烤烟,曾是四川大凉山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性“武器”之一。在阔步迈进乡村振兴的路途中,发展好烤烟产业助农增收,依然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与传统烤烟种植不同的是,凉山州盐源县的烟农“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时间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一台台轰鸣的机器,在田间地头“卖力”地劳作。
起垄打窝一体机
生产方式现代化、标准化技术落实、创新型技术发展,科技赋能为盐源县烤烟产业发展带来了更加强劲的动力,农民“挺直腰杆”种地,技术员“俯下身子”服务,换来的是产业更加兴旺,和乡村振兴的美好未来。
缺技术就送技术
实现水肥一体化3万亩
盐源烟区平均海拔在2300米至2500米,上部烟叶烤出来僵、硬,可用性不高,是盐源高海拔烟区的一大弊病。
如何治好高海拔烟区的“通病”?靠技术。
按照“一县一策”思路,盐源县针对烟农“缺什么就讲什么”,手把手、点对点指导,把技术“快餐”速递到田间,确保烟农成为技术“明白人”。同时,从2021年开始,盐源县加大了深耕及绿肥种植、农家肥和有机肥施用技术推广力度,改良土壤结构,改善土壤肥力,通过水肥一体化、滴灌等新技术推广降低化肥对土壤的污染。
盐源县烟叶大面积移栽完成
种烟大户冉永林对今年的烤烟收成信心满满。“我今年种了112亩烟叶,按照烟草公司‘适当提早移栽期’的指导,提前了5天移栽,有效避开了白露过后气温下降的不利影响。”冉永林称,他正在烟地安装滴灌,“上部烟烤出来肯定能卖个好价钱。”
冉永林的信心,来源于技术员的“保驾护航”。“5厘米高的小苗,就如婴儿一般,带药移栽就像打预防针,抗病虫害;盖上中间黑两边白的薄膜,冷天保温,热天就如给它们打了一把太阳伞防晒,又有滴灌提供水肥,它们就噌噌噌长得又壮又好。”正在烟地里指导烟农小苗移栽的李光正,用形象的比喻,逗得烟农们笑开了花。
覆膜机使用
通过近年来一系列巩固提升高海拔烟区烟叶质量的探索实践,盐源县今年大力推广膜下小苗3万亩,安装滴灌、实现水肥一体化3万亩,目前烟株长势良好。
“机器换人”已是大势所趋
烟农种烟亩均成本减少400元
从烟叶预整地开始,盐源县已打造标准化烟叶生产示范片41个,示范面积10241亩,以示范点带动标准落实,带动烟点、烟区高标准移栽。
随着烟叶生产逐步向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转型,烟叶生产面临劳动强度大、用工多等问题,烟农的生产方式迎来了“技术革命”。
弯弓剪叶器
“以前专业化起垄、打窝要投80元/亩,现在用了起垄打窝一体机平均下来才45元/亩,每亩节省了差不多一半的工钱。”作为盐源县树子洼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理,黄兴才对机械化作业很有发言权。
在棉桠镇核桃园村育苗点,“便携式剪叶器”在烟农们一拉一放瞬间,绿油油的叶子便离开了烟株。
在润盐镇五洞桥村烟地里,轰鸣的机器走过,留下了一条条笔直的烟垄,尘土飞扬的垄体上,茶盘状的烟窝整齐一致地排列着,一条条黑色薄膜均匀地覆盖在烟田上。
从育苗开始,传统的人工已经被机械所替代。这样一幅“生产画卷”的背后,是盐源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网格员们深入烟田摸爬滚打,勇于打破常规,创新创造,不懈努力的写照。
白乌镇宝清村8组的唐金平是一名铁杆烟农,种烟已经超过20年时间。他兴奋地告诉记者,他第一年种了15亩烟叶,那时候移栽之前的准备工作就要2周左右,现在50多亩烟叶移栽前后一共用了10天,这在原来想都不敢想。
烟农们正在移栽烟叶
“机器换人”已是大势所趋,而农机购置补贴的惠农政策落地,让烟农生产效率大大提升的同时,生产成本也降了下来。
今年,盐源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研发推广便携式剪叶器210台,创新改装起垄打窝一体机20台,推广使用烟叶覆膜机130台,实现烟叶生产亩用工减少3个,烟农种烟亩均成本减少400元。
政企合力促发展
1366户烟农办理低利息贷款1.26亿元
好景在春耕。“今年种了50亩烟,烟草公司帮我在银行贷了15万元种烤烟,我基本上都不用本钱就可以种烟了。”盐源县一位烟农告诉记者。
今年,盐源烟草协调农业银行、邮政银行、农商银行等三大银行,通过上门服务、移动网点办理等方式,为1366户烟农办理低利息贷款1.26亿元。
在行业投入的基础上,盐源县委、县政府配套财政资金4300万元,用于兜底配套烤房、烟电、滴灌、防雹、烟水等项目。
“推动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盐源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冯明国表示,将进一步推进烟叶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改善烟区农业设施条件和生产环境,为烟农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政企合力促发展,成为盐源县烟叶生产的常态。“在地方党政有力支持下,结合盐源高海拔烟区的实际,充分利用良好的地理资源,走实创新的路子,推动烟叶提质增效,让烟农得实惠,让工业企业满意,才能实现烟叶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盐源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局长、经理伍德洋说。
廉心清风 筑未来沐黔烟 贵州烟草商业廉洁文化建设专题