艰说。

从2017年开始,大理海西烟区已全面实现了防治蚜虫全替代,大理烟区也建立了“以天敌昆虫立体防治烟草害虫、以生物菌剂替代化学药剂的烟草病虫害防控”系统,精准高效的绿色防控体系得以构建。

如今,越来越多的绿色防控技术被烟农运用到烟叶生产中,一箱箱烟蚜茧蜂、一个个太阳能杀虫灯、一次次无人机高效精准植保与生物性诱剂诱杀……这些都使大理烟区烟农受益匪浅。

2021年年底,大理州人民政府公开发布《洱海流域“十四五”种植结构调整方案》,旨在有效削减农业面源污染,提高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最终保护洱海。 

政府有号召,企业见行动。大理州局(公司)高度重视,严格落实洱海流域“十四五”种植结构调整和化肥、农药减量方案要求,结合烟草行业实际,在做好职业烟农引入、烟叶种植收购合同签订的同时,同步与烟农签订绿色生产合同。

“我们对大春烤烟生产有机肥施用、绿色防控和农药施用等进行严格规定,明确小春只能种植蚕豆、油菜、大麦、豌豆等生态友好型作物,严禁种植蔬菜、水果、地栽花卉和中药材等作物,并全程跟踪考核。”大理市局(分公司)局长、经理罗少杨介绍说,通过多种措施,他们将烟叶生产融入大农业、融入洱海保护工作。

事实上,早在2013年,大理州局(公司)就与大理卷烟厂、大理顺丰有机肥厂、大理州农科院合作,经过近十年时间的探索,目前已经全面实现烟叶种植有机肥替代化肥,这与保护洱海的初衷不谋而合。

目前,洱海流域烟田已实现100%有机肥替代化肥,100%烟蚜茧蜂防治蚜虫、100%开展田间烟用残膜和包装废弃物回收再利用,年均回收地膜和包装废弃物215吨左右,在大理构建起了一套全方位立体化的绿色生物防治体系。

大理烟区还利用“一部手机种好烟”加强对烟农的指导,通过对病虫测报、中耕培土等内容的数字化推送,帮助烟农规范病虫害防控操作,保持田间地块卫生,维护烟株良好生长环境,降低病虫危害。

与此同时,大理海西烟区也是“STP”和“2260”项目基地。大理烟区以STP为抓手,参考国际生产先进标准,以质量管理、环境保护和人员保护为核心,围绕科学施肥、非烟物质控制、绿色植保等重点开展STP管理,全面实施清洁生产,着力构建绿色发展的长效机制。

以生物质燃料为代表的清洁能源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以前烤烟,家家都烧煤,烤一季烟,天天灰头土脸的,现在烤房用的都是生物质燃料,味道不大,烟草公司又有补贴,用起来很划算。”石头岭村的烟农赵纯珍笑着说。

“利用生物质颗粒燃料烘烤,成本比煤炭低,还绿色健康,既解决替代燃料问题,又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烤房不再有煤烟黑浓的景象,取而代之的是无味无烟、清洁环保的新能源烤房。”大理州局(公司)技术中心烘烤专家苏家恩说,目前,大理市年均推广生物质燃料3000吨,减少煤炭使用8000吨、大大减少了二氧化碳排放,是保护洱海的有力措施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依托中国工程院张福琐院士团队,由中国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大理州人民政府、云南省局(公司)、云天化集团五家单位共建的大理烟草科技小院于6月12日揭牌落成。

在未来,大理州局(公司)将充分发挥张福锁院士团队技术力量和烟草行业体制机制及全产业链优势,立足洱海流域面源污染治理、烤烟提质增效,推进产业融合发展、人才队伍培养,产学研一体,继续探索更加科学系统的洱海流域农业绿色生产模式。

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烟叶生长特性与保护洱海的要求一致,海西烟区的烟农早已将绿色生态种植的观念牢记于心。

在洱海边,规模连片的烟田整齐划一,烟苗在风中摇曳。一片片翠绿的烟田,映衬着一碧如洗的蓝天,也映衬着美丽的洱海。

关键词三:融合

——以多元化产业为抓手,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烟叶+N”创新发展模式

大理市局(分公司)积极引导烟农专业合作社开展多元化经营,并帮助烟农对多元增收的产品进行加工包装。

在大理洱海生态廊道附近有一方莲池,澄澈的池面上朵朵彩色莲花开得正艳,工人正在荷塘里清淤。这是大理烟区首次引进原产于台湾的可观赏、食用的大型睡莲——九品香水莲。

7月,九品香水莲进入成熟采摘期。届时,在距离莲池3公里以外,烟农产业中心的生产车间,莲花茶生产线会把采摘下来的九品香水莲清洗、烘焙、包装,一件件被制作好的产品将被发往全省各地超市。

“九品香水莲是优质作物,不同颜色有特定功效。我们积极探索打造‘合作社+烟农+电商平台+企业’的发展模式,由合作社组织烟农种植,企业负责技术指导,电商平台保障销路,良好的运作模式为烟农实现多元增收奠定基础。”大理市苍叶烤烟综合服务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杨雷刚说。

乡村经济如何摆脱传统模式?如何激活返乡创业活力?产业融合如何让更多烟农收益?大理烟区在不断探索中寻找答案。

近年来,大理州局(公司)以海西烟区为试点,全面实施“烟叶+N”产业组合模式,按照“资源高度聚焦、效益高效产出、烟农高水平增收”要求,持续拓展和丰富多元增收内涵,依托自然资源、管理技术和设施等多方面优势,持续延伸产业链,创造了“一产二产”融合、辐射带动“三产”、惠及地方发展的助农增收范本。

“从功能定位上看,烟区产业综合体由简单的农作物种植向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复合体转变;从发展模式上看,由传统模式转化为‘烟叶+N’模式;从产业链上看,由单一农业产业转变为综合产业链,总体目标是实现洱海高水平保护、农民高层次增收、产业高质量发展。”大理州局(公司)局长、经理杨龙祥介绍道。

为此,大理市局(分公司)积极引导烟农专业合作社开展生态有机化肥生产、生物质燃料生产等产业配套和多元加工,延伸烟叶生产产业链,促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进一步确保烟农持续增收。

作为较早一批“吃螃蟹”的人,大理市湾桥镇上阳溪村的烟农李灿宇是一个有着24年种烟经验的“老把式”。

“以前我每年的收入不算多。后来听说烟草公司在搞产业综合体,我就以职业烟农的身份参加进来,分到了一块24亩大的整田,通过大春种植烤烟、小春种植蚕豆,收入增加了不少。”李灿宇说。

更让他欣喜的是,大理州局(公司)还给他提供了专业化的指导和技术上的服务,让他在轻松种烟的同时实现增收。

通过生态种植,村民们的农田不仅成为保护洱海的天然屏障,也开辟出更多致富路子,吸引大批外出务工的村民返乡,投身家乡的农业产业。

为了进一步促进烟农多元增收,大理市海西烟区以1000亩烤烟田园综合体为孵化基地,建立“合作社+烟农+涉农企业”的多元产业融合发展机制,探索开展九品香水莲、象牙软香米、适糖米和富硒油菜等产品培育。同时,实施“线上+线下”营销模式,线上利用“云香萃”商城、线下重点打造实体终端,让产品销售搭上了“直通快车”。

大理海西烟区一些项目已经获得了“看得见、摸得着、数得清”的效益:2021年,大理市海西烟区烟农烤烟和非烟作物总收入8382.39万元,户均收入达5万元……带着烟农干、帮着烟农赚的举措真正落到实处。

此外,大理海西烟区还结合当地丰富的特色旅游资源,将生态旅游纳入整个产业综合体的构建中,通过融合一二三产业发展,打造集现代烟草农业、观光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芸香萃庄园”农业观光旅游样板,为烟农带来新的致富路径。

大理市湾桥镇石头岭村的赵纯珍是一名外出打工、返乡再种烟的烟农。今年,他通过合作社分到了15亩土地。如今,他抓住发展产业综合体的契机,摇身一变,成为一名农家乐老板。

七彩稻田、九品香水莲池,再加上周围苍山洱海的自然风光,大理烟区精心打造了多个“网红打卡点”。旅游旺季,稻香远飘、莲花朵朵开,吸引云南和周边省份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别看我这个院子不大,一天最多的时候我要接待100多名游客。”赵纯珍笑着说。有游客来到店里时,赵纯珍常常会和他们聊一聊村子的变化、幸福的生活。              

产业多元融合,落脚点在农民增收。下一步,大理烟区将认真总结经验,坚持“基在农业、惠在农村、利在农民”的原则,逐步试点区域,形成多业态打造、多主体参与、多机制联结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将其作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式。

记者手记

“融”在深处 “增”在实处

杜星霖

产业综合体如何打造?多元产业品牌如何培育?烟农增收如何实现?

在大理,通过海西产业综合体的试点建设,大理烟区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采访中,海西产业综合体项目负责人的一句话让记者印象深刻:“我们通过海西试点,逐步建立了以增收为关键的融合发展机制,通过多种方式深度融合,最终的落脚点在烟农增收。”

“融”在深处,烟叶稳定是基础。烤烟产业作为很多区域的支柱产业,对地方经济发展、农民增收作出了重要贡献。没有这个基础,产业的融合与发展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大理烟区实施的“烟叶+”产业模式中,烟叶产业的稳定是基础,围绕烟叶生产主业,他们积极制定“以烟为主”的基本耕作制度,确保烟叶主业稳定发展。

“融”在深处,主动参与是关键。在大理烟区各级地方政府的主导与支持下,借助海西产业综合体建设的契机,烟草部门将烟叶生产融入大农业、融入洱海保护,通过加强技术培训等方式,引导广大农民共同参与到洱海保护治理中来,推动洱海流域种植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转型发展。

“融”在深处,多元融合是核心。从种植端,大理烟区既横向做好产业布局,又纵向打造产业链,形成“田”字型产业链发展模式。与此同时,他们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盘活闲置资源,探索打造“烤烟+九品香水莲观光旅游景区+生态养殖垂钓+七彩稻田+彩色油菜”等田园观景区,最大限度挖掘资源、生态、文化等多元价值和多重功能,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

值得一提的是,大理烟区还持续加强与“云香萃”烟农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的合作,按照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原则,统一产品商标,开展有机认证,畅通“线上线下”销售渠道,构建“联合社(成员社)+烟农+涉农企业”的产品销售模式。

“融”在深处,“增”在实处。通过产业综合体建设,大理烟区的烟农已经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产业综合体发挥效能,为地方经济发展、烟农增收贡献力量!

热文榜

红云红河集团 合力图强 和谐致远
更多

视频

更多

专题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